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神农架避暑穿越骑行之八:后记·山野的风与归途的暖</p><p class="ql-block">十九天的时光像山间的溪流,从红花朵的晨雾里潺潺流出,在原始杉林的静谧中蜿蜒,最终汇入归途的喧嚣里。当双脚重新踩上汉川热气腾腾的土地,鼻尖萦绕着熟悉的烟火气,才真正意识到这场“避暑+骑行”的双重奔赴,早已在心里刻下了深浅不一的印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足够自由的旅程。没有密密麻麻的日程表,没有非达不可的硬指标,路线藏在飞龙心里,节奏由双腿掌控。累了就歇脚,饿了就啃饼,遇着投缘的农家便坐下喝杯热茶。有人因家事提前返程,带着未竟的风景与牵挂;有人留在神农架的清凉里继续避暑,把日子过成山间的云絮。松散却不散漫,随性而不随意,这种“量力而行”的松弛感,或许正是长途骑行最舒服的姿态。</p><p class="ql-block">告别神农架的清晨带着些许匆忙。客车限载自行车的规则,让我们在山脚下分了两路:峰子和老张带着单车挤上巴士,车轮暂时收起;飞龙却偏要“再飞一段”,从神农架首府一路骑行至高铁站,70公里的路程里,车轮碾过县城的街道、山间的乡道,连高铁站到汽车站的短途都没放过。当我们在襄阳汽车站重逢时,他额头的汗珠还未干透,裤脚沾着一路风尘,却笑得比山间的阳光还灿烂——这大概就是骑行者的执拗,把每一段路都当成风景,把每一次出发都视为馈赠。</p><p class="ql-block">十二点半的襄阳午餐吃得仓促却暖心,半小时的狼吞虎咽里,藏着一路同行的默契。一点准时发车,五点半驶入汉川,车窗外的风景从青山绿水换成熟悉的街巷,扑面而来的热浪成了家乡最“热情”的迎接礼。十九天的故事,就在这趟大巴车的颠簸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回头细数,神农架的12天骑行里,665公里的轮迹减去15公里的搭车距离,每一公里都印着山风、汗水与欢笑。我个人650公里的里程居中,不算最“卷”,却也足够填满记忆:从画廊谷的斑驳光影到原始杉林的树影森森,从摩天岭垭口的欢呼到走错路时的互相打气,车轮转过的不仅是距离,更是一段段鲜活的瞬间。</p><p class="ql-block">而那些关于酒的数字更添烟火气:27斤白酒碰出的是兄弟情谊,30斤黄酒酿出的是山野滋味。农家灶台上的散装酒、集镇上拎回的10斤装黄酒,在星空下的夜聊里、在热菜热汤的晚餐中,一杯杯下肚,把陌生的旅途喝成了熟悉的家常。</p><p class="ql-block">这场旅程终有终点,但车轮转过的风景、山间遇过的善意、同行者的笑声,早已成了随身携带的“清凉”。当城市的喧嚣取代林间的虫鸣,那些在神农架吸进肺里的清新、踩在脚下的坡度、碰在杯中的暖意,都成了对抗日常琐碎的底气。</p><p class="ql-block">全剧终,但山野的风会记得我们的轮迹,归途的暖会留住同行的情谊。下一次出发不知在何时,但只要车轮还能转动,心中的风景便永远鲜活。谢谢这十九天的陪伴,谢谢每一段路的遇见。</p><p class="ql-block">全剧终,谢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