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轨迹:景宁小佐古村行走图记

电大阿萌

<p class="ql-block">小佐村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西南6公里处,下辖小佐、小佐仓两个自然村 ,约85户,共351人,是个以林为主的农业经济区。这里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景泰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村民多为严氏,始祖千七公从浙江建德迁来,追溯祖上是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p><p class="ql-block">小佐村文化底蕴深厚,曾涌现许多文人墨客,如清代诗人严用光。严氏宗祠保存完整,始建于清乾隆11年,道光元年重修,是两院式建筑,前院“序伦堂”挂满匾额,其中两块为严用光所立。祠堂呈三级石阶构造,按规制需皇帝御封才能建造,彰显着家族昔日荣耀。明清时小佐村有一门四代五位贡生,他们的名字被记载在家谱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建筑极具特色,多为传统处州夯土木石结构,两层楼屋,悬山大屋顶,部分重要建筑用单檐歇山顶 ,古朴少雕刻。建筑依地势自由组合,与自然完美融合,全村没有一幢钢筋混凝土建筑,是景宁保存最好的传统村落之一。</p><p class="ql-block">小佐梯田更是声名远扬,有“江南最美梯田”的美誉。始于宋元,历经八百年,铺展于海拔960米至230米的山峦间,共108层,规模宏大。梯田主要靠山泉灌溉,又被称为“泉源田”,依位置和形态还有“望天田”“山坑田”“蓑衣田”等别称,是小佐先民适应山地环境的智慧结晶。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种时生机盎然,秋收时金黄一片,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p><p class="ql-block">如今,小佐村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当地整治梯田,修缮灌溉设施,让更多梯田恢复耕种;古民居也被开发为民宿、农家乐,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p> <p class="ql-block">图中是一台单轨运输机,常见于山区,用于解决山地地形复杂导致的物资运输难题,可高效运送农资、农产品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舂米的石臼和木质舂具</p> <p class="ql-block">景宁严氏宗祠坐落于浙江省景宁县大漈乡小佐村,为严氏家族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其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历时7年建成,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后形成现存格局,2017年被列入景宁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宗祠占地400平方米,采用两院式布局,前院“序伦堂”是族人聚会议事之所,后院正厅为祭祀祖先的圣地,两侧厢房曾用于延师教学。建筑风格融合浙南民间工艺精髓,属歇山顶廊屋翘昂斗拱结构,前院梁架保留原装彩绘,后院正厅檐下斗拱三层叠加,屋脊鸥吻雕刻卷草纹饰,整体古朴庄重。</p><p class="ql-block">作为严氏家族迁徙与发展的见证,其始祖千七公自严州府迁至此地,宗祠门前四对旗杆石记录着家族明清时期“四贡”功名。内部保存多块珍贵匾额,如正梁“序伦堂”木匾及“耆年笃学”“德懋懋官”等,均为清代拔贡严用光题写,彰显“诗礼传家”的族训与崇文尚学传统,是浙南宗族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千七桥。小佐始祖千七公是严氏后人,为严子陵后裔。约800年前的南宋末年,他从严州府(今杭州建德一带)出发,历经辗转,先后经过龙泉等地,最终选择在景宁大漈乡的“泽沛渣溪”之地小佐村定居。</p><p class="ql-block">千七公带领族人在此垦荒耕作,劈山引水,开垦出300余亩梯田,形成“品字梯田”奇观。他以“耕可富家,读可荣身”为训,将农耕与文脉深度融合。还制定《家法八则》《禁规十二条》,严令禁赌盗、护耕牛、睦邻里,并设立“先农坛”春耕祭祀,强化家族凝聚力。</p><p class="ql-block">在千七公的影响下,严氏家族耕读传家,明清时期小佐村曾出现一门四代五位贡生的盛况 。如今,小佐村仍保留着严氏宗祠、梅氏节孝牌坊等历史文物古迹,传承着千七公以来的家族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