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父辈建桥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桥工二代的自豪。儿时在大桥四处桥工新村,听着大桥建设故事长大。如今看它雄跨长江,车流穿梭,城市天际线作伴,那些关于红砖平房、邻里相伴的旧时光,和大桥一起,成了心底永恒的风景,见证岁月,也见证了几代人的奋斗与传承 。</p> <p class="ql-block"> 在南京浦口大桥四处平房13栋居住的那段旧时光里,我们曾是门对门的邻里,红砖尖顶的平房,藏着十余年的童年与青春。如今岁月流转,老邻居们重聚,当年的建桥人后代,在席间笑谈往昔。离家不远处的冰棒房、高耸的水塔、去菜场和上街要路过的小河沟,还有离家很近的一片高粱地等等……那些关于一起长大的故事,又鲜活起来,原来无论走多远,这份邻里情、旧时光,永远是心底最暖的宝藏 。</p> <p class="ql-block"> 看见照片里的邻家姐妹们,忽然就撞开了记忆的闸门——六十年代的风,裹着长江的潮气,一下子漫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父辈们正汗流浃背架起南京长江大桥,在桥梁脉络里,焊接米字钢梁是沉默却有力的“担当者”。它以米字布局编织钢铁穹顶,将车辆荷载、江流冲击化作细微应力,通过横竖钢梁传导分散,像默默扎根的钢铁肺叶,让桥梁在岁月与重压下稳健呼吸,守护通途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孩子,就挤在平房13幢的巷弄里长大。二十户人家,炊烟是共用的底色,谁家炖了肉,香味能串遍整个院子。傍晚时分,大桥工地的号子声隐隐传来,混着我们追逐打闹的叫嚷,还有母亲们在走廊中的闲话家常。</p> <p class="ql-block"> 后来,桥成了风景,我们成了各奔东西的旅人。照片里的他们,鬓角都有了白霜,可相拥时的熟稔,笑起来眼角的纹路,都还是当年的样子。原来有些时光从不会真的走远,就像那座桥始终横跨在江面上,就像13幢的平房虽然早已不在,却永远立在记忆最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风从南京的长江吹向九江、吹向武汉、又吹向我们各自的城市。忽然想,该约着回去看看了。不为那座桥,为那些一起数过星星、分过糖块的人。毕竟,能把童年拴在同一串时光里的,这辈子没几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