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扇子情

夏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川渝地区,有民谣“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该造孽”。家家户户都有几把扇子,重庆盛产竹子,本地手艺人可编竹扇,竹扇较便宜。蒲扇是蒲葵叶制作而成,蒲葵主要生长在两广、福建一带,贵一些,所以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买几把蒲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记得儿时家里有两把蒲扇,爸妈一人一把。妈妈很金贵那两把蒲扇,用花布条包了一圈边。镶了边的扇子好看、耐用,好几个夏天都摇不坏。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很会过日子,又心灵手巧。她把收集来的包装盒剪成方的,圆的,桃形的,安上竹把,用线固定,再用铁条烙个孔,拴上绳子,就成了一把把漂亮的扇子,挂在堂屋的墙上, 人再多也够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邻居来串门了,一人一把;亲戚们来了,一人一把。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我们坐在院子的树荫下,扇子在手中狠劲地呼嗒呼嗒扇着。这时, 妈妈总是高兴地忙前忙后,顾不上拿扇子,一会儿倒水,一会儿切瓜,一脸的汗水往下滴,她掀起衣襟擦一把便了事儿,怎么都不肯坐下来闲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里人都爱坐在大门外乘凉。大伙儿拿着扇子不紧不慢地扇着、聊着,年轻妇女们一边做活一边凑热闹;我们小孩来回疯跑着,斗鸡、跳绳;小娃娃们在大人旁边的席子上, 或爬,或坐,逗人开心;大人们一边挥扇一边念着小曲儿:“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好不热闹的一幅消夏场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姐姐参加工作,给家里添了第一台电风扇,也是大杂院第一台电风扇。大杂院里的人都到我家来看稀奇。父母觉得挺有面子,养出的女儿特能干,有能力给家里添置电器。从此,我家的堂屋,成了院子的客厅,大院的大人们都到我家摆农门阵。有时聚集的乡亲太多,堂屋挤不下了,父亲干脆把电扇搬到院里正坝,全院人搬着条凳,在电扇前方坐着。从正午聊到晚饭前。风扇呼呼地转着,满身的汗水一下子没了,可客人一走,他们立马就会关了电扇,继续摇起扇子。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我们埋怨父母太抠门,天这么热,咋就舍不得用电呢?父亲说,一人一把扇子摇着,跟吹电扇一样的。妈妈说,吹电风扇久了容易感冒。这话,我们听了不信,但也说服不了父母。扇子如同我们儿时的“凉友”,能摇风,能遮阳,平时盖个碗、盖个盆,或到厨屋扇煤火,赶蚊蝇,都是随手的事儿,多方便啊。 我们兄妹陆续进城,父母仍然住在老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年前,父母已年过七旬,姐姐在城里买了一套房,接他们到城里居住。最初两年,他们不开空调,太热,中午就在客厅吹吹电扇。晚上就在露台上铺张凉板睡,他们不吹电扇,不开空调,依然拿着扇子不停扇。夏天,爸妈出门散步扇子不离手。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前,88岁的妈妈撇下90岁父亲急急地去了天堂。妹妹把父亲接到她家生活,并特地把父母的蒲扇取来挂在墙上。第一个夏天,妹妹把客厅空调从早开到晚,但父亲总是吃饭时才走出他的卧室,吃完饭就回卧室吹电扇,总是说怕吹空调吹感冒了。后来,妹妹一家也就随父亲开电风扇,再高的气温,也只能开电风扇,不然父亲成天就关在他的卧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妹妹悄悄地把空调开到35度,对父亲说没开空调,把父亲引到客厅看电视,一天又一天慢慢地把度数调低,让父亲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经过去年一个夏天,硬是从35度变成了27度。现父亲终于适应了空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盛夏,我去妹妹家看望父亲。他总是在28度的空调房着,手拿一把蒲扇摇着。我陪父亲聊天,随手接过父亲的蒲扇,一边慢慢地给他摇着蒲扇,一边与他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