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座总督署,半部满清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共64位总督任99次,承载了众多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是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清朝直隶省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处所,是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省级衙署,具有浓郁的时代风采和丰富的历史内涵。</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推开直隶总督府那扇厚重的朱漆大门,仿佛瞬间穿越回了清末的直隶大地。这座坐落于保定市中心的清代官衙,曾是李鸿章、袁世凯等晚清重臣办公起居的场所,如今仍以“半部清史写照”的底蕴,静静诉说着百年前的风云故事。</p> <p class="ql-block">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参将署。</p><p class="ql-block">清代承袭明制,在中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直隶地处京畿,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街非重臣莫属。直隶总督署在清代自雍正至宣统8帝187年的历史中,历任总督74人99任次。其中多为朝中重臣,有修建莲池书院、倍受雍正帝信赖的"模范督折"李下有勤政廉洁的一代廉吏唐执玉,有兴农治水、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观承,更有清末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解放初期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处。</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该署规模宏大,东西宽130米,南北长220余米,占地总面积30000余平方米。整座衙署严格按照清朝规制修建,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设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p> <p class="ql-block">刚进大门,便能感受到官衙建筑的森严气场。中轴线的甬道笔直延伸,两侧的“公生明”牌坊与戒石坊庄严肃穆,牌坊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字样,无声警示着为官者的责任与底线。这种“前衙后宅”的布局,既彰显了皇权下的等级秩序,又藏着为官者的日常烟火。</p> <p class="ql-block">公生明,廉生威。看的是200多年的宅子,品的是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告诉后人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筋骨气节。</p> <p class="ql-block">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幕僚议事之所。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庞廊贯通。托凛、廊檐、门嵋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p> <p class="ql-block">二堂相较于大堂,少了几分肃穆威严,多了些许生活气息,这里是总督日常会见幕僚、处理一些较为私密事务的地方。室内的布置典雅精致,桌椅的摆放、书画的悬挂,都透露着一种文人的雅趣与官员的格调。</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驻足的是李鸿章的书房。案头摊开的奏折草稿上,墨迹浓淡间似能窥见他“裱糊匠”的无奈与坚持;墙上挂着的《畿辅水利图》,则藏着这位重臣对民生的牵挂。据说他常在此熬夜批文,桌上的铜制烛台至今留有烛泪的痕迹,仿佛还能闻到百年前的烛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官邸则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庭院之中,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能想象出当年的清幽雅致。漫步其间,仿佛能看到总督家眷们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的生活场景,或在园中赏花品茶,或在屋内相夫教子,那是一种远离朝堂纷争的别样烟火气,却也同样被包裹在这总督府的历史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里的展品,主要是总督府里收藏的瓷器,特别是清光绪五彩云龙纹瓶等,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漫步西跨院,青砖地上的凹痕是当年轿夫踏过的痕迹,廊下的石缸里还养着睡莲,一如清代官员在此纳凉闲谈的模样。墙角的老槐树已有两百多岁,枝繁叶茂间,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仿佛在重复着“一代总督一代事”的轮回。</p><p class="ql-block">离府时回望,夕阳为飞檐上的瑞兽镀上金边。这座府邸早已褪去权力的锋芒,却以建筑为笔、器物为墨,将清代官场的兴衰荣辱刻进了每一块砖瓦。走出大门,市井的喧嚣扑面而来,而那段关于疆土、民生与权谋的历史,已悄悄在心里落了脚。</p> <p class="ql-block">这次兴冲冲来保定军校纪念馆打卡,吃了闭门羹,虽说有点小遗憾,但也被暖到了!因为闭馆装修,工作人员直接在门口支起了展柜,不仅耐心解答大家的问题,还一直安抚我们这些扑空的游客。听他们说,纪念馆年头太久了,确实得好好翻新一下,这次闭馆只是暂时的,等重新开放肯定超惊艳,到时候参观体验直接拉满!</p> <p class="ql-block">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被誉为“中国近代军事人才的摇篮”,其历史脉络与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紧密相连。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军事改革成为重要内容。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为保定军校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1912年(民国元年),在清政府陆军速成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等校址基础上,正式成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首任校长为民国陆军中将赵理泰。</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因办在保定,习称保定军校,共办了九期,1923年停办。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12-1923年):军校学制为三年,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科,师资多为留日、留德军事人才,教学体系借鉴德国、日本军事教育模式,注重理论与实战结合,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军官。</p><p class="ql-block">1923年,因军阀混战导致经费断绝,保定军校被迫停办。前后共招生9期,毕业学员达6500余人,虽办学仅11年,但影响力深远。</p> <p class="ql-block">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门口发现了超特别的石狮子!不同于常见的“无耳狮”,这两头石狮竟然长着灵动的耳朵,细节控狂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