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曲阳北岳庙

曹珏

五岳四渎‌是中国古代地理与文化的核心概念,包含五岳名山与四渎大河的完整体系,既是自然地理标识,又是国家祭祀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相传尧舜时即封禅五岳。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祭祀五岳四渎已成为定制。<br> 说到北岳恒山,现在人们都知道在山西浑源。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恒山最有名的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名气为中国三大悬空寺之首,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世界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br> 而北岳恒山则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是河北保定市曲阳县的大茂山。从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历史中,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都在大茂山,只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北岳”被传统视为应在国都北侧;宋辽金时期,河北恒山沦为战场,标志性建筑被毁,祭祀活动受阻。清朝入关后,北方边疆稳定,山西浑源受战乱影响较小,悬空寺等建筑保存完好,且靠近大同交通要道,便于官方控制和管理祭祀。顺治帝于1660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br> 这里,请大家来了解一下清顺治十七年以前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曲阳北岳庙。 <br> 北岳庙位于曲阳县城西部,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公元500-508年)年间,唐、宋、元、明、清诸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是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北岳恒山的场所。 <br> 庙内现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刻《北岳恒图》碑所载,当时北岳庙的占地面积为260.48亩,约合17.4万平方米,南北长542米,东西宽321米。主要建筑呈“田”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上。<br> 自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移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后,北岳庙便逐渐被荒废。<br> 现在的北岳庙基本保持原样。中轴线上。由南往北,建筑依次是:登岳桥、神门(遗址) 、牌坊(遗址) 、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遗址) 、德宁之殿。庙宇规模宏大,古建成群,碑碣林立,石雕荟萃,具有古建筑、壁画、碑碣雕刻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家三级博物馆。 航拍北岳庙(官网下载)<br> 门前甬道两边分别是东、西莲花汪<br> 北岳庙,汉称北岳祠,唐称北岳安天王庙,宋称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元称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庙,到明时去掉历代所加封号,改称为北岳庙,沿用至今。 朝岳门前的牌坊遗址<br> 朝岳门是北岳庙第二道门,单檐歇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2003年原址复建。<br> 朝岳门前的两个石蹲狮,分别是元代和金代的。 御香亭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 ,又称敬一亭、更衣亭,为祭祀北岳之前更衣上香之地,平面八角形,重檐三滴水攒尖顶,设计精巧,造型美观。 亭子中间原来有一座用石头做的香炉。每当皇帝祭祀那天,有人便早早点燃炉内撒满的松枝、檀香等,使其香烟燎绕。皇帝沐浴更衣后,带领文武官员前来跪拜,并且亲自点燃三柱清香,以谢神恩。 凌霄门,北岳庙第三道门,建于明嘉靖之前,单檐硬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前设有八字照壁墙。1987年重修, 凌霄门墙上镶嵌的金代《北岳之图》及说明碑刻 三山门,北岳庙第四道门,建于明嘉靖之前,单檐悬山布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三连门形制,后改建成一门。1986年重修。<br> 三山门墙上镶嵌的清代飞天神(曲阳鬼)石刻。曲阳鬼 ,县志上称它 飞天神,是人们的救命恩人。别看长相吓人,可他的心眼十分善良。 三山门两边的石碑<br> 元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神道碑铭<br> 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立。元朝史学家姚燧撰文,书法家赵孟頫书丹,刘庚篆额。书体为楷书。<br> 碑文记叙了祖籍曲阳县的元代雕刻艺人杨琼的生平事迹。杨琼出身于石工世家,其雕刻技艺精湛。元世祖忽必烈诏琼,琼以石雕一狮一鼎进献,被元世祖称之为“此绝艺也”遂编籍宫中,命琼管领燕南诸路石匠,在营造大都城中曾三迁其官,升至领大都路山场石局总管。卒后葬于故里曲阳县西羊平村。据史载,天安门外金水桥即参照杨琼设计的周桥蓝图所造。<br> 飞石殿遗址。据《定州志》和《曲阳县志》载:虞舜和唐贞观年间,先后两次有飞石坠落曲阳,便建殿祭之,故取名飞石殿。 据载,飞石长不满丈,宽四尺有余。飞石殿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烧毁。<br> 遗址现保存有明代浙江人樊献科所书“飞石”二字和民国时期沈阳人李经正书“飞石殿遗址”碑刻。 幸运古柏<br>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在曲阳指挥清风店战役期间,曾到北岳庙视察。总司令行至北岳庙主体建筑——德宁之殿露台前平台处时,一些老百姓刚把西侧那棵千年古柏伐倒了,他们到东侧又要砍伐这棵古柏,朱德总司令立即走上前去制止了他们的这种错误行为,并教育他们古树名木和名胜古迹同样是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根脉,都应该保护好、传承好。因此,这棵古柏被幸运的保留了下来。被称为“幸运树”。<br> 北岳恒图<br> 此碑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曲阳知县周寅刻石。此碑绘制了北岳庙的范围和建筑布局。 碑阴记载了立图碑的缘由。北岳恒山在曲阳祭祀由来已久,明代出现了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的争论。顾虑日后庙地被占用,故将北岳的地产财物绘于图上。<br> 德宁之殿是北岳庙主体建筑,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时期,取自以德治国,天下安宁之意。该殿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殿内快开放参观了) 德宁殿重檐九脊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占地2009.8平方米,高25.6米,规格高,体量大,显示了岳祀的等级。<br> 德宁殿在宋初被契丹焚毁,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重修;元初期,元世祖特旨修葺北岳庙,德宁之殿于至元七年(1270年)完工,是我国目前尚存元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五岳祭祀中规格最高的古建筑。 1981年至1987年,国家拨专款对德宁之殿进行落架重修,保持了元代建筑原貌。。 德宁殿屋脊上的鸱吻<br> 德宁之殿望柱石狮(元)<br> 德宁殿西侧开辟为石刻馆,保存着从民间征集的古代雕刻200余件,有人物、动物、佛像、经幢等,这些珍贵的石雕作品展示了曲阳石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曲阳雕刻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经久不衰。 据《曲阳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石,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曲阳城南的黄山,盛产汉白玉大理石,洁白晶莹,纯净细腻,是石雕的优质材料。 丰富优质的石料资源是曲阳石雕早期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条件。今天,下高速进县城的路上,石雕厂鳞次栉比,各家的雕刻精品摆满了路边,十分壮观。 历代的石雕藏品白石圆雕佛立像(北齐)<br> 白石带舟形背光高浮雕佛立像(北魏)<br> 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东、西碑廊和多座碑楼<br> 碑廊始建于2000年,采用仿古建筑形式,卷棚灰布瓦顶,廊柱格调古朴,与庙内其它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北岳庙现存碑、碣200余通,自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到民国时期,跨越时间1500余年。<br> 碑刻内容大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诗词歌赋的观后感。书法有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重修文昌宫记<br> 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碑文楷书,曲阳县事谢鉴礼书。碑文记载了文昌宫年久失修,颓垣断碣,为振兴当地文风,进行重修,使其焕然一新。<br> 大宋碑楼始建于宋代,重檐歇山顶,1999年重修。<br> 碑楼内保存《北岳安天元圣帝碑铭》一通,宋大中祥符九年立,陈彭年撰文、邢守元书,碑文行书,笔致轻盈,自然匀适,在宋代行书碑中可谓上乘之作。<br> 从左至右三块碑:谒恒岳庙四首(明嘉靖26年,1547年立)、重修北岳恒山庙碑(明万历18年,1590年立) 、题岳庙灵芝有序(明万历29年,1601年立) 。 左碑为光绪23年(公元1897年)立《告文》,祈求北岳神灵以福德济民。右碑为清光绪19年(公元1893年)立的《顾亭林先生北岳辨》。。 《顾亭林先生北岳辨》<br> 碑文行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撰文,曲阳县知县謝鉴礼书丹。证明北岳之祭在曲阳,自古有之。<br> 左:《代祀北岳之记》,刻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右:《代祀北岳之记》,刻于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br> 自左至右分别为: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右边小碑为《大元封加北岳手诏》 大唐北岳神庙之碑 大唐北岳祠碑 韩琦碑楼 <br>单檐歇山顶,2000年重建。碑楼内保存《大宋重修北岳庙之记》碑刻一通,宋皇祐二年立,韩琦撰文并书丹,字体楷书,兼具颜真卿和柳公权之风骨。 <br> 邸府君碑<br> 此碑刻于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碑文楷书,字体圆浑,结体绵密,极具书法价值。碑文记载了中山上曲阳人邸证朝的生平事迹,弥补了现存史书内容的不足。<br> 重修永宁寺记<br>此碑刻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碑文楷书,曲阳县儒学张文学撰文,训导宗翰书丹。记载了曲阳县砂侯人魏文华重修永宁寺的经过。<br> 临摹苏轼词碑(碑阳-清)。此碑为苏东坡的三首词,碑阳两首,碑阴一首。立于清代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当时曲阳知县谢鉴礼所摹刻的。<br> 万民颂德<br> 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碑文楷书。颂扬了张巡抚任职期间的政治佳绩,其具体情况在相关史料中并未记载。<br> 御香亭西侧是北岳文化陈列馆。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平方米,为仿明、清四合院式建筑,设3个陈列室。 第一展室展示五岳祭祀的由来与古北岳恒山(大茂山)的地理位置、文物遗迹等。<br> 五岳祭祀源于先民对天地山川的自然崇拜。祭祀山神,祈祷丰年和免灾。随着社会的发展,神权和政权合而为一,山岳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手段,延续下来。 第二展室主要展示自三皇五帝到秦汉、隋唐至清朝诸代的帝王及封建官吏数百次的祭祀活动,彰显了古老厚重的北岳祭祀文化。第三展室就是前面介绍的石刻馆。<br> 《古北岳恒山圣迹图》描绘了从舜帝到明太祖,各朝皇帝祭祀北岳的盛景<br> 古人柴祭场景。汉代之前未曾有设庙祭祀五岳的记载,祭祀活动亦仅限于平地筑坛,祭祀的方式为“柴”,即“聚积木柴、加牲畜于其上,焚之以祭山川。<br> 大唐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碑<br> 碑刻立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五月,记载了唐玄宗下诏封北岳恒山为安天王之事。<br> 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br>唐开元九年(721年)三月立,行书。此碑是北岳庙现存最早的祭祀山神的碑刻。<br> 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br> 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是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封北岳为安天大贞玄圣帝而下的诏令。碑文上层是八思巴文,下层是汉文。<br> 大明诏旨<br> 明洪武三年(1370年)立,碑文楷书。内容为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颁发圣旨,规定国家祀典,将北岳封号改为“北岳恒山之神”。<br>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御批 “移祀北岳于浑源”。 历代北岳诗咏<br>古北岳大茂山以其显赫地位和秀美风光、北岳庙以其祭岳之所和雄伟壮观,吸引着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等登临祭祀游览,且多有感抒怀,留下了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华丽诗篇。<br><br>北岳庙 唐·贾岛<br>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br>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br>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br>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br>神兮安在哉, 永康我王国。<br> 登恒山六首 明·乔宇<br> 此碑刻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碑文篆书,为明代吏部尚书乔宇撰文并书丹的篆书佳品。<br> 苍岩山十六景中的“尚书古碣” 就是他的碑刻<br> 德宁之殿内东西两壁绘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巨幅彩色壁画。是当今稀世珍品。(复制品)<br> 东壁画《云行雨施》,画面是天宫中众天神兴云布雨,普降甘霖,为民造福的情景。上层为天宫雷部诸神,下层为山川地祗,共画诸神40个。壁画正中有一条长达6.4米的巨龙,是整幅壁画的精华之处,传说云中龙是兴云降雨之神,它体态蜿蜒,气势威猛,腾云驾雾,颇具动感。<br> 西壁画《万国咸宁》,画面为众天神胜利完成为民降福的任务后偃旗息鼓,鸣金收军,得胜回宫的宏大场面。在画面左半部的上方画“飞天神”,俗称“曲阳鬼”,是西壁画之精华。它相貌狰狞,肌肉粗健,横枪倒戈,腾空飞奔,气势逼人。<br> “飞天神”,俗称“曲阳鬼”<br> 北岳庙不算大,但古迹丰富。北岳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组成部分。北岳庙是其重要载体,了解和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感到祖国的伟大和壮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