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秋的呼和浩特,天高云淡,阳光明媚得有些刺眼,今天驱车来到了传说中的昭君墓。史称“青冢”的这座千古土丘,泛着碧绿的光芒,安葬着一位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孤独而倔强的传奇女子。</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的故事,中国人无不耳熟能详。那个不肯贿赂画师的倔强女子,那个怀抱琵琶远嫁塞外的“和亲”公主,那个促进了汉匈和平的传奇人物,让人无不肃然起敬。史书记载,昭君乃“自愿请行”,可谁知道,其中包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呢?</p><p class="ql-block">其实,“和亲”,乃中国古代历史上褒贬不一的一种外交策略,说白了,披着一件温情脉脉外衣的所谓“和亲”,不过是封建帝王政治博弈使出的一招堂而皇之的“美人计”而已。</p><p class="ql-block">遥想两千多年前,面对匈奴铁骑的威胁,白登山之围后,汉高祖刘邦采纳谋士建议,首开“和亲”先河,表面上“结兄弟之谊”,实则以宗室女冒充公主,搭配丰厚嫁妆来换取边境安宁。这种以女人为抵押品的外交策略,至汉文帝时尤甚,隔几年就要送几个美女过去,且“岁奉匈奴絮缯酒食各有数”,和亲似乎成了变相的纳贡。</p><p class="ql-block">直到汉武帝,随着国力强盛,和亲性质发生微妙转变。其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的庞大仪仗,实为军事侦察的掩护;王昭君出塞的热闹,也掩盖不了汉军同时修筑受降城的事实。和亲从被动妥协变为主动布局,但女人始终不过是统治者棋盘上的棋子和牺牲品。</p><p class="ql-block">这就难怪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名将吉鸿昌在昭君墓前愤然题词,“懦夫愧色”——眼前此情此景,懦夫们应该感到羞愧——讽刺统治者无能,将社稷安危押宝在一众柔弱女子身上。</p><p class="ql-block">站在今人视角回望,汉王朝的和亲政策,犹如一面多棱镜:一方面确实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现实选择,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一方面那些消失在塞外风烟中的中原女子,也用自己的悲凉人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政治的诗意残酷。</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吉鸿昌题词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