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英雄哥

<p class="ql-block"> 忆秦娥·娄山关</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驻遵义,在这里举行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结束后,红军继续长征。原计划在四川宜宾和泸州之间渡江,但由于蒋介石集结重兵拦江阻截,红军不得不折回遵义。而这时娄山关已被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队的一个师所扼守,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红军击溃娄山关的守敌,重占遵义。《忆秦娥·娄山关》写的就是红军第二次回师遵义途中的娄山关战斗</p> <p class="ql-block">  娄山关,《汉书·地理志》称娄山为“不狼山”,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多米,位于遵义和桐梓西县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是黔北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娄山关地势奇险,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难攻。《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词的上阕写娄山关战斗之前的行军,表现红军奔赴前线的急切、刚毅之情。“西风烈”,起笔点明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节令和时间,可参看宋代蒋捷《虞美人·听雨》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之句。“西风”以“烈”来形容,表明风势的狂暴,凸现出红军所面临局势之险峻。西风在猛烈地吹着,这是寒冷的触觉感受。“长空雁叫霜晨月”,在严寒的早晨,雁声嘹唳,寒霜铺地,一弯冷月悬挂在凄迷的长空中。“霜晨月”是一个清冷的组合,既是对战事时间的交代,亦可解读为“黎明前的黑暗”。</p><p class="ql-block"> “马蹄声碎”,云贵高原地区不比北方,地形高低错落,不会是一马平川,因而马蹄声很细碎,战马在群山乱石间行进,急速而杂乱,蹄声错杂可闻。“喇叭声咽”,军号声被凛冽的西风和山野所切割,时断时续,悲壮低沉。一“碎”一“咽”,远近相衬,将肃杀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见军情之紧迫,组织之严密,纪律之严明。“雁叫”“马蹄声”“喇叭声”都是听觉感受,以动衬静,以声写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短短几句便把战斗打响前紧张而凝重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奋不顾身抢关夺隘的红军形象。</p><p class="ql-block"> 下阕抒发战斗取得胜利的欣慰及悲凉慷慨的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抒发战斗结束之后的感慨。“雄关”与“漫道”不是并列关系,“漫”非漫长之“漫”,“道”亦非道路之“道”,“漫道”乃“莫说”之意,其意是不要说娄山关固若金汤。娄山关虽然险峻,但阻挡不了英勇红军的前进步伐。“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气壮山河的诗句,充分表现红军无坚不摧的钢铁意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人站在娄山关放眼远望,只见连绵起伏的苍山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将要落山的太阳犹如鲜血一样殷红,色彩浓丽,气象壮阔,这是一幅沉静、悲壮的视觉画面。最后两句从色彩着笔,写出在娄山关所见的壮丽景色,给战斗胜利配上一个绚丽灿烂、气象壮阔的背景,透出意味深长的丰富意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