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救赎不是最好的归宿</b></p><p class="ql-block">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写的一部小说,主要写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分离、救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属于主仆关系的朋友。哈桑是一个勇敢、宽厚、热情的人,而阿米尔却自私、懦弱、胆小。一开始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很好,没有因为两人的主仆关系而产生距离感。但是阿米尔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认为他太胆小,就知道关在屋里写作,反而对仆人的儿子哈桑赞赏有加。于是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阿米尔做了一些对不起哈桑的事情,背叛了他。后来他们分离了,阿米尔去了美国。</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阿米尔在美国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但他一直对哈桑怀有愧疚之心。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父亲朋友的电话,让他去接哈桑的儿子。阿米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哈桑的儿子救了出来,完成了他对哈桑的救赎之路。</p><p class="ql-block"> 这篇小说描写了诸多的人性,其中救赎的部分应该是最重要的部分,而这个词也是最难理解的。我对救赎的理解是:有点将功补过的意思,指一个人为了帮助曾经被他伤害过的人而做出的行为和改变。网上是这样说的:救赎就是通过付出代价和行动,使人或事物从困境、罪恶或束缚中获得解脱或改正。我们的意思都有点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其实,救赎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我们经常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有这个意思。《世说新语》里周处的故事也是救赎表现,他年少时横行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水蛟并称三害。后来他射虎杀蛟,幡然改悔,弃恶从善,成了一个有作为的人。“古人贵朝闻夕死”的典故就出于此。</p><p class="ql-block"> 那么,救赎的人是不是最完美的人呢?非也!如果我们先犯了错,然后再去救赎,还不如一开始就无过。从头到脚的无错无过才是最完美的,而完美的人是没有救赎的机会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救赎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归宿,最佳的归宿乃是没有救赎。</p> <p class="ql-block"><b> 辅导过程</b></p><p class="ql-block"> 某校暑假布置五年级学生写三篇读后感,揣摩老师的意图是以写促读,借此多阅读几本书。也好,把读后感这一体裁写透了,以后碰到就不会打怵。</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读后感是最好写的。首先,它的前面部分是现成的,把每本书的内容提要拿来就是了。其次,它的介入点很多,可以写其中的人物,可以写事理,可以分析文章特点,可以写语言风格,甚至只是写一个词!</p><p class="ql-block"> 在写《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的时候,在内容提要里发现了“救赎”一词,它贯穿全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它展开,非常集中。于是我就安排学生作以下的准备:不用字典,不用网络查找,阅读小说后仅凭自己的理解写出它的意思;然后利用工具书找出权威的解释,两下进行对照;基本理解后再另外找一个“救赎”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由于目的非常明确,该学生倒也不难完成。这样,一篇读后感基本就成型了。但我忽然觉得还可以深挖一下,便问该生,实施救赎的人是否是最完美的人?回答不是。那么最完美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回答是不用救赎的人。有了这部分做结尾,这篇读后感就深刻了,而且题目也很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