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十五日

安宁

<p class="ql-block">  去年在六盘水旅居时,就说今年要去弥勒避暑。半年前刘明站长便开始准备,选择比较住宿,规划每天行程,每天三顿饭的安排,劳神操心,终于在7月14日,我们一行6家十二人,相聚在弥勒。在弥勒的日光里安度了十五日。岁至退休,这般同游共宿,竟如少年时相聚于同一大院,亲昵无间,熟稔得仿佛呼吸相闻——彼此的笑纹与性情,早化作心头的暖意,无须言语,却尽在不言中。</p><p class="ql-block">弥勒的山水街巷,被我们的脚步悉数叩访。湖泉半城的烟波,东风韵的红砖迷宫,锦屏山道上的古寺清钟,髯翁公园山顶上的图书馆……皆一一印入眼底。然而最熨帖的记忆,却常落于凡俗烟火处:老曹从南京邮寄31斤酒,刘明和王连兵又带了6斤酒,为弥勒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酒粮,美食家老曹每天到菜场,寻觅美食,补充下酒菜。赵姐却总在笑谈间记录着每天一大家子人的花销;晚饭后,黄昏里众人在弥勒街头散步消食,然后挤在民宿的大厅前,甩牌掼蛋,争得面红耳赤到深夜,每天如此;偶尔也去泡温泉,汗蒸。每天围坐在食堂里分食弥勒家常菜,滋味咸香适宜,暖热入心,竟比山珍海味更显情浓。</p><p class="ql-block">十五日晨昏流转,时光悠哉恬淡。晚风拂过湖泉边的棕榈沙沙作响。夕阳慷慨地泼洒下来,竟将我们十二道影子温柔地拉得很长很长,直至在石板地上彼此相融,分不清你我的边界。那一刻,我们沉淀于共度的每一寸光阴里,如茶汤渐浓,滋味无穷。</p><p class="ql-block">十五日里,刘明站长带领我们包车去了建水古城,普者黑,石林公园,领略七彩云南的大美山水。</p><p class="ql-block"> 在建水,我们探访贝山陶庄,大板井,寻找七孔桥,临安米轨火车站,走一走建水古城石板路,仿佛叩响历史的门栓……</p><p class="ql-block"> 在普者黑,七月的这里是水的世界,那一片片荷花铺展成广阔无边的绿毯,荷叶稠密得几乎遮盖了湖面。青翠之间,粉的、白的荷花参差而出,清风吹过,碧浪起伏,风儿便揉碎了荷香,远处,奇异的喀斯特峰峦倒映于澄澈的湖水之中,青峰与碧水相叠,仿佛晕染成了一幅宁静无边的水墨画卷。我们乘画船而行,船轻轻推开层层碧浪,荡进了无边的清凉,船在荷花丛中迤逦穿行,随手可触那亭亭的荷叶与摇曳的花瓣,水滴溅在皮肤上,凉意便直透心扉。这清冽的湖水,洗尽了炎夏的燥热,也洗尽了心头的尘嚣。</p><p class="ql-block"> 在石林,我们妆扮成阿诗玛,牵着己成大爷的“阿黑哥”甜蜜留影……</p><p class="ql-block"> 十五日时光飞逝,29日离开弥勒,转战昆明旅居7日。</p><p class="ql-block"> 临别收拾行囊,也收拾着十五天的点滴,仿佛我们即将带走的弥勒碎片,微小却沉甸甸的,是红土地在行囊中埋下的伏笔。十五天里,我们终究未能如古树般在此深扎,但弥勒的日光、温汤与街巷的烟火气,已悄然渗入我们共同的记忆脉络。这弥勒的十五个昼夜,非浮光掠影的浅痕。人虽如候鸟终将远行,但小城的肌理已拓印于心底,这十五日的温存已悄然织入各自的行囊,日后无论行至何方,只需轻轻触碰,便能唤回湖泉棕榈树下的晚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