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心呈•罗寿能)《至善书院•健康•家庭•事业》第471集《善意的魔力》:</p><p class="ql-block">1.人生三“善”:为善去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知善知善,扬善去恶)、上善若水(水善利物,水满善溢,水到善成,明善如水)和止于至善(知止不殆,善于止步,善止能静,善静能定)。</p><p class="ql-block">(1)人生第一“善”:为善去恶。</p><p class="ql-block"> 何谓为善去恶?“为善去恶”是指将心中的善念留存,恶念去除,待到功夫纯熟后,心中纯是善念,达到至善之境界。打个比方,“为善去恶”是将一个装满池子的水,经过滤网将那些“恶”的渣滓过滤掉,纯净的水还依然留在池子中,这里去除渣滓的过程即是“去恶”,纯净的水留下来即是“为善”,这不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致知”的最高境界吗?</p><p class="ql-block"> 完人王阳明有四句教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又怎么理解呢?先来聊一下“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基本上有两种:其一是利根之人,“利”有公利,“公利”是奉公守法,是自己的才取之,不是自己的,分文不取,这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最好的公利即是“利人利己”,比如历史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开国功臣张良,诸葛孔明,刘伯温等人;“利”也有私利,有的人是损人利己,有的人甚至是与民争利,更有甚至是“鱼肉百姓”、搜刮“民膏民脂”,这就是典型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之恶人,比如历史上“祸国殃民,遗臭万年”的奸臣赵高,秦松,严嵩、和坤等人;还有利他,即是利他之心,无私奉献,这应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圣人了,比如历史上“万世师表”的孔子,“普渡众生”的佛陀,“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的王阳明等人;其二是本体受遮蔽之人,即是那种“困而不学者”,总是自以为是,甚至是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已经陷入了“执迷不悟,顽固不化”的恶性循环中。这里的“无善无恶”不是没有,而是一种能从“无”自然而然生出“有”的过程,但是“善”可以源源不断地“长出”,根本就觉察不到;而“恶”反而是从“有”到“无”地被彻底去除,也是“为善去恶是格物”最后依然要回到“无善无恶心之体”上的核心所在。接着又是“有善有恶意之动”与“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本来就是一个“圆”的周而复始循环,这不正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事上练,心上磨,知行合一,致良知”吗?</p><p class="ql-block"> “有善有恶意之动”即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了七情六欲就会有“起心动念”,而“有”是从“无”中来的,最终还是要回到“无”中去,这不就是老子所说的“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吗?这也是大部分只能看到一个“有与无”的对立二元世界,也就只能用二元思维去学习、生活、工作等的原因所在。就比如“无善无恶”与“有善有恶”表面上看是“对立”关系,但是其中也有“统一”关系,怎么统一呢?就是用“知善知恶”与“为善去恶”来统一,这就是一种上层的“博弈论”与顶层的批判性思维了。如若能在“无、有、知、为、去、无”循环往复中,不断地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又真行,真行又真知,知有又知无,知无又知有,行有又行无,去即是来,来即是去,这不就是老子二千多年前所言的“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吗?</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为善者,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为恶者,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意思是一个人如若多做积善行德之事,即使当下看不到之福报降临,灾祸也会逐渐远离的;一个人如若作恶多端,即使暂时未见到灾祸,福报早已经远离了,这不正是对“善恶有报,因果报应,天道轮回”最好的诠释吗?比如,有的人就相信“恶人寿命长”,有的人就相信“好人命不长”,为什么呢?佛家认为人都有前世、今世、来世的三世轮回因果,“恶人寿命长”是源于前世累积的福报未被耗尽,而今生的恶行将会在未来成熟为来世的恶果;而“好人命不长”是来自于前世恶业在今生已经成熟为恶果,而当下的善行将积累成未来来世的福报,其实依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更是“今生受则前世作,今生作则来世受”,这不正是儒家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吗?</p><p class="ql-block"> “善业恶业”的成熟是需要“因缘聚合”的,如同农作物需要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才能收获,冬天蓄势待发,这就是“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四季轮回。“恶人”现世”的享福正处于“消耗前世日积月累的善果,同时其现在的恶行种子业力,也正在积少成多地形成,无非是处于春播的“潜伏期”的,“恶果”还没有“成熟”而已,但终会有“成熟之日”,也许是“时辰未到”,也许是“来世再受”,这不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的“恶行,恶业,恶果”会殃及到“子孙后代”,甚至是“子孙十八代”的原因所在吗?这不更是人们常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吗?</p><p class="ql-block"> 恶人表面上看上去“寿命长”,其实是正在加速自己前世福报的消耗,当前世福报消耗殆尽时,今生的恶业将会引发剧烈苦果。比如,现在太多的人整天过度地沉迷于“吃喝玩乐烟酒赌毒黄游戏短视频”瘾中及时行乐、麻木不仁、行尸走肉、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欲罢不能且自甘堕落,甚至是天天迷恋于“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喜新厌旧”变化无常旋涡中虚情假意、见色起意、伤风败俗、自欺欺人且执迷不悟,更有甚者每天丧心病狂堕落于“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中走入魔、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祸国殃民、伤天害理且自取灭亡,这些昨日种种、今日种种、明日种种的“恶念、恶行、恶力、恶业”都会成长、成熟为“恶果”,还会在“今生、来世”中源源不断地“自食其果”,这不正是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吉人自有天相,凶人必遭天谴”吗?不更是弘一法师所云的“希望别人好,别人未必好,但你肯定会好,因为你内心美好;见不得别人好,别人未必不好,但你肯定不好,因为你内心没有美好;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吗?</p><p class="ql-block"> 荀子在二千多年前在《劝学》中就已经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若用“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来解释,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三善,三年必降之福报;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灾祸,故不勉而行之,只有这样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持之以恒,方能转灾祸为福报,久久必获吉庆,这不正是古人所言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p><p class="ql-block">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念起百障生,万水千山,宿命相逢;一念灭万物空,沧海桑田,万象归禅。</p><p class="ql-block">(2)人生第二“善”: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 何谓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达到如水一样的品性德行,泽被万事万物,但从不争名夺利,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无私奉献、宽厚仁德、包容谦卑的无量高尚品德。比如人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贪嗔痴慢疑,这就会让人触景生情,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甚至是将心比心。但是,同样也会被同流合污,拉人下水,进而近墨者黑,人以群分,最终成为了投机取巧、损人利己、麻木不仁、行尸走肉、苟且偷生的“牛鬼蛇神,妖魔鬼怪”,这不正是古人所语的“天欲其亡,必让其狂;恶行恶果,如影随形;多行夜路终遇鬼,多行不义必自毙”吗?</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人若能如水一样,具备“水”滋养万物、谦卑不争的七种德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必定能“心如止水,清心寡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居善地”即是安身立命、居安思危,“心善渊”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善仁”即是仁义道德、与人为善,“言善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正善治”即是光明正大、无为而治,“事善能”事必躬亲、能者多劳,“动善时”即是起心动念、视时而动。</p><p class="ql-block"> 智者曾说“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这不就是为人处世的三种境界吗?虽然这个“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鬼也不开门”的社会,从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的“弱肉强食”。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从人类几百万的进化、演变史来看,如若不这样“适者生存”,说不定现在统治地球的就是不人类了,而是其它物种了。但是人类之所以有了今天的物质、精神文明,靠的依然是自己物种内部的交流沟通、合作共赢。甚至到了现在,人类已经深深地懂得了与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才是最终的“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再说了,争得了一时,也不可能争得了一世,不是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吗?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争强好胜,更不是你死我活,俗话不是说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与其鱼死网破,到不如化敌为友、互利共赢,这样不就是“化干戈为玉帛”接纳状态吗?责人不如责己,求人也不如求己,那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人家能全部托手相让吗?即使人家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深谋远虑,你不也是被人家请君入瓮,欲擒故纵了吗?“求”的本质不就是想不劳而获,甚至是一劳永逸吗?可能吗?即使可能,你有那个“能力、才毕、德行、智慧”留得住吗?更何况配得上了?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是还有拥有一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不就是让自己内外配得上吗?这不正是真正的“厚德载物,载物厚得”吗?</p><p class="ql-block"> 骂人都是骂自己,责人都责自己,评人都是评自己,为什么总是想骂别人、责别人、评别人呢?无非就是不用负什么责任,甚至是推卸责任,这不是更验证了自己确实是千真万确的“无能者”?</p><p class="ql-block">(3)人生第三“善”: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何谓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指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并持续保持这种完美状态。这里的“止”不是停止,而是达到并坚守,是一个动态追求的过程;而“至善”是达到个体与个体、社会、自然界最完美平衡和谐的状态。“状态”比“能力”更重要,一个人可以靠自己的勤学苦练,让自己的能力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但是只有自己内在的思想、精神、灵魂可以让自己处于乐在其中的心流状态。凡是能从外界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能力、才华,只能让自己达到60分人的状态,还有40分必须靠自己的修身齐家、修行诚意、修心正心来滋养内在的德行、智慧、精神、灵魂,否则充其量也只能是活在吃喝玩乐的“动物世界”而已。</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兴于愚者,起于谋者。”,意思是编造谣言者往往都是蓄意策划的“谋者”,推波助澜、无判断力者往往都是“愚者”,流言蜚语往往都是止于“智者”。现在的人,不是常在说“止于唇齿,掩于岁月,匿于年华,散于人海”吗?有些人,确实是只能“一面之交”、“吃喝玩乐”,而且还得话只能说三分;有些人,确实是只能“日久见人心”,那又何必“来日方长”呢?有些人,确实是“亲不负我,我不负亲”以诚相待、将心比心;有些人,确实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不就是“奋楫笃行,臻于至善”吗?</p><p class="ql-block">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最高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的自强不息,在于使人厚德载物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不正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吗?在现如今的中国,“老师”基本上是茫茫人海,“教授”也是人满为患,“太师”只能是“凤毛麟角”了,为什么呢?一部分可能社会“歪风邪气”的影响,比如“有钱可通天路,没钱寸步难行”,这句话如若用在普罗大众中,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若用在国之栋梁的“大学”中,不知道会带来多大的“罪大恶极”。一个国家,如若真的到了“栋梁”都已经被蚂蚁、蛀虫吃得只剩下一个“空壳”了,甚至是还以为自己是穿着“皇帝的新装”,公然“不知羞耻、不知满足”地狂欢唱歌跳舞,可想而知,里面的学生、老师、教授又会如何加倍的“肆无忌惮”吗?不敢想,也不愿意深想,毕竟“海水退去时,谁在裸泳”不就一清二楚了吗?</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候的大师,那才是大师中的大师,随便拉一个出来,都会让大家惊叹不已,甚至是黯然失色,也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许多时候往往是“无言以对”,这不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