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太庙 岁月静好 2025.3.25.

楊國慶

<p class="ql-block">北京太庙——矗立在天安门东侧,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皇家寺庙,似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明清两代的辉煌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1950年5月1日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墙内主要建筑均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祧殿</p> <p class="ql-block">祧庙位于中琉璃门正北,又称后殿,面阔九间(长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黄琉璃瓦单檐房殿顶,是供奉追封的清代立国前的四代帝、后神牌位的地方,殿内陈设亦如寝殿。清代规制,正中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每季首月时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末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裕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琉璃门</p> <p class="ql-block">中琉璃门位于寝殿正北,原为三座,后增建为五座,均为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檐下施绿琉璃仿木斗拱,门为过梁式,中间三门连为一体,两侧有旁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寝殿</p> <p class="ql-block">寝殿位于享殿正北,又称中殿,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黄琉璃瓦单檐房殿顶,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末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享殿</p> <p class="ql-block">享殿位于戟门正北,又称前殿或大殿,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殿内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和钟</p> <p class="ql-block">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下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编钟,安放在享殿正中,成为太庙馆藏文物,由江泽民主席于2000年1月l日上午首先鸣响。中华和钟架高38米,宽21米,共重门吨。三层共108个。上层34个钮钟,代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层56个甬钟代表中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镈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历史时期,两侧两个象征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重达320公斤的中央镈钟上,镌刻着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华和钟,万年永保”的鎏金铭文。</p> <p class="ql-block">梁柱为名贵的金丝楠 木,气势雄伟,比故宫的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戟门</p> <p class="ql-block">戟门位于戟门桥正北,原门内外各列朱漆戟架四座,每座插置金银铁载各15支,共120支,故称戟门。戟门面阔五间,正中三间为三座实榻大门,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三层汉白玉台基四周都有石护栏。正中有汉白玉石雕御路,从上至下分别雕刻二龙戏珠纹、狮滚绣球纹、海水江崖纹。东西旁门各一座,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面阔各一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戟门桥</p> <p class="ql-block">戟门桥位于前琉璃门正北,宽8米,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正中的桥是皇帝走的御路桥,边为王公桥,次为品级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琉璃门</p> <p class="ql-block">前琉璃门位于太庙中墙的南墙正中,中间三座为拱门,旁门二座为过梁式。黄琉璃瓦顶,檐下饰有黄绿琉璃斗拱额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从北门进入劳动人民文化宫,前琉璃门出,感觉到“太庙”被包围在深宫里,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太庙占地14万平方米。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 错落有序的建筑,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玉兰花开,带来了春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宫墙内外有许多高大的古柏,树种为侧柏或桧柏,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五百年以上,低者亦三百年以上。近八百株古柏环绕太庙中心建筑群,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形成肃穆、清幽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成祖手植柏</p> <p class="ql-block">此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相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以后,在此处亲手所植,以告慰先祖社稷安定,并抒发治国安邦之宏愿。</p> <p class="ql-block">出西门,护城河边,故宫的角楼䇄立在城楼上,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烁,从远处眺望,角楼与高大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壮丽的画面。</p><p class="ql-block">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承载着数不清的岁月痕迹和文化瑰宝,其名胜古迹犹如繁星般璀璨,闪耀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令人由衷地发出赞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