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当我翻开这本纪念册(1980年3月颁发的纪念册),感概万千。</p><p class="ql-block">这个纪念册封面上印着“赠给参加党河水库副坝修复工程的八四八七部队指战员”,并盖有“中共敦煌县委员会”和“敦煌县革命委员会”的红色印章。这本纪念册不仅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岁月有了更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1979年7月25-26日,祁连山连续降雨,降雨量达162毫米,引起山洪暴发。至27日,党河水库副坝漫顶决口,洪水沿党河而下,党河大桥首当其冲。据说党河大桥是历史上第八次被洪水冲毁了。敦煌地区经历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大暴雨,敦煌县城处在一片汪洋之中,城内积水淤泥深处达近一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仅县城一带就毁房4815间,受灾人数7279人,公路交通中断了,直接经济损失约达3525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兰州军区命令164团整体开进,支援敦煌的抗洪救灾,部队宿营在县城学校教室等能住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连驻守学校礼堂,负责县供销社、土产公司的救灾。战士们在污水泥水中每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工作,此时正值伏天,城内恶臭熏天,不断有病号发生,好多战士脚手被钉子玻璃划伤,卫生所的卫生员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一个星期后城内救灾告一段落,部队接到命令留下,投入到抢险副坝修复工程的恶战之中,全团官兵全员奋战在建设一线,直到1980年4月6日,大坝修复完工,部队才返回营房驻地。</p> <p class="ql-block">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集体的力量,也让我走进了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敦煌,古称“沙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而党河则是这片绿洲的生命之源。水库的建设,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守护。在修复副坝的日子里,我们与自然较量,也与历史对话。工地上,大家推着装满沙石的架架车在泥土路上前行,汗水浸透了衣衫;有人攀上梯子协助高空作业,有人蹲在地上整理工具,每一个人都在为工程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劳动场景,如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架子车吱呀作响,沉重的脚步踏在尘土飞扬的地面上;战友们有的拿着工具专注地挖掘、搬运,有的围在作业点旁观察安全、协助工依。山丘、沙石、稀疏的植被,构成了这片荒凉却充满力量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推车的身影在尘土中穿行,木板与车轮摩擦出熟悉的声响。我们肩并肩,汗水滴落在滚烫的泥土上,仿佛能听见大地的回响。那些日子,我们用双手丈量这片土地,也用脚步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有时在岩石旁稍作休息,点上一支烟,望着远方的天际线。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工程的进展,笑声在风中飘散,却也短暂。很快,我们又回到各自的岗位,继续与时间赛跑,为这片土地的未来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工程临近尾声时,我们收到了一本纪念册,封面印着“赠给参加党河水库付坝修复工程的八四八七部队指战员”,盖有中共敦煌县委员会与敦煌县革命委员会的红印,时间定格在1980年3月。这不仅是一份纪念,更是一段共同奋斗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纪念册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封面的红印依旧鲜亮。每当翻开它,那些日子的点点滴滴仿佛又浮现眼前——那片荒凉却充满生机的土地,那些汗水与笑声交织的时光,还有我们共同走过的那段不平凡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前七张照片提供:一连战友熊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