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br><br><h1><b>读《滕王阁序》有感:坚守初心,逆风翱翔</b></h1><br> 作者:强文<br><br> 暮春三月,赣江之畔的滕王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时光里矗立。当指尖拂过《滕王阁序》的泛黄纸页,那些掷地有声的文字便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这些句子如青铜编钟,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叩击着中国人的精神铠甲,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灵魂深处的坚守与向上,永远是穿越黑暗的星光。 <b>穷且益坚:于困顿处见青云之志</b><br>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十六字如悬崖上的劲松,根扎贫瘠岩缝,却始终向着苍穹生长。王勃写下这句时,不过二十余岁,却已看透人生困厄的本质 —— 真正的衰老从不是鬓角染霜,而是精神的缴械投降;真正的绝境从不是境遇的窘迫,而是志向的轰然坍塌。在现实的褶皱里,总有一些人用一生的坚守,为这句话写下最生动的注脚。<br> 江西景德镇的老匠人胡家旺,便是这样一位 "穷且益坚" 的践行者。七十岁的他,一辈子与青花瓷为伴,却从未尝过 "名利双收" 的滋味。上世纪九十年代,瓷器市场一度被廉价的机器制品冲击,传统手工制瓷作坊纷纷倒闭,胡家旺的小瓷坊也陷入困境:订单锐减,徒弟们耐不住清贫陆续离去,最艰难时,他甚至要靠变卖祖传的旧瓷片维持生计。有人劝他:"都这把年纪了,不如关掉作坊,去儿女家安享晚年。" 他却指着案头那只未完成的青花梅瓶说:"这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它断在我手里。 <br> 那些年,胡家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揉泥,在昏暗的油灯下勾勒青花线条,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由于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他的腰椎出了问题,手指也因常年接触瓷土和颜料而关节变形,每到阴雨天便疼得钻心。但他从未间断过创作,甚至把家里的客厅改造成了小型展厅,只要有人愿意来看,他就免费讲解青花瓷的历史与工艺。有年轻人觉得他 "傻",说手工制瓷又费时又赚钱少,何必如此执着?他总是笑着说:"赚钱是小事,把这门手艺守住,让后人知道老祖宗的智慧,才是正经事。<br> 转机出现在 2015 年,一位纪录片导演偶然发现了这位坚守古法的老匠人,将他的故事拍进了片子。影片播出后,胡家旺的青花瓷突然成了 "网红",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不仅买他的作品,更有人拜师学艺。如今,他的小瓷坊里又热闹起来,五个年轻徒弟正跟着他学习拉坯、上釉、绘画,古老的技艺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生。当记者问他是否后悔当年的坚守,他摩挲着案头那只陪伴他走过最艰难岁月的青花碗,轻声说:"人这一辈子,总得有点比钱更重要的念想。我守的不是这门手艺,是心里的那点志气。"<br> 胡家旺的故事,恰是 "穷且益坚" 的当代诠释。这里的 "穷",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理想路上的孤独与困顿:当周围的人都在追逐短期利益时,你是否还能坚守长期主义?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你是否还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当所有人都告诉你 "此路不通" 时,你是否还愿意为心中的志向多走一步?在这个 "流量为王" 的时代,太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一朝暴富,却鲜少有人愿意像胡家旺这样,在清贫与寂寞中打磨时光。但恰恰是这种 "不坠青云之志" 的坚守,才让人类文明中那些珍贵的火种得以延续 —— 无论是一门手艺、一项事业,还是一种信念,唯有经得住困顿的淬炼,才能绽放出最持久的光芒。<br> 王勃的这句箴言,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的 "穷",常常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职场上的 "玻璃天花板",创业路上的资金断裂,学术研究中的瓶颈期,甚至是追求理想时的不被理解。这些困境就像无形的枷锁,试图磨平我们的棱角,消磨我们的斗志。但正如胡家旺用一生证明的那样,真正的志向从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沙漠中的胡杨,越是干旱贫瘠,根就扎得越深。当我们在深夜为生活的压力辗转反侧,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无助,不妨想想滕王阁上那个年轻的身影,想想他笔下 "穷且益坚" 的誓言 —— 困境从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 <b>酌贪泉而觉爽:于诱惑中守澄明之心</b><br>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这十字如清冽的泉水,涤荡着世俗的尘埃。据《晋书》记载,广州石门有贪泉,传说饮此水者会变得贪婪无度,而东晋名臣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时,却特意饮此水明志,写下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的诗句,用行动证明:心若澄明,何惧外物诱惑?王勃化用这个典故,正是要告诉世人:真正的高洁,不在于躲避诱惑,而在于身处诱惑之中仍能保持清醒;真正的乐观,不在于境遇顺遂,而在于身陷困厄之时仍能守住内心的丰盈。<br> 当代社会,我们身边的 "贪泉" 远比古人更多元、更隐蔽。职场上的权力寻租,商场上的利益输送,学术上的弄虚作假,甚至日常生活中 "走捷径" 的心态,都是诱惑的不同面相。它们像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我们的原则与底线。而那些能在 "贪泉" 边保持清醒的人,往往有着比物质更坚定的精神坐标。<br> 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先生,便是这样一位 "酌贪泉而觉爽" 的守护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刚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的樊锦诗,怀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来到莫高窟。然而,现实的艰苦远超想象:黄沙漫天的戈壁,简陋的土坯房,匮乏的物资供应,以及与家人长期分离的孤独。当时,有不少同学劝她:"以你的学历,留在大城市能有更好的发展,何必在沙漠里吃苦?" 甚至有人为她介绍了北京的工作,承诺优厚的待遇。面对这些诱惑,樊锦诗却选择了留下。她说:"莫高窟的壁画在一点点褪色,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消失。"<br> 这一留,便是六十余年。在这期间,樊锦诗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还要抵御各种诱惑:有文物贩子开出天价,希望她能 "通融";有商业机构想开发莫高窟,承诺给予巨额回报;甚至有人劝她利用名气 "走穴" 赚钱。但她始终坚守原则,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敦煌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中。她主持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推动建立了 "数字敦煌" 项目,让千年壁画在数字世界永久保存;她倡导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范式。如今,八十多岁的她依然牵挂着莫高窟,时常从北京回到敦煌,看看那些熟悉的洞窟和壁画。<br> 樊锦诗的坚守,让我们看到 "酌贪泉而觉爽" 的深层内涵:所谓 "爽",不是对诱惑的麻木,而是对初心的笃定。当一个人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便不会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对 "贪泉" 的考验:是追求短期的利益,还是坚守长期的价值?是随波逐流迎合世俗,还是保持独立坚守自我?樊锦诗用她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拥有拒绝的勇气;真正的富足,不在于获得多少名利,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安宁。<br> 而 "处涸辙以犹欢" 的智慧,则在另一位科学家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中国天眼"FAST 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为了建造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花了二十二年时间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奔波。选址阶段,他带着团队走遍了贵州几十个喀斯特洼地,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就在简陋的农舍里分析数据,常常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肺癌,但依然坚持在工地一线。有人问他:"这么苦,值得吗?" 他笑着说:"能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再苦也高兴。" 这种在困境中绽放的笑容,正是 "处涸辙以犹欢" 的最好诠释 —— 真正的乐观,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能看到希望;不是没有困境,而是在困境中依然能找到前行的力量。<br> 王勃的这两句箴言,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深刻启示。当我们抱怨工作压力大、生活不如意时,不妨想想樊锦诗在沙漠中的坚守,想想南仁东在群山间的奔波;当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动摇原则时,不妨问问自己:内心的 "贪泉" 是否已经开始沸腾?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圣人,而是在世俗的洪流中依然能守住内心罗盘的行者。正如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璀璨,一个人若能在诱惑与困境中保持澄明与乐观,他的生命也终将绽放出不朽的光芒。 <b>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于迟暮时筑未来之路</b><br>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这十六字如鲲鹏振翅,带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告诉我们:人生的疆域从不受年龄与过往的限制,只要心怀远方,即使起点低微、起步较晚,也能乘着长风抵达梦想的彼岸。王勃写下这句时,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 —— 他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逐出长安,仕途遭遇重挫。但他没有沉沦,而是用文字宣告:过去的失意不算什么,未来的路依然可期。这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在千百年后依然能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焰。<br>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便是用一生践行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的典范。张桂梅年轻时经历过人生的诸多磨难:丈夫因病去世,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但她从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四十多岁时,她来到华坪县任教,发现当地许多山区女孩因为贫困和偏见早早辍学,便萌生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师资,甚至有人嘲笑她 "异想天开"。但张桂梅没有退缩,她四处奔走筹款,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累了就靠在路边休息,被人当成骗子驱赶也不放弃。终于,在 2008 年,华坪女高正式开学,首批招收了 100 名贫困女孩。<br> 办学之路同样充满艰辛。学校没有暖气,冬天学生们冻得瑟瑟发抖,张桂梅就带着她们一起跳绳取暖;有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想退学,她就一次次上门劝说,甚至自掏腰包资助;她自己身患肺纤维化等二十多种疾病,却每天凌晨五点起床,陪学生晨读,晚上十二点才休息。有人问她:"你都这把年纪了,何必这么拼?" 她回答:"我这辈子可能没多少时间了,但这些女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让她们知道,无论过去经历过什么,未来都有希望。"<br> 如今,华坪女高已经送出了两千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考入了大学,成为医生、教师、警察...... 她们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而张桂梅的事迹也传遍了全国。当她在领奖台上说出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时,无数人热泪盈眶。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年龄多大,无论过去有多少遗憾,只要心怀信念,就能在 "桑榆" 之时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br>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的信念,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当年近六旬的 "农民诗人" 余秀华在网上走红时,很多人惊讶于她的才华,更敬佩她在困境中对文学的执着。余秀华出生时因缺氧导致脑瘫,走路不稳,说话不清,在农村过着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生活。但她从未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即使在田间劳作,也会把灵感记在烟盒上。四十多岁时,她开始在网上发表诗歌,用真挚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最终出版了诗集《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她说:"诗歌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让我知道即使身处泥泞,也能仰望星空。"<br>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王勃笔下的 "北海" 与 "桑榆",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因为年龄增长而焦虑,因为错过机会而消沉,却忘了人生本就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看谁起跑快,而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有人二十岁功成名就,有人四十岁才找到人生方向,有人六十岁还在追逐梦想 ——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用时间的早晚来衡量,而是用内心的热度来书写。正如张桂梅所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但如果不小心扣错了,重新解开再扣上,依然不算晚。"<br> 王勃的这句箴言,也给当代社会的 "内卷" 与 "躺平" 现象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当年轻人为 "35 岁职场门槛" 而焦虑时,不妨想想张桂梅四十岁才开始创办女高;当人们为错过某个风口而懊悔时,不妨想想余秀华四十多岁才迎来人生的绽放。人生的道路从不是单行道,通往梦想的路也不止一条。所谓 "扶摇",就是内心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 —— 只要这股力量还在,即使路途遥远,也终能抵达。 <b>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于抉择处显进取之心</b><br>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两句如明镜高悬,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孟尝是东汉名臣,曾任合浦太守,革除弊政,让珍珠重返合浦,却因不媚权贵而被罢官,终身未得重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阮籍是魏晋名士,面对乱世,常常驾车随性而行,走到路的尽头便痛哭而返,用放浪形骸掩饰内心的痛苦。王勃在这两人的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做屈志而终的孟尝,也不做消极避世的阮籍,而是要在困境中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用行动对抗命运的不公。<br> 这种进取精神,在当代科学家屠呦呦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上世纪七十年代,屠呦呦接受了研制抗疟新药的任务,当时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没有充足的资料,甚至连实验室都是临时搭建的。她和团队查阅了大量古籍,从《肘后备急方》中 "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的记载中获得灵感,决定用低温萃取的方法提取青蒿素。但实验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一百九十多次失败,屠呦呦甚至亲自试药,导致肝脏受损。有人劝她:"这么多次都失败了,不如放弃吧。" 但她却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能停下脚步。"<br> 终于,在 1972 年,屠呦呦团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抗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 年,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在领奖台上,她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也是我们团队坚持不懈的结果。" 屠呦呦的故事,正是对王勃 "不效穷途之哭" 的最好回应:面对困难,她没有像阮籍那样消极逃避,而是选择迎难而上;面对挫折,她没有像孟尝那样空怀壮志,而是用行动实现了理想。<br> 这种在抉择中坚守进取的精神,在平凡人的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外卖骑手雷海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背诵古诗词,最终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夺冠。有人问他:"送外卖那么累,为什么还要花时间背诗?" 他回答:"诗词让我在奔波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宁,也让我相信,即使身处平凡,也能追求诗意的人生。" 雷海为没有因为工作的辛苦而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没有因为生活的平凡而自怨自艾,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 "积极进取" 的内涵 —— 所谓进取,不是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对美好的向往,在琐碎的日常中坚守对理想的追求。<br> 王勃的这句箴言,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我?是消极抱怨还是积极改变?是安于现状还是追求突破?屠呦呦和雷海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没有迷茫和痛苦,而是在迷茫中依然能找到方向,在痛苦中依然能保持前行的勇气。正如王勃在滕王阁上所展现的那样,即使人生遭遇挫折,也要保持 "穷且益坚" 的斗志;即使社会充满不公,也要坚守 "不坠青云之志" 的信念。 <b>坚守初心,逆风翱翔:于时代浪潮中筑精神灯塔</b><br>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回望滕王阁上那个年轻的身影,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文字中的力量。《滕王阁序》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而不朽,不仅因为它的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更因为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坚守、乐观、进取、信念。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面对时代挑战的精神灯塔。<br>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很多传统职业面临淘汰,全球化的浪潮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勃的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精神力量永远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坚守初心的人永远不会迷失方向。<br> 就像胡家旺坚守青花瓷技艺,用一生诠释 "工匠精神";就像樊锦诗守护莫高窟,用六十载光阴践行 "文化传承";就像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用病躯托起 "教育扶贫" 的希望;就像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用执着书写 "科技报国" 的传奇 ——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 "坚守初心,逆风翱翔" 的典范。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真正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不是转瞬即逝的潮流,而是那些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br>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王勃的文字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迷茫与坚定。当我们为 "内卷" 而焦虑时,不妨想想 "穷且益坚" 的执着;当我们为 "躺平" 找借口时,不妨看看 "不坠青云之志" 的担当;当我们为错过的机会而懊悔时,不妨铭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的希望;当我们面对诱惑而动摇时,不妨坚守 "酌贪泉而觉爽" 的清醒。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滕王阁经历过焚毁与重建,我们的人生也会遭遇挫折与磨难,但只要心中的精神灯塔不灭,就能在逆风之中不断翱翔。<br>"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十六字,是王勃留给我们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限制,困境从来不是终点,诱惑从来不是枷锁,过往从来不是羁绊。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保持乐观,积极进取,心怀信念,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br>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滕王阁序》为镜,以王勃的精神为指引,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初心,逆风翱翔。无论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无论是从事惊天动地的伟业还是平凡琐碎的工作,都要记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都有能力用坚守与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就像滕王阁上的晚霞,历经千年依然绚烂;就像赣江中的流水,穿越万古依然奔腾 —— 我们的精神,也终将在时光的淬炼中,绽放出不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