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黎明之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976157</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贝壳博物馆的展馆面积2500平方米,收藏了来自全球90余个国家,覆盖五大洲四大洋及南北两极的8000余种、1万余枚贝壳标本,按照软体动物门五大纲、240个科系统陈列,构建起完整的贝类研究体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贝壳博物馆,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奇幻的贝壳世界,我们就觉得眼睛不够用了,四周到处都是吸引我们眼球的精彩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内用上亿枚贝壳打造了六条玻璃栈道,游客透过玻璃栈道可以看到脚下贝壳闪烁微光,让人感觉仿佛置身深海;游客还可通过扫码,获取贝壳的学名、分布海域及生态故事等信息,实现“一键科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是来自菲律宾的“蜘蛛螺”,它是凤螺科蜘蛛螺属的一种大型腹足动物,在菲律宾海域较为常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蜘蛛螺一般体长10-20厘米左右,壳面呈黄白色或灰褐色,杂有褐色斑点和花纹。其显著特征是外唇有六个中空的边缘指状结构,形似蜘蛛。雌雄异体,雄性体型较大,最前面的两个指状突起短且向后突出;雌性体型较小,最前面的两个指状突起长且向前突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由越南渔民在越南芽庄附近水域3-5米水下采集的变异的蜘蛛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化的千足蜘蛛螺,这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变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字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从壳口向外伸出6支强大的棘状突起,形似汉字“水”而得名。水字螺广泛分布于热带太平洋诸岛及印度洋的东北部,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沿海。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台湾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海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字螺在生长的过程中若受到干扰就会出现畸形,棘状突起的数量就不再是六个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漂亮的海螺叫“布兰纳姆旋螺”,产自墨西哥湾东部,是渔民用拖网在140米深泥泞的砂质海底捕捞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郁金香旋螺”,估计是它外形酷似郁金香而得名的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金宝螺”从名字就知道它一定品质不凡,它的样子憨态可掬,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水中大熊猫一般的高贵,颜色搭配也非常好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墨西哥出产的宝螺科里最大的螺:大鹿斑宝螺,它是当地渔民用龙虾诱扑笼采自礁质海底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红牡丹宝螺”标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渔民用拖网捕在莫桑比克海域捞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产于我国宝岛台湾省龟山岛海域的“高腰翁戎螺”是原始腹足目翁戎螺科脐翁戎螺属的一种贝类 。这个展品是当地渔民用流刺网采自水深120-180米的岩质海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腰翁戎螺的贝壳为钟螺形,塔螺高,螺底棱角明显,各螺层平坦或凸圆。壳身一端有一长裂口,为水流进入鳃腔以及排泄的出口,体层上有裂纹带,上有一连串新月形斑纹。螺轴有珍珠光泽,光滑微弯。所有螺层上螺肋扁平,与细密生长纹交错,壳表为乳白色,有粉红或深红色条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分布于日本中部沿岸,中国台湾基隆市、宜兰县苏澳镇、龟山岛等地。在部分沿海地区,这类稀有贝类常被视为海洋馈赠的“珍品”,象征着海洋的神秘与富饶,高腰翁戎螺也因稀缺性而被赋予一定的文化象征,代表着独特与珍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黑口鹌螺”是潜水员在日本冲绳附近潜至水下10-60米的细沙质海底得到的,它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鹌螺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像“牛腱子”的螺叫“大象宽口涡螺”,它来自塞内加尔,是潜水员在水下15米水深的海绵从中的岩石缝隙之中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大西洋法螺”是墨西哥当地渔民潜水到水深10-20米的沙质海底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span style="font-size:18px;">刺球骨螺</span>”是商业潜水员巴拿马珍珠群岛的十米水深的岩礁质海底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大千手螺”是用缠网采集与菲律宾棉兰老岛100-150米水深的海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千手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海域,它的贝壳大而重,螺塔低,体层膨大,肩部有棱角。每层螺层上有3条纵胀肋,其间有1-2枚瘤状纵肋。纵胀肋和前水管沟上均有皱边的短棘,纤细的螺棘布满壳身。外唇边呈锯齿状,近下端处有一强齿。螺轴光滑,壳表白色,有褐色脊纹和斑块,螺轴粉红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枣芋螺”体长近8.5厘米,据介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芋螺,它是在菲律宾峨兰哥岛附近水深20米的沙质海底采集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像菊花一样的叫“储水海菊哈”,是潜水员采自菲律宾10-15米深的海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白色的奇奇怪怪的家伙是“美国海菊蛤”,它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40多米深的海底礁石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长得像南瓜的是来自欧洲的“英吉利海胆”。主要分布于西欧沿海地区,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冰岛、瑞典、英国和爱尔兰等国家的海域,栖息深度可达1200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只浑身雪白的就是“扁船蛸”,又称作“纸鹦鹉螺”,它是船蛸科船蛸属的一种软体动物 。它是我国渔民在我国东海用渔船拖网在水下150米出捕获的。2014年扁船蛸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贝壳就是著名的“鹦鹉螺”,如果你读过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经典作品《海底两万里》,那你一定对尼摩船长的那艘性能优异的潜艇印象深刻吧,这艘潜艇的名字就叫“鹦鹉螺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鹦鹉螺仅分布于东经90°至175°,北纬30°至南纬30°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栖息在珊瑚礁系统中,栖息深度从海水表面到约500米深的海洋中不等,最佳栖息范围为150米至300米之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鹦鹉螺科所有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鹦鹉螺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海胆的名字叫“鸭嘴角头帕海胆”,它们是采集自菲律宾基霍尔岛附近,用缠网在150-300深的水下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优雅海扇蛤”有着十分漂亮的形态和非常好听的名字,这些标本是新西兰渔民用拖网采集于100米深的水下捕获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下面这些贝壳,仿佛进入了一个色香味美的烘培店,摆在你面前的仿佛是诱人的“曲奇饼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了贝壳博物馆让我们大开眼界,在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丰富的海洋世界,仅仅贝壳类其品种多的就让人感觉眼花撩乱,品种多的让人目不暇接。我们平时只关注了大海的蔚蓝,却很少了解这蔚蓝之下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其绝大部分都是海洋,让我们多多了解这个与我们相依相伴却又十分陌生的海洋世界吧!希望有机会再来仔细看看这奇妙的海底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