是药三分毒?看懂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与“禁忌”

长沙经开医院

<h5>“是药三分毒”这句古话,道出了药物既能治病也可能带来风险的两面性。面对药品说明书上令人望而生畏的“不良反应”和“禁忌”,很多人要么恐慌不安,要么直接忽略。作为临床药师,今天带您科学解读这些关键信息,让用药更安心。</h5> <b>一、正确认识药品的“不良反应”<br></b><br><div>☆ 定义清晰: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关键在于“正常使用”。 <br><br><div><b>☆ 为何“吓人”?<br></b>监管透明:基于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测数据,任何被观察到且可能相关的反应都必须列出,无论发生率多低。这体现的是透明和严谨。<br><br></div><div>个体差异:每个人基因、体质、健康状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千差万别。<br><br></div><div><b>☆ 关键看概率:<br></b>常见(>1%):如服用阿司匹林可能轻微胃部不适、某些抗生素可能导致腹泻。通常轻微可控。<br>偶见/罕见(<1% 至 <0.1%):如某些降压药引起干咳、某些抗生素引发严重过敏(概率极低但需警惕)。<br><br></div><div><b>☆ 药师提示:<br></b>莫恐慌:先看发生频率描述(如“常见”、“偶见”、“罕见”)。常见不良反应大多可耐受。<br>勤观察:用药期间留意身体变化。若出现说明书列出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严重皮疹、不明原因出血、持续高热等),立即停药就医。<br>讲实情:用药前务必告知医生/药师您的过敏史、基础疾病和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br><br><b>二、“禁忌”:绝对不可触碰的“红线”<br></b>“禁忌”比不良反应更严格,指绝对禁止使用该药的情况。触碰禁忌,发生严重甚至危及生命不良反应的风险极高。<br><br><b>☆ 常见雷区:<br></b>特定过敏史:如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青霉素类及某些头孢类(存在交叉过敏风险)。<br><br><b>特定疾病:<br></b>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药物代谢排泄受阻,易中毒(如某些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br><br>特定心脏病:如严重心动过缓禁用某些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br><br><b>特殊时期:<br></b>妊娠期(尤其早期):许多药物明确禁用(如利巴韦林、异维A酸),因可能致畸。<br><br>哺乳期: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危害婴儿(如某些化疗药)。<br><br>严重冲突:如服用特定抗抑郁药(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期间严禁食用含大量酪胺的食物(如陈年奶酪、腌肉等),否则可引发致命高血压危象。<br><br><b>☆ 药师提醒:<br></b>零容忍:“禁忌”是绝对的雷区,用药必须核对自身情况。<br><br>全盘托出:就诊时,主动、详尽告知医生您的所有健康信息、过敏史、怀孕/哺乳计划、所有在用药物,这是安全基石。<br><br><b>三、理性看待“三分毒”:权衡利弊是关键<br></b>“是药三分毒”并非否定治疗,而是强调需权衡风险与获益(Risk-Benefit Ratio)。<br><br>☆ 疾病本身的风险 VS 药物治疗的风险:例如,高血压不控制,卒中、心梗风险极高;而降压药虽有副作用(如干咳),但其预防严重事件的获益远大于风险。<br><br>☆ 专业指导是保障:医生/药师会根据您的个体情况(年龄、肝肾功能、合并症等),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与剂量,规避禁忌,平衡利弊。<br><br>☆ 定期随访与监测:长期用药或可能影响肝肾功能者,遵医嘱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div></div> “是药三分毒”提醒我们敬畏药物的力量,但无需因噎废食。科学理解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和“禁忌”,是安全用药的关键一步。用药前务必:<br>1、仔细阅读说明书重点部分。<br>2、坦诚告知医生/药师您的所有健康信息。<br>3、严格遵医嘱,不自行调药。<br>4、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有异常及时沟通。<br>5、善用药学服务。<br>掌握知识,消除恐惧,理性权衡,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护航下,让药物真正成为您健康的助力而非负担。<br><br>小贴士:<br>下次拿到药,别急着把说明书塞进盒底!花几分钟重点看看“不良反应”和“禁忌”栏,您就是自己用药安全最重要的防线。 <h5>通讯员:姚 谦<br>编 辑:周世楠<br>一 审:李 江<br>二 核:李 峰<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