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山西青铜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b>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广经路13号。山西青铜博物馆是山西博物院的分馆,位于风景优美的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上,与太原博物馆联袂共享5个既连通又独立的红色椭圆倒锥体建筑群,是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博物馆是中国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展出文物2000多件,主要来自历年考古发掘出土和近年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追缴的珍贵文物,荟萃晋系青铜文物精华。山西青铜博物馆展示面积1.1万平方米,基本陈列以"吉金光华"为主题,分"华夏印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部分。展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华夏印迹"讲述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礼乐春秋"阐释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技艺模范"展现古人范铸青铜的智慧之光。另外"数字青铜"和"探幽寻胜"展区,以数字展示和教育互动的方式,深度体验青铜文化背后的奥秘。以山西文物讲述中国青铜文明,通过文物与国家、制度和技艺的多维度视角,反映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太原博物馆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同一区域,前拥汾河,后依内河,北邻山西大剧院,东邻山西省科技馆。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事务所设计,幕墙工程由中国建筑装饰行业三甲单位深圳广田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太原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52740平方米,平台建筑面积为11660平方米,总投资8.3亿元。 太原博物馆和山西青铜博物馆。 2025年7月25日周五8:53分达到太原博物馆和山西青铜博物馆。 8:51分达到太原博物馆和山西青铜博物馆。9:02分进入馆内。 在博物馆前留影。 展厅展示。<div><b>华夏印迹。</b>山西是华夏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重要地区,陶寺遗址表现了最早的主权和国家形态,与古史传说中的唐尧时代相互吻合。夏商周时代山西拥有最重要的铜矿资源和制铜技术,对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晋国从周初分封的百里小国开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秉承传统,锐意创新,吸纳了周边诸侯国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鲜血液,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晋文化,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div> 博物馆展示说明。8:56分观众有序排队进入博物馆。博物馆建筑责任标志。 <b>华夏印迹-吉金光华。</b>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铸造、使用青铜器为标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青铜文化在夏代已经成熟,到商周达到鼎盛。山西地处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陶寺遗址的红铜制品和中条山地区夏商时代的采铜、冶铸遗址,呈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山西青铜器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脉络,反映了中国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晋系青铜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变革,达到了技术和艺术上的巅峰,是东周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br> <b>青铜先声。</b>陶寺文化是中国青铜文明萌芽阶段的代表。龙山文化晚期,方国文明如满天星斗,地处中原和北方文明交汇地带的陶寺融合众流,不仅在社会生产力上突飞猛进,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上也迈出关键一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贵族墓葬、文字、礼制性艺术、科学技术相继出现和成熟。在众多方国之中,陶寺脱颖而出,率先走向王国文明。这里就是最初的"中国",也是青铜时代的先声。<div><b>陶寺遗址。</b>新石器时代晚期都邑性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的塔儿山北麓,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主体年代为前2300年-前1900年。发现有城址、宫城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墓地和观象台等。出土有土鼓、石磬、龙盘、圭尺、铜铃、铜齿轮形器等。多数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即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是探索中国国家与文明起源的重点遗址。</div><div><b>土鼓(文物外借)。彩绘龙盘(仿制品)。</b>陶寺文化(约前2300年-约前1900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陶寺遗址出土铜器。</b>陶寺遗址出土有铜铃、铜蛙、铜齿轮形器、铜环以及铜器口沿残片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铜器出土最集中的一处遗址。<br><b>铜齿轮形器(仿制品)。</b>陶寺文化,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div><b>铜片。</b>新石器时代(约前2500年-前2100年),绛县周家庄遗址,山西博物院藏。</div> <b>铜铃(仿制品)。</b>陶寺文化,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b>小口陶罐。陶扁壶。</b>陶寺文化,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涡纹罍。丙卣。</b>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 中国早期铜器发现地点。 <b>世界青铜文明。</b>前5000年伊朗锡亚尔克遗址出现冶金遗迹;前4500年巴尔干半岛普洛尼克遗址出现锡青铜制品;前4000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兴起;前3500年地中海地区环地中海地带出现青铜制品;前3200年爱琴海地区青铜文明兴起;前3150年埃及涅伽达第三王朝,上下埃及走向统一;前2900年中国马家窑文化出现青铜小刀;前2700年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兴起;前2630年埃及古王国时期,开始建造金字塔;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文明诞生;前2330年两河流域萨尔贡统一巴比伦;前2300年中国陶寺遗址出现范铸铜铃;前2110年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时代;前2100年泰国班清文化,东南亚进入青铜时代;前2000年不列颠群岛青铜兵器出现,进入青铜时代;前2000年中欧早期青铜文明兴起;前2000年以色列察凡特地区青铜文明兴起;前1650年希腊迈锡尼文明诞生;前1330年埃及图坦卡蒙的时代;前1250年中国商王朝妇好的时代;前1100年中国商周革命;前1000年朝鲜半岛青铜器出现;前300年日本弥生时代,日本列岛进入金属时代。 <b>率土内外。</b>商王朝国家政治疆域的地理架构为王畿、四土(四方)和四至三个层次。王畿是以商邑为轴心的商地;四土(四方)位于王畿之外,由商王朝贵族、官吏统治区域和从属于商王朝的方国活动区域共同组成,这是开放且不稳定的区域;四至,位于四土(四方)之外,是商王朝和商文化势力影响地区。从山西商代青铜器的分布和不同文化特征,可以看到从早商到晚商国家政治疆域三个层次的历时性变化。<div><b>近畿。</b>畿,古代国都或君王所管辖的地方。《周礼.职方氏》云"方千里日王畿"。在商代靠近畿内多居住着与王室关系密切的贵族,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保护畿内安全。山西南部系商王朝西部近畿范围,考古发现的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和平陆前庄遗址等黄河北岸商代遗存,属于商代早期近畿势力范围;灵石旌介墓地、闻喜酒务头墓地和浮山桥北墓地等商代遗存,则显示商代晚期近畿势力范围进一步的拓展。</div><div><b>丙爵。亚羌爵。目雷纹斝。</b>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灵石旌介商墓。</b>位于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20世纪70-80年代后期发掘3座墓葬,出土青铜器百余件,多数具有典型的商文化风格。根据铭文判断,这是一处商代晚期的"■"族墓地。"■"族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族群。<br><b>1号墓青铜器出土现场/灵石旌介商墓发掘场景。</b></div><div><b>矛/戈/八角星纹弓形器</b>。商,灵石县旌介墓地2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兽面纹觚。</b>商,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 <b>器形与纹饰。</b>商代青铜器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有直接关系。灵石旌介商墓出土青铜器有鼎、簋、觚、爵、尊、卣、罍、斝等,常见纹饰有兽面纹、夔纹、蕉叶纹等,无论器形和纹饰均与典型的商文化一致。<br><b>"■"卣/兽面纹觚。兽面纹簋/邑鼎。</b><div><b>兽面纹策柄。兽面纹簋。兽面纹铃。</b>商,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 <b>邑鼎。</b>商,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b>觚。</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丙卣</b>。商,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戈。</b>商,闻喜县酒务头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 <b>兽面纹鼎。</b>商,平陆县前庄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b>扁足鼎。</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 <b>扁足鼎。</b> <b>兽面纹鼎。母子丁天鼋觯。</b> <b>母子丁天鼋觯</b>。商,山西博物院藏。 <b>丙觯。</b>商,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b>子匿鼎。</b>商,山西博物院藏。 <b>天鼋献斝。</b>商,山西博物院藏。 <b>丙觯。子匿鼎。</b> <b>翼斝。</b>商,山西博物院藏。<b>天鼋献斝。</b> <b>翼罍。天鼋盉。</b>商,山西博物院藏。 <b>翼方彝。</b>商,山西博物院藏。 <b>翼方彝。</b> <b>子匿方鼎拓片。铭文。</b><div><b>子匿方鼎。</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弓形器</b>。商,闻喜县酒务头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 <b>器形与纹饰。</b>酒务头墓地出土青铜器有鼎、觚、爵、尊、卣、罍、斝等,常见纹饰有兽面纹、夔纹等,青铜器器形、纹饰均与殷墟青铜器相近,但墓葬形制又与殷墟有些差异,反映出商文化在演进过程中的传承与变化特征。<div><b>闻喜酒务头墓地。</b>位于晋南运城盆地东北缘,是一处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葬群。在已发现的12座墓葬中有5座"甲"字形大墓。该墓地对于认识商王朝西部势力范围的变迁,以及商代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等问题意义重大,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酒务头墓地全景。酒务头墓地周围环境。</b></div><div>1号墓是酒务头墓地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大型墓葬。出土青铜器百余件,器类丰富。<b>1号墓剖视图/1号墓平面图。1号墓椁室俯视。</b></div> <b>盉。兽面纹尊。斝。提梁卣。甗。</b>商,酒务头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b>甲骨拓片。</b> <b>兽面纹鼎/翼觥。</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b>鼎。弦纹爵。</b>商,闻喜县酒务头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 <b>兽面纹觚。</b>商,闻喜县酒务头墓地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甲骨文中保留了大量生活在殷墟以西部族的记录,其中商王讨伐"舌方"的卜辞尤为多见。"舌方"的位置,一般认为在今天的晋陕高原。</div><div><b>爵(觚)的演变。</b>夏-早商-晚商-西周。</div> <b>山西商代方国分布图。</b><div><b>山西商代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图。</b></div> <b>兽面纹觚。觚(4)。爵(一批)。</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b>南辛卣。</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 <b>天鼋犬觥。</b>商,山西博物院藏。 天鼋犬觥。 <b>兽面纹簋。</b>商,山西博物院藏。 <b>兽面纹簋。</b> <b>云雷地乳钉纹瓿。</b> <b>云雷地乳钉纹瓿</b>。商,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b>兽面纹鼎。</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 <b>商代族徽。</b>族徽也称族氏铭文,是指商周青铜器上用以标识铜器主人家族的徽号。这类铭文往往象形、简短,内容多与家族的职事、封地等有关;有一些复合族徽,与家族的分化、繁衍有关。族徽流行于商代晚期,在西周早期仍有沿用,西周中期之后趋于消失。<div><b>边域。</b>近畿之外为边域。商代边域方国林立,甲骨文等文献记载的方国有百余个。今山西大部为商代西、北边域,分布有先方、土方、垣方、舌方、鬼方等方国,这些方国与商王朝时附时叛,交融共生,青铜文化地域特色鲜明。在晋陕高原黄河沿线的山西省保德、柳林、石楼、永和、吉县和陕西省榆林、绥德等地发现了大量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青铜容器与典型商文化接近;带铃豆、舞铙、龙形觥等极具地方特点;铃首剑、蛇首匕等凸显北方草原风格。<br><div><b>兽面纹尊。■父戊卣。</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舞铙。</b>商,石楼县曹家垣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 <b>蛇首匕/蛇首扁柄斗。</b><div><b>蛇首扁柄斗</b>。商,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三銎刀/蛇首匕(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三凸钮环首刀(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商,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斧/凿。</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 <b>兽面纹簋。</b>商,山西博物院藏。<div><b>铃豆。</b>商,保德县林遮峪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