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见鬼子不挂弦” 。你是否还记得电影《地雷战》中儿童团员铁蛋的经典台词?(记得的话,或许不再年轻)</p> <p class="ql-block"> 电影《地雷战》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胶东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根据地赵家庄等,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 扫荡”,损失惨重。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依靠群众,想出了对策。他们一方面把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壮大了武装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锁了附近的日伪据点,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对付地雷阵,日军中队长中野特地从青岛搬来了工兵,于是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赵家庄的民兵总结了教训,不断改进地雷技术,使敌人的工兵无法起雷。麦收季节,日伪军乘联防民兵抢收麦子的机会,又一次偷袭了赵家庄,掳走一部分村民。他们让被俘村民在队伍前踩地雷,再次进攻赵家庄。赵虎领导民兵巧摆地雷阵,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到处都成为敌人葬身的坟墓。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解救了被俘的群众,全歼进犯之敌。</p> <p class="ql-block"> 赵守福(《地雷战》中赵虎原型之一),海阳赵疃村人。与民兵队长赵同伦等人认真研究布设方法,1943年8月,他们埋设在枣埠顶的两颗地雷成功爆炸,毙伤伪军5名。赵守福等人还针对敌人用探雷器探雷、在可疑之处划圈、强迫群众在前踏雷等招数,针对性地开发了“子母雷”“头发丝雷”“延期自发雷”“长藤雷”等30多个新雷种,研究出“真假雷田”“主动诱敌”“送雷上门”等新战法,破解了敌人阴谋,大量杀伤了日伪有生力量。</p> <p class="ql-block"> 文山后村的于化虎(《地雷战》中赵虎的另一原型)和同村李树梓一道,首战野虎岭,两颗铁雷全部炸响,炸死敌人7人。他们不等不靠,自行制造大量石雷,仅在一次战斗中,就使用70余颗石雷炸死炸伤敌人17人,在全县掀起了大造石雷的热潮,铁、石雷并用,使地雷战威力倍增。在作战方式上,于化虎等人率先采取“飞行爆炸”的方式,利用民兵熟悉地形、道路的优势,在敌人行进方向上迅速埋雷、挂弦,克服了传统方式中地雷被动待敌的缺点,出敌不意,屡获成功。</p> <p class="ql-block"> 孙玉敏(《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之一),海阳<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村镇小滩村人。16岁成为了女神枪手,2</span>颗雷毙敌4人,带动全村40多名妇女学会埋雷。她还将麻雀战与地雷战相结合,袭扰杀伤日伪军,多次取得战果,在1945年春夏“反扫荡”斗争中,她与同村民兵与敌人连续周旋105天,杀敌17名。</p> <p class="ql-block"> 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分别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p> <p class="ql-block"> 地雷战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是中国敌后抗战的一颗明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闪光点 。</p><p class="ql-block"> 原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在其回忆录《在胶东反“扫荡”的岁月里》中指出,“海阳的民兵以地雷战闻名于整个胶东”。在整个抗战期间,海阳民兵共单独或配合主力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级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其中包括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位全国民兵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