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 伍家坪那年那事那人

开心每一天(蒋蔓莉)(拒聊拒花)

<p class="ql-block">漫步沅陵伍家坪的巷子,仿佛翻开一本泛黄的老书,每一处砖瓦都沉淀着时光的印记。青石板路蜿蜒延伸,两侧的青砖老墙爬满岁月痕迹,木门上的铜环轻叩,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市井吆喝。巷子里的灯笼在微风中轻晃,暖黄光影洒在斑驳的墙面上,与屋檐翘角的剪影交织成一幅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伍家坪是沅陵仅存的旧县城风貌区,阳光下的风景以民国建筑遗迹、浓厚生活气息和文艺小店为特色‌。随着指路牌子,去了解伍家坪那年那事那人。</p> <p class="ql-block">阳光斜斜地洒在石板巷里,踩着脚下温润的石板,我仿佛走进了旧时光。两侧的石墙斑驳而沉静,墙上的字迹“择一城终老,温一人白首”像是一句低语,道尽了岁月的柔情。一辆老式自行车静静靠在墙边,车筐里还留着些许落叶,仿佛它的主人只是暂时离开,稍后便会骑着它穿巷而去。灯笼挂在墙头,随风轻晃,映得墙上的绿藤也泛着暖意。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那个年代的人,提着灯笼,牵着孩子,走过这条巷子,归家的路,走得踏实而安心。</p> <p class="ql-block">刘晓(1908-1988)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活动家,出生于湖南辰溪县一个书香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与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抗战时期的秘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88年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刘晓的旧居位于湖南省沅陵县荷花池伍家坪18号,为中华民国时期建筑,现为沅陵县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居保留了刘晓早年生活的重要记忆,是研究其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 ‌‌</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来到了“述楠阁”门前——刘晓旧居。这是一处古朴的建筑,红灯笼在门楣两侧轻轻摇曳,门口几级石阶泛着岁月的光泽。花盆里的绿植生机盎然,与砖石外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存。我站在门前,仿佛听见了旧时书生在此谈笑风生,吟诗作对,那股文气似乎还萦绕在空气之中,未曾散去。</p> <p class="ql-block">刘晓(1908年5月13日——1988年6月11日),原名刘运权,出生于湖南省辰溪县。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第三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常务付部长、顾问等。旧居位于沅陵镇荷花池居委会伍家坪18号,始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歇片屋顶,小青瓦盖面,面积160平方米,面阔3间进深2间。1939年春季,受中央委派,刘晓秘密来到抗战时期的湖南省会沅陵会城,为处理湘西地区国共合作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被列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伍家坪未被拆迁的街区保留湘西传统生活场景,居民日常与百年建筑共存,阳光洒在街巷间更显真实质朴‌‌。</p> <p class="ql-block">阳光穿过树梢,洒在小径上,仿佛在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带来希望与光明。</p> <p class="ql-block">张一尊(1902-1973)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家,尤以画马著称,与徐悲鸿、沈逸千、梁鼎铭并称“画马四杰”,被誉为“北徐南张”。其作品以神形兼备、笔墨洒脱著称,代表作包括《三骏图》《八骏图》等。</p><p class="ql-block">张一尊的故居位于湖南省沅陵县荷花池伍家坪邮电局宿舍,现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该故居保留了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是当地重要的文化遗迹。 ‌‌</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静静伫立,门前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国画大师张一尊故居简介”。红砖灰瓦,门头悬挂着红灯笼,仿佛在向来人致意。我驻足细读碑文,脑海中浮现出那位国画大师执笔作画的身影,他的笔下,是山河,是岁月,也是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是一条狭窄的石板小巷。红砖墙边挂着红色灯笼,阳光透过缝隙洒在石板上,斑驳陆离。巷子尽头,一辆电动车静静停在路边,现代与古朴的碰撞,竟也显得如此自然。我缓缓走过,脚步轻柔,生怕惊扰了这片刻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辰州老茶馆”几个字高高挂在门楣之上,红灯笼映照着门前的绿植,阳光洒在瓦片上,泛着温润的光。我仿佛听见了茶壶轻响,茶客低语,那是一种属于旧日辰州的烟火气,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辰州日报旧址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伍家坪,旧址建筑保存完好,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辰州日报旧址是沅陵县的一个重要历史地标,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辰州日报》旧址简介:该建筑始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建筑群四周以高大封火墙圈合,建筑群由门厅、正厅、采光天井及东西厢房构成,主体建筑面阔3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屋顶,传统小青瓦盖顶,体现民国时期湘西地区公共建筑典型特征。1938年,随着民国湖南省政府迁驻沅陵,该建筑被指定《辰州日报》社址。作为抗战时期湘西地区重要的新闻机构驻地,该旧址见证了民国时期湖南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9年12月被列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是熟悉的砖瓦建筑,石板路上光影交错,灯笼高挂,阳光明媚却不刺眼。我走在其中,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慢节奏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安静,那么熟悉。</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建筑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头挂着两个红灯笼,</span>我看见门楣上写着“沅陵书山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门前绿植盎然,阳光洒在屋瓦上,泛着柔和的光。这里,是现代与传统的交汇,是文化与乡愁的延续。旁边是一块蓝色简介牌,写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简介”。我驻足片刻,心中泛起一丝敬意,那些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是否还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流传?</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简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避战火举家南迁。1937年末,他们致信友人沈从文,告知拟取道湖南沅陵转赴昆明行程计划。沈从文当即致函时居沅陵县城的兄长沈云麓,嘱托其妥善安置。沈云麓遂将“芸庐”宅院旁的伍家坪13号宅第安排给梁林一家暂住。该旧居为典型的晚清民国时期湘西木构民居,建筑门额镌刻“英华发外”四字,典出《礼记.乐记》“和顺积中,英华发外”题额,即暗喻梁林二人在建筑教育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成就,又彰显了宅院深厚的人文底蕴。梁林这此短暂居留期间,仍坚持学术工作,其“沅陵日记”详细记录了这段战时流寓生活。2009年12月被列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巷子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与电影《一辆车的公路》相关的海报和照片,背景是山峦与蓝天,灯笼依旧高挂,电动车停在路边,古朴与现代交织,仿佛在讲述一段关于旅程与乡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墙上绘着周立波的壁画,旁边挂着红灯笼,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光影交错。我站在画前,仿佛看见了那个时代的文人,笔下生花,心中有光。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也用文字留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抗战日报》旧址:1938年,周立波受周恩来指派,与廖沫沙、欧阳山等共同在沅陵复刊《抗战日报》。该报以团结抗日力量、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政策为宗旨,成为战时湖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周立波担任编辑部负责人,负责报纸内容策划与发行工作。</p><p class="ql-block">周立波(1908-1979)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曾于1938年因抗战需要赴沅陵担任中共沅陵县委宣传部部长,并主持编辑出《抗战日报》。他在沅陵期间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工作,通过报纸传递抗战信息,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如同一首悠扬的诗篇,吟唱着大地的苏醒与生命的蓬勃。</p> <p class="ql-block">一块写着“沅陵县辰州傩文化研究会”的牌匾高挂,背景是石墙与木门,门上挂着红灯笼,旁边有植物点缀。我走近细看,下方还有一块蓝色简介牌,写着“国民督学吴学增故居简介”。这些名字,或许在历史中并不显赫,但他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留下了自己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国民督学吴学增故居简介:吴学增(1902-1966),字仲谦,号梅生,湖南乾城(今湘西吉首人),幼年随家迁居沅陵,早年就读于沅陵省联立八中(沅陵一中),后相继毕业于汉口明德大学、湖南大学。1942年至194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1949年出任沅陵县中学校长。毕身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培养众多英才,在新中国各领城贡献卓著。身后与胞妹吴学瑶女士共捐积蓄设立“弘慧增瑶助学金”,择被后世,遗爱长存。故居始建于晚清时期,坐北朝南,为传统砖木结构。主体建筑采用单檐硬山式双坡面屋顶,平面呈规整长方型布局。南立面设方格木窗,工艺虽简却不失精巧。建筑细部装饰与庭院内葱郁的花木相映成趣,营造出典雅恬静的文人居所氛围,体现了晚清民居建筑朴素、雅致的审美持点。2009年12月被列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像一位温柔的舞者,用金色的舞步,唤醒了沉睡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座中式建筑——关希鹏故居前,门楣上写着“零壹传媒”,红灯笼映照着木质门框,地面是石板铺成,一位老人正缓缓走过门前的走廊,背影从容。我望着他远去的方向,心中忽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这,就是生活的模样,不疾不徐,却充满温度。</p> <p class="ql-block">一面石墙上挂着一块蓝色牌匾,写着“关希鹏故居简介”,旁边是一个绿色信箱,墙上还挂着一块白色小牌,写着红色的字。木柱旁一盆绿植生机勃勃,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有人来过,有人留下,有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关希鹏故居简介:关希鹏1932年出生,湖南沅陵人,新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团长。1950年毕业于沅陵一中后应征入伍,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卓越军事素养,迅速成长为空军飞行骨干,为新中国空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故居始建于民国时期,为典型的湘西四合院民居建筑。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约220平方米,由青砖封火墙围合而成,前后两栋建筑通过“四合一天井”格局有机相连。前栋设挡雨门头,明间为进门通道;主体建筑面宽三间,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天井以青石板铺就,兼具采光与排水功能。建筑细节处可见湘西传统工艺与民国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谅故居不仅是关希鹏少时生活的重要见证,更足研究民国时期湘西民居建筑艺术与军事名人成长环境品珍贵实物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2009年12月被列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团长——关希鹏</span></p><p class="ql-block">墙画如诗,色彩交织成梦幻乐章,每一笔都是艺术的呼吸;画中色彩讲述着岁月,线条里藏着故事,装饰画是空间的诗,亦是心灵的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埔军校第六期女学员 ——杨少琴</span></p><p class="ql-block">画作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让人仿佛能听到画中人的心声;它不言不语,却以色彩斑斓诉说着千言万语。</p> <p class="ql-block">一座中式建筑——杨少琴故居前,红灯笼高挂,台阶上的绿植生机盎然,阳光洒在砖石墙上,显得古朴而典雅。我站在门前,心中涌起一种归属感——这里,是家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一块蓝色标牌上写着“爱我沅陵 保护文物 黄埔军校第六期女学员 杨少琴 故居”,背景是石墙,前景有绿植点缀。我站在牌前,心中肃然起敬。那些曾为国家、为民族奋斗过的女性,她们的故事,不该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杨少琴故居简介:杨少琴,女,1908年出生于沅陵县城。1926年2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列入黄埔军校第六期,这批女学员中涌现出许多的革命女性,如红军女将胡筠,抗日英雄赵一曼等。新中国成立后,杨少琴回到故乡,任沅陵民兵军事教官,当选沅陵兴第一届政协委员。故居于2000年重修,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该建筑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价值。这里不仅记录了一位黄埔女兵的革命足迹,更铭刻着那个时代中国女性追求解放,投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其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抵砺前行。2009年12月被列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每一幅墙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情感,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伍家坪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1933年沈从文与兄长沈云麓为母亲修建的养老居所,两栋带别院的中式阁楼,抗战期间曾接待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士曾在此小住‌‌。遗憾‌:上世纪90年代因沅陵一中扩建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伍家坪这口古井,曾经沈从文一家及周边的人们生活用水都是由这口井提供的。现在住在附近的人家家家都安排上了水来水,只有种花种菜地需要取水浇菜地浇花了。</p> <p class="ql-block">民国文化遗存与名人故居聚集地——沅陵伍家坪,是湘西地区保存民国历史风貌的老街区,其核心价值在于‌集中了抗战时期至民国末年的文化名流足迹与重要历史遗址‌。伍家坪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间藏着岁月痕迹。漫步其间,既可寻访刘晓故居、关希鹏故居等历史遗迹,又能感受到现代文旅融合的活力;伍家坪保留着辰州日报旧址等历史印记。漫步其间,仿佛能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湘西文化的厚重。游走在伍家坪巷子里,仿佛是穿越时空的漫步,青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7.16</p><p class="ql-block">地点:伍家坪</p><p class="ql-block">文字:网络</p><p class="ql-block">拍照、编辑、文字:蒋蔓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