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0 ~ 1974年,我曾在601所工作过4年。这次来沈阳,心心念念的就是想看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当年我们情报室可是单独一座小楼呢。</p><p class="ql-block">在工作区的大门外头,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601所的退休职工老邸。他80岁了,身板很正,步履轻松。上身穿着有些褪色的灰蓝色工服,上面绣着“航空工业”几个字。他带着我看了除了工作区以外的所有地方。</p><p class="ql-block">新的工作区大门非常宽,左侧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国防重点单位,未经允许不得入内”。</p> <p class="ql-block">去前我查高德地图,601所是有很多门儿的。现在这个大门绝不是当初我们出入601所的门。我想找当年我们经常出入的那个门儿。等我们从家属区出来,我跟老邸道别,才发现这个门就是老门儿。</p><p class="ql-block">我记得那会儿从所外进来,路的一边有一段墙。有时候还能在墙头上看到松鼠。进所以后还要走一段路才到所区(那会儿工作区和生活区是没有分开的。)这些印象是很深的。这个门就是左手有一道墙,要走一段才能看到房子。</p><p class="ql-block">现在它外面还多了一所塔湾小学。</p> <p class="ql-block">大门里侧的左方盖了一个很宽很高的大楼,方方正正的。</p> <p class="ql-block">原行政楼是唯一一座现存的,结构没有改变的大楼。上面有8个大字“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字倒还是原来的字,楼却成了沈阳航空科技馆。顾诵芬题的字。顾老是601所的首批核心成员,担任气动组组长,歼8总设计师等,是两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真正实现全体职工都居者有其屋,那是后来的事。老邸说,连那些当初不够分房资格的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也能住平房了。丁</span>子楼就是平面图的形状像丁字,拐子楼像个勾,里面都住着职工。当时够分房资格的人都住上了高层楼房。老邸是副高职称,也住了相应级别的房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图是拐子楼。</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丁字楼</p> <p class="ql-block">除去丁字楼,拐子楼,行政楼和现在那几排平房,加上已经成为垃圾站的原来锅炉房之一(共有三个。那会儿我们都是用自己买的暖壶,到这儿来打水喝。),其余的都是新盖的。原来情报室的楼也拆了。</p><p class="ql-block">我想找原来住的集体宿舍。房子也都拆了。老邸跟我的印象一样,我们住的集体宿舍是大房子,里边都是双层床,人睡在下面,箱子搁到上头。</p><p class="ql-block">食堂好像一周才做一次馒头,一人三个。那会儿的省委书记是陈锡同,全省老百姓每人每月三两食用油,所以大家叫他陈三两。平时食堂就是吃高粱米饭或者窝头,所以每次回北京,我都会带好多挂面来。没有锅煮,就塞到暖瓶里用开水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0年的变迁,半个世纪的时间让我几乎找不到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锅炉房,现在的垃圾站。</p> <p class="ql-block">所区里还有一个医院。医院前面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小花园。我们还看到两个老弟坐在椅子上聊天。老邸跟他们打听,原来情报室的一些人,比如老温老冯什么的。他们说老冯好像痴呆了。其他人也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都说时间是把刀。再怎么生机勃勃,有所作为,终将过去,没有痕迹。这才经过50年而已。如果更长呢?奔流到海一去不回。</p> <p class="ql-block">从601所出来,我去了太原街。街上人不少,可惜我也没有找到50年前的痕迹。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印象模糊了,还是它太现代了。几十年的变迁,真的旧貌换新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