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鼓楼惨案:血与火交织的沉痛记忆💥

国光

作者苗崇瑛 改编张国光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件如沉重的巨石,压在人们的心头,久久难以释怀。河曲城关的鼓楼惨案,便是这样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过往。每当忆起这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悲愤与感慨,仿佛那段沉痛的记忆从未远去。</p>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我与同学张国光等几位老乡在忻州小聚。席间,大家谈及河曲城关的古迹,话题转到了县衙对面的鼓楼(今县政府对面 人民广场东南角)。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文革时期从铁业社的韩栓口中听闻的鼓楼惨案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那些故事,仿佛是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一旦开启,便如潮水般涌来,激荡着每一个听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故事要从1968年的秋天说起。那时,学校放秋假,铁业社也已搬迁至桥儿街,位于原旧农机公司院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学习老三篇、忆苦思甜以及揭批走资派和五类分子的运动热潮之中。某一天下午,我认真听了韩栓在忆苦思甜大会上讲述的发生在准格尔旗蒙古军黄文挺部(老百姓称黄团)的暴行。</p> <p class="ql-block">那是1948年初,黄团进犯河曲,攻打鼓楼,导致鼓楼被炸毁,多名基干民兵和无辜老百姓惨遭枪杀。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层浪。从那时起,我便决心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真相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晓那段血与火交织的沉痛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黄文挺</span></p> <p class="ql-block">鼓楼,这座古老建筑,承载着无数河曲人的回忆与信仰。据老人们回忆,鼓楼的规模虽不及护城楼宏大,但其建筑风格却与护城楼颇为相似。它矗立在方城台上,共有两层,地下还设有暗道。这里曾是吕祖爷的道场,往昔香火鼎盛,每逢佳节,前来祈福的百姓络绎不绝。尤其是家中有娃娃身患灾病的,都会来此虔诚祈愿,据说十分灵验。庙中曾住着若干弟子,由心愿和尚担任主持。然而,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彻底改变了鼓楼的命运,也让不少家庭支离破碎。</p> <p class="ql-block">1948年1月5日(农历十ー月ニ十五日)晨,寒风凛冽,整个河曲大地都被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氛围之中。当时,河曲隶属于晋绥边区,作为老解放区,这里的人民一直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然而,黄河对岸马栅的黄文挺团,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这个宁静的小县城。黄团长期盘踞在十里长滩,对河曲等地的解放区虎视眈眈。而河曲、偏关等地的民兵等地方武装,为了保卫家园,时常主动出击,袭击黄团的驻防地。这让黄团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席卷而来。</p> <p class="ql-block">就在那年冬天,黄河冰封,为黄团的进犯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国民党胡宗南部正进犯陕北,企图围歼我陕北党中央和保卫党中央的部队。黄团为了配合胡宗南的行动,同时也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于天亮前,带领400多人,悄悄从府谷墙头跨过黄河,夜袭河曲和偏关。他们的目的是扫清过河进入陕北和长滩之间的地方武装,为胡宗南的部队开辟道路,一场血与火交织的惨烈战斗就此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河曲县城的基干民兵、县大队以及各村民兵小队,毫不畏惧,奋起抵抗。然而,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我方逐渐陷入了劣势。战斗从深夜一直持续到天明,为了保存实力,大部分武装力量不得不经科村、白鹿泉,撤往罗圈堡,最终退至树儿梁。鼓楼,成了最后的据点,也成了血与火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黄团进入河曲城关后,犹如一群恶狼,四处搜寻留在城里的受伤民兵和革命组织。当时,南元村民兵队长于五女、池元升、韩栓等人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撤离,一起藏在了古楼中。韩栓回忆,当时他身患重病,甚至打着摆子,身体极度虚弱,根本无法逃跑。但他们仍选择坚守,用血与火捍卫信仰。</p> <p class="ql-block">古楼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黄团一时难以攻克。又因为这里是吕祖爷的道场,他们心存忌惮,不敢动用重武器。无奈之下,他们便在楼门前肆意折磨于五女母亲和其他被抓来的民兵家属,企图以此逼迫楼内的民兵现身。</p> <p class="ql-block">黄团进城后,到处打听民兵和家属的下落。在沙梁街上,他们抓到了于五女的老母亲,通过威逼利诱,得知留下的民兵可能藏在鼓楼上。于是,黄团将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于母,驮在牛背上,包围了鼓楼。</p> <p class="ql-block">于五女在鼓楼上看到母亲遭受如此折磨,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燃烧起来。他深知,自己和同伴们一旦被抓,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将仅有的两枚手榴弹扔向敌人,两声巨响过后,敌人死伤一大片。黄团见状,恼羞成怒,他们用刺刀残忍地将于母捅死,并剖腹挖肠,惨不忍睹,敌人的凶残酷在此刻暴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1948年1月6日黄团攻下鼓楼后,将里面的人全部用绳子捆绑起来,其中包括池元升、韩栓等几个民兵。后来残杀民兵2人、百姓3人、拘捕7人。1月10日黄团在城关召开大会,纵容逃亡后又随黄团还乡的地主以乱石砸死贫农4人。就在黄团进犯河曲之时,驻在三岔的彭绍辉部得知消息,迅速派出精锐主力团,急行军赶往河曲救援。黄团得知消息后,害怕遭到夹击,掳民众32人连夜退到府谷麻地沟,随后转回长滩,硝烟暂时散去。</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天的折腾,在撤退途中,黄团部又饿又乏,早已疲惫不堪。池元升等几个民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挣脱绳索,背着韩栓逃了出去。他们藏在草垛里,直到第二天天明黄团撤离后,他们才安全离开。然后辗转到了罗圈堡,又来到石城,找到了民兵组织,最终回到河曲县城。</p> <p class="ql-block">鼓楼是黄团用炸药包攻下的,战斗结束后,鼓楼已面目全非,半个楼体已经坍塌。据说,心愿法师在事件发生的前两天,便离开了鼓楼,到了香山寺。相传,他是夜梦吕祖点化,才得以幸免于难。而留下驻守鼓楼的黄和尚,却不幸被炸死在鼓楼内。</p> <p class="ql-block">韩栓讲述鼓楼惨案时,现场几乎鸦雀无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特别入神,大家一直沉浸在这段悲壮的历史事件之中,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和对英烈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鼓楼惨案虽已过去多年,但它留下的伤痛却永远刻在了河曲人民的心中。那些在惨案中牺牲的民兵,他们为了保卫家园、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人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苗崇瑛(2025.7.30张国光摄于忻州)</span></p> 薛振齐老师精彩点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这篇文章以细腻且饱含深情的笔触,再现了河曲城关鼓楼惨案这段沉痛历史。作者从与同学的聚会谈及鼓楼起笔,自然引出对惨案的追忆,叙事线索清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文中对鼓楼建筑风貌及往昔繁盛的描述,为惨案的发生铺垫了背景,使其更具悲剧色彩。在讲述惨案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如于五女、韩栓等的刻画,展现了民兵们的英勇无畏和敌人的残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章结尾升华主题,强调了惨案在河曲人民心中的分量以及对英烈的缅怀,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铭记这段血与火的记忆,传承先辈们的精神。 是一个很让人受教益的好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5.8.8摄于黄河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衷心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br6i7e" target="_blank">苗崇瑛:我记忆中的铁业社</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6uu1il" target="_blank">北宋时河曲就有了榷场</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