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公李满岳生于1936年建水李浩寨,自小才情出众。写得一手好<span>钢</span>笔字和毛笔字,二胡拉得顶呱呱,弦音流转如诉;建水一中学生会主席与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光环,却因父亲的身份与时代的剧变,历史湍流中,政审的巨石沉重地截断了他原本应铺展向远方的路。年轻的才情与憧憬,终究被时代之手轻轻拨转,化作一张通往绿春县哈尼乡野的孤单车票。指向了地图边缘那个陌生的名字——绿春县。命运骤然断弦,余音却未绝响。</p><p class="ql-block">他竟将一腔才情与文思,沉静地托付给了那些偏远村寨中懵懂的眼睛。在瓦那村寨的讲台上,他俯身播撒的每一粒汉字种子,悄然延续着生命的另一种可能。</p> <p class="ql-block">婆婆马如琴生于1941年开远市,她像一缕温煦的风,从开远小商户人家的屋檐下,飘进了绿春县迷克村寨的简陋小学。在那里,她与李满岳的命运在支边的浪潮里悄然交汇。他们各自在瓦那和迷克的清贫讲台上守护着岁月,如同两盏微弱却执拗的灯,照亮着各自脚下崎岖的山路。山居生活粗砺如石,却磨砺出相濡以沫的柔情。</p><p class="ql-block">三个孩子相继诞生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艰难岁月的简陋的土屋里。孩子们的名字——李铁(一)、李霓(二)、李烁(三),哈尼族语里“一二三”的数字,是他们献给这片土地最朴素的诗行。</span>名字简单如哈尼族人记数方式:李铁、李霓、李烁,质朴的称谓中,浸满了父母对生命与土地最原始而深情的确认。十余年两地相隔,唯有书信往来维系着彼此的心跳。绿春三十年,山风年年吹拂,苍茫林海深处,李满岳和马如琴在各自被分配到的哈尼族村寨里扎根生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李铁(一)与爸爸妈妈</p> <p class="ql-block">公公性情沉静如古井,谨言慎行,谨小慎微是他内心藏着的无形伤痕,往事之痛在灵魂深处刻下了沉默的印痕;仿佛人生每一步都踏在薄冰之上。婆婆则更开朗温煦,如穿透云层的山间阳光,开朗而坚韧,灶台边、教室里,她默默转动的身影,成了支撑整个家庭的无声力量。终日操劳于灶台与家务之间。</p> <p class="ql-block">当公公的才学终于被上级认可,调入县城一中教高中语文,婆婆也携幼子前来团聚。公公甚至挤出时间完成了云南大学的中文函授。</p><p class="ql-block">1985年,命运再次铺开岔路:面对州教育局的调动与建水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召唤,他们选择了回归建水故土。公公执起语文教鞭,婆婆在教务处学生科默默耕耘。</p> <p class="ql-block">夫妻二人将一生心血倾注于教育,如春风化雨,无声滋养三株小苗。终将三个孩子稳稳送入大学之门,也渡向为人师表的彼岸。这个家如树成林,生长出了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连娶进门的媳妇,竟也持起了教鞭。</p> <p class="ql-block">我儿子与爷爷奶奶在建水东门</p> <p class="ql-block">我作为儿媳踏入这个家门时,恰逢他们归乡两年后安定下来的光景。那方天地早已铺展着春风般的和煦。这方天地里,流淌着一种润物无声的民主之风:父母从不干涉儿女的婚姻,只要是孩子真心所向,他们便欣然接纳。近三十载光阴流转,我们之间从未有过一句高声争执。婆婆待晚辈如春风拂面。家中竟从未升起一丝争执的烟火。</p><p class="ql-block">每年假期,我们便将儿子送去爷爷奶奶家。公公教孙子写作文,领着他去钓小鱼,婆婆则围着灶台转,用饭菜香气织成温暖的网。爷爷教孙子在纸上寻觅世界,奶奶的巧手烹调出满桌温情。</p><p class="ql-block">节假日里,三兄妹从不同的学校归来,满屋笑语喧腾。这家中流淌的平和,从未有争抢的波澜搅动水面。小院如树荫般承载着团聚的欢声笑语。这里没有争吵,只有彼此心照不宣的敬重,那种静谧的和谐,仿佛是这个家与生俱来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我儿子与姑姑在民族师范校园</p> <p class="ql-block">民族师范校园</p> <p class="ql-block">公公于2014年离世,享年七十八岁。两年后,婆婆也随他而去。公婆相继离世之后,他们留下的老屋成为一面镜子。两兄弟毫不犹豫放弃了继承权,他们说:“老人晚年,妹妹照顾最多。”而小姑子却默默将房租逐年通过微信分给兄长与弟弟,并坚持将来卖房后三人均分。这纷繁世事中,谦让的品性如古玉温润,未被岁月蒙尘。</p><p class="ql-block">他们过世了,然而他们留下那沉静的精神财富——不争不抢的淡泊、兢兢业业的勤勉、谨守本分不议他人短长早已融进我们的血脉呼吸之间。</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十年流光无声,建水青石板路依旧蜿蜒,红河之水奔流不息。公公那未能成行的北京之路,婆婆灶火映照的温柔面庞,还有那三兄妹微信里静静流转的房租,早已凝成家风无声的密码。它不随逝水而逝,反似山间清风,拂过我们额头,渗入心田,在血脉里继续生长。公公婆婆一生恰如井水,沉静无声地深流于泥土之下,滋养着平凡生命的根须。当岁月的风霜最终拂过他们面庞,留下的并非显赫的碑铭,而是深植于泥土的根系——那“不争不抢<span>“</span>兢兢业业、不管别人闲事”的朴素箴言。</p> <p class="ql-block">他们悄然离去后,子孙们各自跋涉于生活的长途中。每当我们清明扫墓时,心中便轻轻漾开涟漪,映照出两张沉静而温煦的面容;原来他们的灵魂从未离开,已化作无声的泉流,继续滋养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份沉默的财富,如建水老宅天井里洒落的阳光,无声无息却永远温暖。它教会我们:那些最深厚的传承,恰是无声处听惊雷;在喧嚣人世中,不争不抢的从容心田,终将开出最耐久的人间之花,芬芳弥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