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绵:我读国征词

尼大大

<p class="ql-block">(序作者王延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我读国征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延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国征在自己的长短句集付印之前,把文稿拿给我看,希望能写些意见。我对词缺少足够的研究,也很少填词,妄发议论有不谦之嫌。但作为朋友,作为交往多年的诗友,我又很想为国征的作品写点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些的中国人,能够喜爱她、钻研她、创作她的,已经不太多了。正因为如此,国征尤其显得是一位难得的诗词中人。国征酷爱诗词,特别是近些年,连续发表作品,并已有个人专集面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就我所结识的年轻诗词作者来说,国征的才气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他的诗词,尤其是词,很有些功力,其风格婉约清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词初起于唐,经五代至宋发展到鼎盛时期。宋词的风格多种多样,豪放、婉约是两个基本倾向。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婉约派在先,长期统治词坛;而豪放派则出现较晚,有了苏轼才转变词风,创造出豪放派风格。这标志着词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两种风格长期并存,都创作出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就一位词人而言,一般有比较明显的风格特点,同时又可以有不同风格的作品。豪放派开山大师苏轼,也有“花褪残红青杏小”,“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缠绵词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评价国征词的风格,似可借助宋人对柳永词的议论:“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国征“晓风残月”般婉约之作颇多,如“酒畅不知身何处,开轩轻探春先渡。扶病拄花锄,犁得春无数”;“残夜里,笑眉梢,窗外柳妖娆。片红疏落印鲛绡,珍爱旧时袍”。我曾戏称国征作品“每吟多丽句,曲曲解闲愁”。就我自己的欣赏习惯来说,更喜欢豪放派,更喜欢“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但我也很喜欢国征那些带有花间遗痕的词,因为它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地。它所描绘的形象,它的语言组织,特别是它的韵味,我都非常喜欢。国征的词把我带进了一个古典美、恬淡美、浓艳美相融合,色彩柔和的精神世界。我的一位朋友说得好,不论京戏还是东北地方戏,不管《三岔口》还是《贵妃醉酒》,只要表演到家,都能把人吸引住。国征的词,风格虽不是最适合我的,但它的确吸引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国征也尝试并追求另一种风格。在一些作品中明显地看出,他在力求苍劲、豪迈。如“壁角常悬三尺剑,案头日点一炉香”;“兴酣处,残壁题诗,挑灯轻拭锋口”;“暇时短楫狂歌,羡煞九阙星宿”。应该说,国征的这类作品确有些佳句。但是,这类风格并非其所长。有的句子虽颇具气势,可通篇读来,却未得一贯,或有不甚谐和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国征多情。其词作表现出对人生、对爱情、对事业的眷恋和追求,无论写花草、写山水、写名胜,还是咏志向、赠友人,多感情盈溢,或情柔如丝,或情浓似酒。我想,“情也深,爱也深”,大概是国征词味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词作中也有伤感和惆怅。这种情绪或许为古往今来多情才子所必有。他这方面的作品虽然也很可读,很能引起某种共鸣,但我终觉得有些旧文人春愁秋恨、凄婉哀怨的余音,不如读他的较为明朗、酣畅的作品那样痛快。</span></p> <p class="ql-block">(词作者李国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