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我古稀之年的乐趣

周和平

<p class="ql-block">我幼年、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家庭,先是有曾祖母、祖父母、父母,后来先后有了4个妹妹。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儿,我最不缺少的是宠爱;最最缺失的却是家务活的历练,因为例如洗衣、做饭之类最基础的家务劳动根本就用不着我动手。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为我日后获得副高职称、名列高新区、济南市“敬业奉献好人”行列打下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会做饭也是我绕不过去的人生短板。1998年,42岁的我被调入一个小单位。人员不多,没有炊事员,大家轮流做饭。我对做饭近乎一无所知,煮饭不知道先加水还是先放米,做菜不知道先放油还是先撂菜。于是,我只好选择不入伙。多亏负责人与我私交不错,又知人善任,安排我担任“采买”——专门采购食材,这才避免了我孤雁出群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2022年冬,疫情最严重时期刚刚过去,我慈爱的88岁的母亲却走了。老人家离开的时刻,最最担忧的恐怕就是他唯一的儿子不会做饭了。尽管她从没有当面明言,我从她的眼神和叹息里,早已深深感触到。</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临近古稀,励志学会做饭。</p><p class="ql-block"> 父亲牙齿不好,喜欢吃一点肥肉。我首先从网上学会了做红烧肉;后来,在妻子的指导下,学会了煮饭、馏干粮。2023年冬,妻子为帮女儿女婿照顾两个外孙女,要去厦门一个月。妹妹们争相把父亲接到她们家住,父亲执意不肯。于是,我成了父亲的炊事员。好在勤劳一生的父亲在日常饮食上并不挑剔和讲究。为了改善我们父子俩的生活,我从网上学会了和面、擀面条、做水饺。母亲周年祭日,我把亲手做的水饺供到母亲坟前。我想,母亲一定会含笑天堂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前,女婿要出发,远洋考察,需要妻子赴厦门,帮女儿照料外孙女。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妹妹们家谁家也不去,说“我赖上恁哥哥了”。我听了既欣慰又庆幸,欣慰的是,我与妻子的孝顺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老人的态度无疑是最好的试金石;庆幸的是,父亲是我提高厨艺的忠实鉴定者。近来,我从网上查阅,接受妻子、同学的远程指导,厨艺又有新的提高。先后学会了蒸米饭、蒸窝头,做小豆腐,红烧茄子、豆角等等。</p><p class="ql-block"> 每每看到父亲大口吃我做的饭菜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我特意嘱咐妹妹们,不要给我与父亲带主食,我要逐步学会蒸馒头、蒸大包子。</p><p class="ql-block"> 年逾古稀,做饭成了我的人生乐趣!</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晚学炊香》</p><p class="ql-block">鬓染霜华,未减情浓,学作羹汤。忆少时娇惯,庖厨事忘;中年窘迫,炊爨心茫。母逝牵怀,父慈倚仗,七十披坚上灶房。从头学,向屏间求法,妻畔偷方。</p><p class="ql-block">一锅一铲寻常,却煮透人间暖与凉。看红烧酥肉,父颜欣畅;白蒸水饺,母祭安详。米熟香飘,面揉意注,渐悟三餐岁月长。何须叹,这晚来滋味,更胜琼浆。</p><p class="ql-block">注:词中以“鬓染霜华”点出年逾古稀之境,“学作羹汤”总括学厨核心。上阕回溯少时不谙厨艺、中年避炊的过往,以“母逝牵怀”“父慈倚仗”点出学厨动因,“向屏间求法,妻畔偷方”呼应文中上网学习、妻子指导的细节。下阕聚焦学厨所得,用“红烧酥肉”“白蒸水饺”等具体菜品,串联起侍奉父亲、告慰母亲的温情场景,末句“晚来滋味,更胜琼浆”升华主题,将做饭的乐趣与人生的感悟相融,契合“年逾古稀,做饭成了我的人生乐趣”的心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