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坐车上菩萨顶的连生老兄和姐姐们,从东面公路绕行后盘山而上,距离较远,但省力。炳文兄、滋毅兄和我徒步走的,从塔院寺西面慢坡往上走,稍有力度,但距离稍近些。</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是五台山景区内的精华景点,五大禅处之一、十大黄庙之首,我去过多次。位于显通寺北面高台,坐落在灵鹫峰上,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素有“喇嘛宫”之称。它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翻修,如今所见的菩萨顶,依然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金碧辉煌,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传说菩萨顶就是《水浒传》第四回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文殊院。</p><p class="ql-block"> 《水浒》书中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逃到了代州雁门县。小说《水浒》中说的代州雁门县,是北宋时期的代州,就是今天忻州的代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靠北岳恒山余脉,南临佛教圣地五台山,是雁门关所在地。小说中:鲁提辖在十字街看榜文时巧遇金老汉,为报答救命之恩,金老汉让女婿赵员外将正遭官府缉拿的鲁达接到自己家中躲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赵员外对鲁达说:“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六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拜把弟兄。鲁提辖可以到寺庙躲一躲,比较安全,官府一般不去寺庙查人。”这个时候,鲁达整日东躲西藏,心慌意乱正愁没个长久安身之处,便跟随赵员外来到了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看鲁达气宇不俗,是前世修成的真身罗汉,便收他为徒,赐法号“智深”。</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菩萨顶,仍然和当年施耐庵笔下描写的一样辉煌富丽……</p><p class="ql-block"> 炳文老兄五二年生人,属大龙,七十又三,滋毅老兄五三年出生,属小龙,七十加二,我属猴,五六年出生,虚岁七十,呵呵,三位古稀之人如今还可以,敢挑战徒步登顶。我们不紧不慢,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还拍拍照。</p><p class="ql-block"> 十一点四十分,走进菩萨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红墙黄瓦的独特建筑。在古代中国,黄色是皇家专用的颜色,而菩萨顶却使用了黄琉璃瓦,这足以彰显其地位之崇高。原来,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朝拜五台山,并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使得菩萨顶在五台山黄庙中拥有了统领地位。因此,菩萨顶的建筑也参照了皇制式营造,雄冠五台。</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仿佛在跨入一个又一个法门,消除着一种又一种烦恼。这台阶共有一百零八级,象征着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此时登顶的轻松和快乐,我想,人世间所有的烦恼也就随之抛到九霄云外了!而台阶顶端这座金碧辉煌的牌楼象征着佛国的大门,这道门连通了天国,隔开了苦难,穿过它,我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佛国天宫、享受天人之乐了。炳文兄、滋毅兄、我们一起踏上通天之阶、穿越欢乐之门、进入了金色佛国!</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面时,远望周围林立的寺庙、翠绿的山色,仿佛已把人世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全部踩在了脚下。</p><p class="ql-block"> 身体大不如前十年了,稍作休息同时,细细端详着这座金漆彩绘的木牌楼,面宽有十五米左右,四柱三门七个楼头,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建筑最精的木牌楼,也是菩萨顶崇高地位的醒目标志。牌楼正中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御笔亲题的“灵峰圣境”四个镏金大字。往下看,台怀镇寺庙群一览无余,连陈毅元帅都曾用“至今有余欢,曾塔菩萨顶”的诗句来描写当年登上菩萨顶后、俯瞰台怀镇时的喜悦心情。</p><p class="ql-block"> 十一点五十二分,我们登到菩萨顶。而此时,坐车的姐姐们还没有上来。</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这座寺院座北朝南,深一百三十一米,宽七十米,总面积九千一百多平方米,海海拔一千七百九十五米,拥有殿堂房屋一百二十一间,如天宫般覆压在庄严神圣的台怀镇灵鹫峰之巅。</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公元四百八十一年,和显通寺、佛光寺一样,是五台山建造最早的寺院。当时,魏孝文帝下令环灵鹫峰建造花园寺十二院,菩萨顶就是其中的文殊真容院。此后,又经历了唐、宋、元、明,菩萨顶一直是历朝历代的皇家护国道场。</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的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为三个部分,从我们站的牌楼位置,往回看,我们刚刚走过的这部分为前部分,呈上升状态,从下而上,依次为照壁、108级台阶、牌楼、石狮子、幡杆和喇嘛塔,这前面部分也是寺庙的门脸儿,比较光彩熠熠;</p><p class="ql-block"> 往前看,这中间部分就是我们即将去的地方,位于灵鹫峰峰巅。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扎萨克大堪布名咒塔殿南北相连,左右配殿、大碑院、行宫院东西呼应,是寺院的宗教朝拜和行政管理中心,也是我们今天上来参观的重点部分;</p><p class="ql-block"> 再往后,就是后院,呈下降状态,就是姐姐们上来停车的地方,主要由大锅院、寮房和后门组成,是僧人的生活区。整座建筑群布局谨严、开阖起伏,虽然受地形限制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但一砖一瓦、一碑一匾、一雕一像,都渗透着雍容庄重的大寺风范,在青峰古柏的映衬下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神圣气象。</p><p class="ql-block"> 车从后坡上,直达菩萨顶后院的停车场。我们向后走才能和她们汇合。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前院。这里古树参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静。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殿,寺内重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讲,菩萨顶最有特色的建筑,还要数文殊殿。殿前台阶上有许多蜂窝状小眼,原来在殿檐中间的一块瓦上,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论阴雨晴天,总是滴水不断,所以又称为滴水檐大殿。这一景观虽已不复存在,但想象着当年雨珠滴沥、落地柱石、嘀嗒有声的情景,再加上注溅时水花在阳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艳彩,定能让人感受到五台山的一大奇观。</p><p class="ql-block"> 此外,菩萨顶内还藏有康熙御碑和乾隆御碑,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菩萨顶的历史与辉煌。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则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炳文老兄走在前面,进了后面的大锅院,想看看那口大锅现在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对于闻名遐迩的这口大铜锅,民间有很多传说,有的说:有一年过腊八,寺院里准备煮腊八粥,就派了一个小和尚去洗大铜锅,小和尚下到锅底,结果天气冷,没等洗完,锅上就结了一层冰,小和尚连蹦带爬就是上不来,最后还是有人急中生智架了一张梯子才把他给弄出来;还有的说是腊,寺院八煮粥后锅上会结了一层厚厚的锅巴,而由于锅太大,这些锅巴非得请老黄牛套上犁才能清除干净,呵呵,这锅有多大……</p><p class="ql-block"> 隔了十多年来,这院子基本没啥变化,院里共有三口大铜锅。一号铜锅最大,直径达两米零四,高一米一五;二号铜锅和三号铜锅稍微小一些,是清代嘉庆年间铸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口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铁锅。这四口大锅主要用于每年六月大法会做饭菜、熬汤水和腊八节煮粥。</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同地区每年都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有关吃腊八吃粥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关于腊八节的真正来历,应该源于中国古代腊祭传统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后与佛教释迦牟尼成道纪念日相结合,于南北朝时期正式形成固定节日。</p><p class="ql-block"> 东汉佛教传入后,腊月八日被赋予新内涵。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在苦修后于腊月初八接受牧羊女乳糜供养,体力恢复后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到了南北朝时期,官方将腊祭与佛成道日合并,腊八节从此兼具祭祀与宗教双重属性,完成从官方祭祀到民间节日的转型。</p><p class="ql-block"> 佛教徒将腊八视为佛陀成道纪念日,寺院会在该日熬制腊八粥供佛,这一习俗后被民间广泛吸纳。清代,菩萨顶每年腊八都要煮六大锅粥,除供养佛殿、敬奉活佛外,还要施舍僧众百姓,分送各大寺院。从大铜锅之大,我们可以遥想当年菩萨顶规模之大。</p><p class="ql-block"> 十二点十分,我们在菩萨顶大锅院“会师”了。会师之后,小胡导游带着我们往回走,再次游览一下菩萨顶……说实话,虽然,我们来过五台山多次,每次都是自由行,即便聘请导游,每个导游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p><p class="ql-block"> 小胡导游是五台当地姑娘,从小对五台山文化耳濡目染,有考入专业学校学习,毕业后考导游,后又经过正规培训,多年的专职导游,面面俱到,“老练应对”,知识面很宽,寺庙的历史、建筑、佛教的文化等等,讲解水平很高。我一直在想,也许是朋友李富荣是当地人,他联系的小白很专业,安排一名好导游,也是尽心尽力了,不是糊弄敷衍……</p><p class="ql-block"> 十二点了,我们离开菩萨顶,今天的行程走完了,坐车的七位,和我们徒步的三位,约好了五爷庙公交站台见……</p><p class="ql-block"> 一点钟,我们从五爷庙公交站台乘车,半个多小时回到游客中心,乘我们的车返回小古计沟“清风福源”民宿。年龄不饶人了,计划下午上黛螺顶,也没人张罗了。</p><p class="ql-block"> 黛螺顶,缆车检修停运,其他代步工具都没有,只有步走上步走下。一是大家都去过,没有了激情;二是海拔一千九百多米,步梯一千零八十个台阶,来回走,这个年龄有点发怵。所以,这次就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来,大家感觉五台山精华景点已走完,其他景点下次再来,像黛螺顶、殊像寺、南山寺、罗喉寺下次好好看看……</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话,五台山还有明天的行程——大朝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