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细品千年宣纸香

zmzg长乐

<p class="ql-block">对宣城的向往,早被李白那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勾得深切。终于踏上这片土地时,夏阳正烈,空气里却仿佛飘着千年不散的墨香与诗意。这场行程,一半为寻诗山风骨,一半为赴宣纸之约。</p> <p class="ql-block">抵达宣城的第一站,便直奔敬亭山。车子刚拐进景区,路两旁的绿意便漫了过来,蝉鸣在树梢滚成浪,倒让 “江南诗山” 的名头多了几分生动。这座海拔仅286米的小山,因历代文人的笔墨而重若千钧 —— 李白七次登临,留下 45 首诗篇,《独坐敬亭山》成了千古绝唱;谢朓、白居易、杜牧、韩愈等都曾在此挥毫,千余首诗文让山风都染上了平仄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乘坐景交车蜿蜒而上,首站来到石涛纪念馆。这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内,陈列着这位“清初四僧”之一的艺术人生。驻足《敬亭山图》前,墨色晕染的山峦与眼前实景奇妙重叠。解说员讲述着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追求,既有自然野趣,又藏着生命哲思。展柜里的《黄山图》册页,仿佛能看见他当年在敬亭山间写生的身影 —— 原来这座山不仅滋养诗心,也孕育画魂。</p> <p class="ql-block">出纪念馆,沿陡坡上行。越往上走,风里的草木气越清冽,想起李白当年或许也是这样一步步登山,脚下的路或许不同,眼底的绿意却大抵相似。</p> <p class="ql-block">不多时,太白独坐楼便撞入眼帘 —— 这座仿唐建筑飞檐翘角,立于山坳间,像从诗里走出来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登楼远眺,整座宣城尽收眼底。水阳江如银色缎带缠绕城郭,远处九华山余脉在热浪中若隐若现。恍惚间,仿佛看见李白凭栏独酌,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与千年不变的山形在此奇妙交融,让人顿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时空错位感。</p> <p class="ql-block">找了处树荫坐下,重读《独坐敬亭山》,忽然惊觉这二十字竟道尽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困境——当“众鸟”皆去,“孤云”飘远,唯有沉默的青山成为最后的知己。这份将孤独化为从容的智慧,让千年前的山风,至今仍能吹进人心。</p> <p class="ql-block">因天热未登 “一峰” 与 “敬亭之巅”,转而沿小径下行。</p> <p class="ql-block">山间藏着不少惊喜:玉真公主的雕塑立于竹林内,衣袂飘飘;不远处便是她的墓,青草覆盖的坟茔旁,一汪清泉静静流淌,这便是相思泉。</p> <p class="ql-block">相传李白得知玉真公主仙逝后悲恸登山,泉眼忽涌,后人便称它 “皇姑泉”。正是这位唐玄宗的妹妹,曾在敬亭山修道,与李白以诗唱和,让这座山更添了几分传奇。玉真公主是否真与李白有过交集已不可考,但后人宁愿相信这个美丽传说,就像相信《独坐敬亭山》是为公主而作。</p> <p class="ql-block">山门处的石牌坊上"古昭亭"三个斑驳大字,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自南齐谢朓建亭以来的悠悠岁月。</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专程前往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这座由中国宣纸集团打造的园区,是宣纸文化的 “活化石”,集展示、体验、传承于一体,让人得以触摸这项 “千年寿纸” 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刚进园区,便被一座形似摞起宣纸的白色建筑吸引 —— 这便是中国宣纸博物馆。建筑线条简洁,阳光洒在墙面上,像宣纸被晕染开的光影,与 “纸” 的气质浑然一体。馆内分 “宣纸印象”“白云深处”“星光灿烂” 等展区,一步步揭开宣纸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宣纸印象” 里,泛黄的古籍与老照片诉说着起源:东汉蔡伦造纸术传至泾县,当地匠人结合山泉水与青檀皮、沙田稻草,终成 “纸中之王”。“白云深处” 则还原了原料产地的景致 —— 泾县的山涧清泉、向阳山坡的青檀林、田埂上的稻草,原来这 “国宝” 的诞生,离不开山水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 “星光灿烂” 展区,历代文人用宣纸创作的书画真迹(复制品)静静陈列:王羲之的行书、李白的诗稿、范宽的山水…… 纸寿千年,这些笔墨因宣纸而留存,宣纸也因这些笔墨而不朽。</p> <p class="ql-block">穿过博物馆,便到了 “三丈三” 巨宣生产车间。显示屏里,几位老师傅赤着膊,抡起沉重的木槌,砸在石槽里,与纸浆混在一起。旁边的捞纸池前,两位工匠正手持竹帘,弯腰、入水、轻荡、提起,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竹帘上便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讲解员说,宣纸从原料到成纸,要经过 108 道工序,每一步都得靠手感与经验。</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惊叹的是晒纸工序。工匠手持毛刷,将湿纸轻轻贴在火墙上 —— 这墙面用特殊石材砌成,恒温恒湿,纸张在热力中慢慢舒展,水分蒸发后,便成了柔韧洁白的宣纸。老师傅手指纸面说,“这纸啊,要能经得起笔墨折腾,还要能存千年,每一张都得用心。”</p> <p class="ql-block">体验区里,男女老少正试着用竹帘捞纸,虽动作笨拙,却学得认真。非遗传承人在一旁耐心指导:“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秘诀就在这纤维里。” 我也试着捞了一次,竹帘入水时的阻力、提起来时纸浆的重量,都藏着学问。原来这看似简单的一张纸,凝结着千年的智慧与匠人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想起刚入园时看到的介绍:2009 年,宣纸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匠人的默默坚守。当李白的诗句与匠人的纸张相遇,便成就了文明最恒久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正如文化园出口处的那句话:“纸寿千年,只因每一张都住着时光的魂魄。”宣城这座城,早已把自然的灵秀与文化的厚重,揉进了山水与指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