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游记(8)- 秘鲁东南部精华游 (6/18 - 7/4/2025)

panyi

<p class="ql-block">秘鲁高原近两周的行程结束后,经过飞机改签,我们最终于7月1日晚上从库斯科回到利马。八人中的两人提前返程,剩下六人一心向往,只为一睹著名的纳斯卡线。而最被游客采用的方式,是从秘鲁首都利马乘来回十余小时的Hop Bus到达纳斯卡小镇,然后搭乘小飞机在空中俯瞰。在利马酒店休整一晚后,我们将行李暂存于酒店,只带一个背包轻装出发,加入利马出发的两天一晚巴士自由行(如图),行程包括飞越纳斯卡线(Nazca Line)观光之旅、乘船游览被称为“秘鲁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巴列斯塔斯群岛(Ballestas Islands)、瓦卡奇纳(Huacachina)沙山吉普越野与滑沙体验,紧凑而丰富,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清晨6:00,我们从利马出发,乘坐秘鲁Hop巴士,开启这一段冒险之旅。沿着秘鲁的太平洋海岸线向南行驶,一路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几乎看不见大海,大伙儿心中忐忑不安,但旅途的未知与神秘也令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大约上午10:00抵达第一站——海滨小镇帕拉卡斯(Paracas),前往海边搭乘快艇,前往巴列斯塔斯群岛(Ballestas Islands)。这座群岛通常被称为“小加拉帕戈斯”(Galapagos),可近距离观察生活在自然栖息地的海狮、洪堡企鹅和成群的海鸟。海面平静如镜,但雾气弥漫,情况仍然不很乐观,但我们的心中仍燃着期待的火光。</p> <p class="ql-block">游船离开码头不一会儿,在皮斯科(Pisco)海湾的一座平缓沙丘上,一幅神秘的图案映入眼帘——人称帕拉卡斯大烛台(Candelabro)。图形高170米,宽60米,凿入土壤60厘米,据考证估计已有约2500年历史,比纳斯卡线条更古老,被称为帕拉卡斯(Paracas)文化,其含义至今仍是一个谜。根据烛台的方向、当地的气候,加上风和海水的作用,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结晶层,自烛台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从未被抹去。</p> <p class="ql-block">游船在海上乘风破浪,朝20公里外的巴列斯塔斯群岛急驶。从帕拉卡斯(该地区也以著名的帕拉卡斯国家保护区而闻名)乘船很快就能到达这片岩石岛屿,这里是洪堡企鹅、关岛鸬鹚和海狮等海洋生物的家园。六位新朋老友聚集船首,期待鸟岛云开雾散,这趟旅行有一个好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前方出现岛屿,越来越清晰。已经有好几艘游船在一个自然桥洞前晃荡。这些岛屿由岩层构成,是重要的海洋动物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船驶到跟前,发现附近还不止一两个洞,大小十几二十个,形状各异,有的是洞套洞,有的是未打通的海蚀洞。</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震惊的是岩石上一长排密密麻麻的鹈鹕鸟。这种鸟在美洲任何沿海地区常见,但数目如此之庞大,实属罕见。它们像自然界的检阅大队,在审视着来往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大象岩石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在忙着做什么?</p> <p class="ql-block">海鸟在洞的上下自由翱翔。数量众多的鸟类在陡峭的岩石表面筑巢,并在岛屿之间飞翔,使巴列斯塔斯成为秘鲁的顶级观鸟胜地。</p> <p class="ql-block">海岛上的岩石黄红绿色彩丰富,海水的颜色也随光线在不断的变化中,使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一只趴着的狗岩石,它在窥探前方的一块肉,还是一坨屎?</p> <p class="ql-block">起飞的鹈鹕虽无秃鹰威武,但当它们成群结队时,也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岩石上的小小的红螃蟹,鲜艳夺目的红色强烈显示着它们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印加燕鸥的身体呈深灰色,橙红色的喙两侧有明显的白色胡须。</p> <p class="ql-block">巴列斯塔斯群岛上的洪堡企鹅,仅栖息于秘鲁和智利北部海岸。这些企鹅的寿命可达二十年,以凤尾鱼、鲱鱼和其他鱼类为食。</p> <p class="ql-block">沐浴阳光的巧克力色的<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南美海狮</span>是巴列斯塔斯群岛最具魅力的居民之一。雄海狮体型巨大,有着类似狮子的鬃毛,体重可达350公斤,雌海狮的体型和体重大约只有雄海狮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这个广阔的秘鲁保护区涵盖了像巴列斯塔斯群岛这样的鸟粪岛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区内的特殊立法允许在限制条件下开采鸟粪,巴列斯塔群岛的海岸通道主要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使用。</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海鸟就把鸟粪排泄在巴列斯塔斯群岛和秘鲁的其他岛屿上。自印加人时代以来,这些鸟粪就被用作肥料。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鸟粪成为一种宝贵的全球商品,并在秘鲁岛屿上被广泛开采。秘鲁的国库因此充盈,但维持海鸟种群的脆弱生态系统却遭受了严重破坏。1909年,鸟粪管理公司(Compañía Administradora del Guano)成立,旨在恢复鸟粪种群,保护自然环境,并管理鸟粪的开采。到20世纪中期,合成肥料的广泛普及降低了鸟粪的重要性。据说,鸟粪过去覆盖着这些岛屿,厚达20至70米。如今,鸟粪厚度已大大降低。作为保护措施的一部分,开采期限被限制在三个月内,以避免进一步破坏海鸟生态系统。</p> <p class="ql-block">由于有晨雾的遮挡,虽无蓝天白云,但阳光不强,并且没有明显的背光位置,是坏事也是好事。</p> <p class="ql-block">除了较大的岛屿,附近礁石林立。</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雾已散去大半,天气在逐渐转为晴朗中。</p> <p class="ql-block">回程途中,遇到进港的浮标灯塔,惊见几只海狮睡在上面,其中一只端坐高位,随着游船的旋转,不停的从铁筐中探出头来卖萌,闪动的大眼睛似乎善解人意,尽情地搔首弄姿,让一船人为之倾倒。</p> <p class="ql-block">两小时鸟岛游览,瞬间即逝,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中午的帕拉卡斯码头,渔船游船景象繁荣,远处沙丘上巨大的帆船标志醒目,晴空万里,天也蓝海也蓝,顿时心情愉悦,预示接下来的旅程将会越来越美好。</p> <p class="ql-block">下午到达Hop巴士第二站——瓦卡奇纳(Huacachina)。瓦卡奇纳是秘鲁西南部伊卡市西侧的一片沙漠绿洲和小村庄。这片绿洲被印在秘鲁1991年50索尔新纸币的背面。名字源自克丘亚语:wakachina,字面意思是“隐藏的泻湖”。瓦卡奇纳泻湖位于其中心,湖水碧绿,周围环绕着棕榈树,据说具有疗愈功效。泻湖岸边散布着酒吧和俱乐部,沙滩车在环绕村庄的高耸起伏的沙丘上穿梭。</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在入住酒店Wild Rover Huacachina登记入住。“瓦卡奇纳野人流浪者”酒店是一家简单的背包客酒店,是Hop巴士的集散中心,进进出出的以20郎当的血脉贲张的年轻人为主,我们这群50-60后是稀有物种。多亏老友提前4-5月订房,我们都拿到2人间。前台发了耳塞,特为叮嘱睡觉时用,因为每夜派对会延续到凌晨两点。</p> <p class="ql-block">稍作休整后,我们便跟随导游前往沙丘。此时正值下午四点,沙漠的阳光炽热如火,与上午乘船游览时的全副武装形成鲜明对比,仿佛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泻湖边被棕榈树环绕,恍若月牙泉鸣沙山的景致。传说这片泻湖是由一位美丽的土著公主创造的。她在脱衣沐浴时,惊见一名猎人从身后逼近,惊慌中逃离,只留下沐浴的水池,后来化作这片泻湖。她奔跑时披风的褶皱随风飘动,化作周围的沙丘。据说,她至今仍以美人鱼的身份生活在这片绿洲之中。而科学的解释是,泻湖实为地下含水层自然渗漏形成。</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整齐排列的沙滩吉普车,又让人仿佛置身于迪拜的冲沙场地。瓦卡奇纳原本是附近伊卡市居民的度假胜地,如今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他们被高达500米的沙丘滑沙运动所吸引,也热衷于乘坐当地人称为“areneros”的沙滩车驰骋沙海。</p> <p class="ql-block">我们被安排在02号车,除司机外可容纳十人。伙伴们正陆续登车,而其他车辆早已扬起沙尘,先行出发。</p> <p class="ql-block">大家的装备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这场沙漠冒险。</p> <p class="ql-block">司机将我们带到一处高地,大家迫不及待地下车,尽情欣赏沙漠壮丽的风景。吉普车与沙丘之间,是我们依旧年轻的剪影。有趣的是,每个人伸出的手指各不相同,姿势各异,各显神通。</p> <p class="ql-block">一向不爱拍照的LG,此刻却频频出现在镜头前,也被这片沙漠的魔力所感染。</p> <p class="ql-block">夕阳斜照,沙漠被风吹过的痕迹清晰可见,一道道弧形阴影细腻而流畅,仿佛大地的指纹。</p> <p class="ql-block">在光影的映衬下,我的双腿仿佛巨人般笔直修长,投射在沙丘上的影子也显得格外挺拔。</p> <p class="ql-block">和所有人一样,我也免不了俗,在那辆帅气的沙滩吉普前留下纪念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位女生合影留念,背景是秘鲁伊卡市的天际线,阳光洒在脸上,笑容灿烂。</p> <p class="ql-block">司机取出滑沙板,找了一个约20米长的缓坡,准备开启我们的滑沙初体验。</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勇敢者率先滑下,速度虽不快,却已激起阵阵欢呼。</p> <p class="ql-block">我们依次滑下,虽是初次尝试,却无人胆怯,欢笑声在沙丘间回荡。</p> <p class="ql-block">为我们的勇气喝彩,为这段难忘的经历点赞。</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我们挑战了更高更陡的第二个坡道。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大家不再畏惧,依次勇敢地滑下。</p> <p class="ql-block">随后,是更长更陡的坡道,约45度角,长达50米。沙丘的挑战不断升级,而我们的热情也愈发高涨,相互切磋如何能够滑的更快更远。</p> <p class="ql-block">完成所有滑沙挑战后,所有沙滩车驶向日落观景点,迎接沙漠中最浪漫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大家纷纷摆拍,与落日合影,与沙丘共舞,玩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陆续爬上车顶,摆出各种酷炫姿势,仿佛要向世界宣告:我们也曾年轻过,也曾如此疯狂过。</p> <p class="ql-block">全体成员在日落时分合影,背景是瓦卡奇纳的沙丘,金色的余晖洒在每个人脸上,定格了这段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辉照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色的</span>沙丘上。</p> <p class="ql-block">橙色的天空、灰色的远山与云海、金色的沙丘交织成一幅绝美的画卷,令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几辆车更加疯狂,全体成员登上吉普车顶,欢声笑语中预示着他们将是夜晚派对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吉普又经历了一段疯狂的颠簸后,终于回到起点。走下沙丘时,天已全黑,泻湖的夜景幽静迷人,浪漫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瓦卡奇纳的夜晚静悄悄,只有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p> <p class="ql-block">夜晚,我们选了一家靠湖的秘鲁餐厅,点了几道当地特色菜。虽然我对异国美食并不精通,也吃不出与中餐有何不同,但至少吃得满足,也无思乡之苦。原本只是为看纳斯卡地画而顺道游览的鸟岛与冲沙,却为我们带来了一天的快乐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是Hop巴士旅行的重头戏,我们将继续南行,前往世界著名的纳斯卡线(Nazca Lines)。</p> <p class="ql-block">清晨,巴士在山谷的盘山公路上缓缓前行,光秃秃的沙漠山丘连成一片,仿佛大地的另一种面孔。</p> <p class="ql-block">山谷的一片绿洲,良田整齐,赏欣悦目。</p> <p class="ql-block">经过帕尔帕镇(Palpa),一个拥有众多考古遗址的小镇,是除纳斯卡镇外另一个地画考古之都。</p> <p class="ql-block">帕尔帕线条与纳斯卡线条一样,可以从高空俯视(如图),但旅游市场尚未开发。Hop巴士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出了镇不远,便看到“帕尔帕地画(GEOGLIFOS DE PALPA)”的标志,司机停车让我们拍照,远处山坡上的地画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帕拉卡斯家庭(Paracas Family)地画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帕拉卡斯一家”,我们很快便进入纳斯卡线条和地画的地界。这些神秘的线条早在16世纪就有人在书中描述,认为是路标。而真正深入研究它们的,是1940-41年间的美国历史学家保罗·科索克(Paul Kosok),他的助手德国人玛丽亚·赖歇(Maria Reiche)更是将一生奉献给了这些神秘的线条。</p> <p class="ql-block">路经由玛丽亚故居改建的博物馆。玛丽亚·赖歇(1903年5月15日-1998年6月8日),是一位出生于德国的秘鲁数学家、考古学家和技术翻译,因对纳斯卡线条的研究而闻名。1932年,她前往秘鲁担任德国驻库斯科领事馆子女的家庭教师。1934年,在库斯科,她因被仙人掌刺伤而失去一根手指,冥冥之中与线条动物中的“九指”图案不谋而合。1941年,她与保罗·科索克首次发现纳斯卡线条,并毕生致力于其记录、保护与传播,被誉为“线条女士”。1994年,她成功推动纳斯卡线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部分纳斯卡线条的形状最适合从300至500米高空观看,其中70多个是动物图案,包括蜂鸟、蜘蛛、鱼、秃鹫、苍鹭、猴子、蜥蜴、狗、猫和人类。其他形状则包括树木和花朵。学者们对这些图案的用途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它们具有宗教意义。以下地画是在小飞机上可能看到的16种动植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案的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泛美高速公路旁的纳斯卡观景塔上可见三个地画:蜥蜴、树和手,这些图案也被绘制在访客中心的墙上。</p> <p class="ql-block">登上观景台,可见公路两侧的地画图案。这条泛美公路贯穿整个美洲大陆,全长约30600公里,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当初修建时并不知会穿过纳斯卡线,结果破坏了蜥蜴图案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观景塔上俯瞰“树”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与“蜥蜴”地画合影留念,背景是纳斯卡的沙丘和泛美公路。</p> <p class="ql-block">这两只“手”为何是九指?至今仍是谜团。</p> <p class="ql-block">在观景塔上,清晰可见“手”、“树”和“蜥蜴”三幅地画。</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瞰,排列整齐的三幅地画尽收眼底,然而泛美公路恰好横穿纳斯卡地画中蜥蜴的尾巴,破坏了整体画面的完整性,令人不禁扼腕叹息。这片稀世遗产在千百年来虽得以保存,却难逃现代文明的侵扰。</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终点纳斯卡镇(Nazca),小镇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坐落于秘鲁东南部的荒漠之中。直到1939年,那些镶嵌在大地上的巨大图案才重新被世人发现。这些绵延数十公里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图形与动植物轮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人迹罕至、气候干燥、四季无风,这些神秘的图案得以完好保存至今。关于其用途与起源,科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为分配地下水源而绘制的家族图腾。纳斯卡的“妈妈咖啡馆”(Mom's Cafe)是Hop巴士的集散中心,游客在此休憩、等候换乘,而九指小猴子图案则是这家咖啡店的招牌标志。</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猴是一幅巨大的地面雕刻,长约100米,宽约60米。从空中俯视,这只猴子的形象清晰可见,其特征包括九根手指和一条螺旋状的尾巴,成为纳斯卡线条中最具辨识度的图案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妈妈咖啡馆再次出发,我们被送往机场(Aeródromo María Reiche Neuman),这座机场以德国数学家兼考古学家玛丽亚·赖歇(María Reiche)命名,她毕生致力于研究和保护纳斯卡线条。经过一系列称重与付款流程后,我们一行六人被安排登上一架小型飞机,驾驶舱内除了飞行员,还有一位兼任导游的副驾驶。</p> <p class="ql-block">在玛丽亚·赖歇机场,我们六人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段即将启程的空中奇旅。阳光洒在机场的跑道上,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大伙儿戴上耳机,确定都能够听到机长和副机长的指令,准备起飞。</p> <p class="ql-block">我们飞越纳斯卡上空500多米的高度,在飞行员的指引下,陆续看到了十余个大小不一的图案。大多数线条为直线,贯穿荒漠,而最引人入胜的,还是那些以动物和植物为灵感的具象图案。</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被机长指出的图案是一幅设计相对简单的鲸鱼图案,轮廓分明,线条流畅,即便在高空也清晰可见,成为我们空中旅程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出现的是巨大的三角形,它结构简洁,极易辨认。</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的“太空人”图案因其现代感的名字而引人注目。其实,它描绘的只是一个拥有大眼睛、脚穿靴子的人形形象。这幅图案的历史甚至早于纳斯卡文化,更接近帕拉卡斯文化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狗图案呈现出一种警觉与紧张的状态。图案中,狗的四肢与尾巴笔直伸展,耳朵竖起,嘴巴与眼睛张开,形象生动。尽管图案本身易于辨识,但由于其长度仅有约50米,相比其他地画略显小巧,在高空观察时略显模糊。</p> <p class="ql-block">蜂鸟图案位于两座山之间的平原地带,周围没有杂乱的线条干扰,因此格外清晰。它的身形修长,翅膀展开,仿佛正展翅飞翔于空中。</p> <p class="ql-block">虽然所有纳斯卡线条都令人叹为观止,但蜘蛛图案却是天空中最容易辨认的图像之一。它结构紧凑、线条分明,仿佛一只静静守候在大地上的蜘蛛。</p> <p class="ql-block">秃鹰图案是纳斯卡线条中最著名、最易辨认的图像之一。然而,其左翅上的一组符号却令人费解,至今无人能解其意,仿佛是古人留给后世的一道谜题。</p> <p class="ql-block">这些神秘的线条通常深约10至15厘米,是通过移除表层红褐色氧化铁包裹的鹅卵石,露出下方黄灰色的泥土而形成的。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燥、风力微弱,这些地画得以自然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古纳斯卡人留下的花卉图案令人惊叹,其线条流畅、形态优雅,仿佛是大地上的花朵,静静绽放于荒漠之中。</p> <p class="ql-block">鹦鹉图案隐藏在数百条线条交错的区域中,不易察觉。但若眼力敏锐,仍可辨认出其喙与头部轮廓,以及一侧突出的羽冠。</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只鹦鹉,形象令人费解,只有在看到图片后才恍然大悟——这或许正是古纳斯卡人心目中的鹦鹉形象,充满象征与想象。</p> <p class="ql-block">放大后的鹦鹉头部细节更加清晰,展现出古纳斯卡人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与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在泛美公路边的螺旋地画是最容易辨认的图案之一,估计站在旁边的山坡上都能看见。</p> <p class="ql-block">有些图案确实难以辨认,如鹈鹕图案。在古西班牙语中,鹈鹕被称为“Alcatraz”,其形象为长颈、长翅,头部呈锯齿状。图案末端为细长的喙与头部轮廓,需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将其与现实中的鹈鹕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在山坡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幅表情惊奇、眼睛圆睁的猫形图案。这一图案并未出现在过去几年的地画图片中,可能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我把它加在地画总汇图的正中间(图105)。它在纳斯卡图案中较为罕见,更接近帕拉卡斯文化风格。此次飞行,我们共辨认出16种图案,每一幅都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猴子(图114)和观景塔附近看到三幅地画(图112),前面已帖图,不再重复。30分钟的飞行转瞬即逝,纳斯卡大地的其他风光同样壮丽。红色的山丘暗示着这里丰富的铁矿资源,荒漠与山峦交织出一幅天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飞行结束后,我们分别手持飞越纳斯卡线条的证书,在飞机前与机长合影留念,为这段难忘的旅程画上圆满句号。</p> <p class="ql-block">关于晕机的问题,去之前,听说很多人因为小飞机转来转去寻找图案(飞行路线如图)不适,大家确实顾虑重重,升空后,兴奋地追综地画,紧张又激动的30分钟,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结束了,只有一个人最后5分钟稍感不适,其他人恨不得再过一把瘾。</p> <p class="ql-block">下机后,我们被当地旅行社送往纳斯卡城外4公里处的坎塔洛克地下水槽(Acueductos de Cantalloc)遗址。这是纳斯卡文明的又一伟大工程,与纳斯卡线条并列为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坎塔洛克地下水槽建于公元六世纪中叶,曾建造40多座水槽,地下水渠总长达40公里。每条水渠设有出水口与收集池,将雨水与山溪水源引入干旱的农田与居民区。地面上的孔洞设计巧妙,可引导风力将地下蓄水层的水引入水渠。至今仍有30余座仍在使用,为当地居民提供水源。这套水力系统与纳斯卡线条一同,构成了纳斯卡山谷最伟大的古代遗产。2019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尽管正值旱季,仍有两个水槽中存有清澈的水,甚至能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是这片干旱土地上的一抹生机。</p> <p class="ql-block">在水槽的出口处,水流缓缓流出,滋养着这片土地,也见证着古代文明的智慧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这个原本没有太大期待的小众景点,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纳斯卡文明的辉煌与伟大。我们在水槽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段珍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结束所有行程后,我们搭回程Hop巴士,前往瓦卡奇纳沙漠绿洲,再转乘另一辆Hop巴士,历经8小时颠簸,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返回利马。深夜12:30,我们安全抵达酒店。部分同伴因次日上午航班早早离开,而我和LG则因晚班飞机得以享受一个自然醒的清晨。我们向前台申请延迟退房,于下午5点离开酒店,打车前往机场,圆满结束了这段秘鲁东南部的精华之旅。</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skavu4" target="_blank">秘鲁游记 (1) - 秘鲁首都利马 Lima Peru (6/18 - 7/4/20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sk6ugu" target="_blank">秘鲁游记 (2) - 阿雷基帕 Arequipa Peru (6/18 - 7/4/20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xk3ln2" target="_blank">秘鲁游记(3)- 科尔卡 Colca Peru (6/18 - 7/4/20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ydfc7l" target="_blank">秘鲁游记(4)- 的的喀喀湖/普诺 Titicaca/Puno Peru (6/18 - 7/4/20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2ei9ir" target="_blank">秘鲁游记(5a)- 库斯科印加宫和太阳神庙 Cusco(6/18 - 7/4/20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0w5rw8" target="_blank">秘鲁游记(5b)- 印加帝国古都库斯科 Cusco(6/18 - 7/4/20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5xzr0g" target="_blank">秘鲁游记(6)- 从库斯科到圣谷 Cusco - Sacred Valley (6/18 - 7/4/20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996bmu" target="_blank">秘鲁游记(7)- 天空之城马丘比丘 Machu Picchu (6/18 - 7/4/2025)</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