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烈日高照,也懒得出门旅游。一早告诉食堂主管,中饭简单一点就可。没想到中午餐桌上还有几荤几素,其中有一碗烤泥鳅,清香四溢,口感很好,让我食欲大增。</p><p class="ql-block">我连夸食堂主管买得好,烤得好,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便三下五除二,一桌菜肴,烤泥鳅是最早光盘的,这一大半是我一人吃的。</p> <p class="ql-block"> 对于农村出生的60后来说,我们的儿时年代几乎就是在田野度过,当年除了读书,业余时间,我们就是在田野里抲泥鳅,只是季节不同,捕捉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泥鳅的食用方法基本类同,烤泥鳅就是其中最常见的食用方式,尤其是在物资供应匮乏、天天都是干菜、腌菜、苋菜梗这三碗“老面孔”当家的状况下,烤泥鳅的惑力和引力无疑是很大的,让我记忆深深,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烤泥鳅的口感比较独特。烤泥鳅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其做法有点特殊,有点香中加香之感。洗干净的泥鳅,先是倒入滚烫的菜油之中,挣扎片刻它们就不动了,接着菜油继续慢慢地烧烤,直到烤瘪烤熟,随后放入生姜、小葱去腥,再用酱油调色,从而成就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好菜。菜油的大香,小葱的小香,还有甜咸的母子酱油调色,这样的烤泥鳅特别开胃。</p> <p class="ql-block">烤泥鳅的来料还是有点讲究的,就是泥鳅不要太大,不然烤干的时间较久,骨头也会硬一点,口感会不好。泥鳅最好是小一点,而且大小也差不多,这样能够步调一致,火候容易把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烤泥鳅的往事记得很多。当年的泥鳅,大多都是我们从田野里抲的,水沟里有,池塘里有,粮田里也有,捕捉的方式自然也很多。</p><p class="ql-block">摸泥鳅,就是“双夏”季节,尤其是早稻下种以后,粮田的背阴凉快之处,总有不少泥鳅在纳凉,所以,我们就带上脸盆,慢慢地接近泥鳅,轻轻地摸住,然后一气呵成地放入脸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截泥鳅。夏天雨水多,有六月天孩子脸之说,常常有雷阵雨天气,一场大雨过后,小沟涨水,泥鳅也就借势出动,往水急的上游方向游动,我们称为“斗水泥鳅”,它们是一群接一群,我们顺势把水沟的源头拦住,尽头拦上一只畚箕,然后把水放干,一段一段地捉,每次的收获都有二三碗泥鳅。</p> <p class="ql-block">夹泥鳅。夏天的晚上,天气势,我们还带上自制的煤油火把、泥鳅夹等工具,到田畈中夹泥鳅,晚上的泥鳅一般不用动,只要看准目标,轻轻一夹,泥鳅就会乖乖就擒。</p><p class="ql-block">挖泥鳅。泥鳅有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躲在自挖的洞子里。春天在草子田、秋天在晚稻田,我们时常能在田中看到小小的并不显眼的小洞,其实那就是泥鳅洞,只要顺洞跟踪,慢慢挖掘,这样捉泥鳅比瓮中捉鳖还容易瓜……,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制作烤泥鳅的好料。</p> <p class="ql-block"> 烤泥鳅的名气一直很大。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时常出差去杭州,当年还没有高速公路,是沿着杭金线前行的,在中途有家绍瑞饭店,烤泥鳅就是饭店的招牌特色菜之一,过往的车辆尤其是司机们都知道这家饭店的特色菜,大多都会赶到绍瑞饭店来吃饭,很多客人就是冲着这碗泥鳅来的。</p><p class="ql-block">我当年在机关工作,给领导做秘书,无论时间迟早,多次安排在这里吃饭,目的当然是为了泥鳅。这进进出出之中,把泥鳅先炸酥、再加酱油等流程,我还记得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非昔比,社会前进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菜肴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了,泥鳅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野生和人工饲养的都有,似乎现在田野的泥鳅基本不见了,只有池塘、溪渠里还有野生的泥鳅,勤快的人们也常去抓捕,有的在菜场出售,有的被饭店收购,所以要吃泥鳅还是有的,但要做一碗可口的烤泥鳅已经不多,好在我家的食堂主管心灵手巧、勤快勤劳,这次的烤泥鳅让我直呼好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菜肴而言,现在的鱼肉多了,蔬菜多了,烧制方式更多了,但就我而言,烤泥鳅的口味让我无法忘记,我特别喜欢吃,以前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所以,我祝愿泥鳅能够继续自然生存,也祝愿烤泥鳅的做法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