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洪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1954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傍晚,荥经县烟竹乡莲花村洪家大院。那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那时的天边还泛着晚霞,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小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充满了温暖与回忆。小时候的记忆里,奶奶的背影总是最温暖的,尤其是在家庭变故之后,她成了我唯一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9岁前,我随父母一起生活,日子虽然清苦,但有父母在身边,总觉得踏实。后来,家庭遭遇变故,父母因故分开,我便跟着奶奶生活。尽管生活条件变得更为艰难,但奶奶的坚韧和乐观深深影响了我,也让我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和坚 强。那段时光,成了我人生最初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开始在烟竹小学读书。那时的学校还很简陋,教室是旧庙堂改造的,课桌是木板搭的,但对我们这些山里孩子来说,能上学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那时的我,对知识充满渴望,虽然条件艰苦,但学习的热情从未减退。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的学习生活被打乱,小学还未读完,我便辍学回家,开始务农。那一年,我年仅十二岁。虽然离开了校园,但生活的课堂却更加广阔,我开始在田间地头学习如何与土地对话,如何在风雨中成长。那段日子虽然没有书读,但我并没有放弃学习,白天干活,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看书写字,日子虽苦,却也充实。</p><p class="ql-block"> 1970年,烟竹小学设立了初中班,我得以重返校园。随后,我转入了新设立的荥经县汉村中学继续学业。那时的我已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小孩,而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少年。在那段日子里,我不仅努力学习,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1973年7月5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我而言,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激励。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政治身份,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p><p class="ql-block"> 1974年元月,我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务农。但我的努力和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被选为生产队团小组长,后来又担任大队团支部宣传委员。1974年,我被公社推荐为革命故事宣讲员,这让我第一次站在了更大的舞台上。开始在乡里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传播红色精神。我开始用文字和演讲,去激励身边的青年,去传播思想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参加了地区革命故事调演活动,并在三月初加入了县上的革命故事宣讲队。我们跟随兰树秋老师和张德华老师跋山涉水步行两千多里,走遍了荥经的所有乡村,巡回宣讲了300多场革命故事。</p><p class="ql-block">弯弯的山路留下了我们的足迹,青春岁月在山间里流淌,当年的我们洒下了辛勤的汗水……</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了县上的通知,要我到县文化馆报到,参加“荥经县革命故事宣讲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县文化馆,接待我的是当时宣讲队的领导大田小学的兰树秋老师和县文化馆的张德华老师。在他们两个老师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县招待所。</p><p class="ql-block">住在招待所的队员中有宝峰公社知青冷江、大田公社知青李明秀,加上我们公社知青杨德成和我共4人,另外两个队员徐永华和老复退军人牟成厚是县城关公社的,他们家就在县城,就没有在招待所住。</p><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两天的学习和准备,知道了我们的具体任务,就是到全县的25个公社110个大队去宣讲革命故事,并培训各公社、大队的革命故事员。 </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队员按照要求,必须准备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创作的,另一个是革命故事书上选的。</p><p class="ql-block">3月中旬我们在兰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革命故事巡回宣讲。</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我们的宣讲路线是先到新添区的新华、天凤、宝峰、复顺、庙岗大田;然后再从最边远的泗坪区的三合、新庙到泗坪、新建、荥河、烈士,花滩区的民建、花滩、安靖、皇仪;并从皇仪翻过杨湾,经渔泉顺河而下进入汉村区的石滓,再到附城、五宪、青龙、烟竹。</p><p class="ql-block">在宣讲故事活动中最使我难忘的是我们在新华公社讲完故事后到天凤公社的经历。</p><p class="ql-block">下午3点过,我们一行8人从新华公社的黄坂渡口坐木船到对岸山上的天凤公社去。我们来到河边,小心翼翼地上了木船。阳春的三月,春光明媚,木船慢慢启动,一阵微风吹过,河水清波荡漾,再看远处,群山环抱,我们身处在青山绿水之中。我们个个都感觉神清气爽,这时带队领导兰老师对大家说道:来一首歌吧。我们齐声喊道:要得。张老师马上起音:“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齐声高唱“……巍巍群山两岸走,……”。这时,船已到河心,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李明秀、徐永华两个女队员惊叫起来,大家骤然停止了歌唱,只见载我们的木船的桅杆远离拉索绳两三米,船也剧烈摇晃着,拉船索的男队员杨德成一松手后也不知所措,好在成熟老练的复退军人牟成厚叫大家不要惊慌,马上蹲下,他说风停后船会自然向下游飘去,等桅杆靠近船索,去两个小伙子把船蹬紧,再把船索拉牢就没事了。过了两三分钟,他首先上去拉住了船索,年龄稍大一点的男队员立马上去帮忙,就这样我们有惊无险的到了对岸。……</p><p class="ql-block">在兰树秋和张德华两个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翻山越岭走遍了荥经的25个公社110个大队,而记忆最深的是从皇仪公社到石滓公社的路程。</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在皇仪公社讲完故事的第二天早上,我们从樱桃坡翻大岗上到杨湾,沿着白石河顺流而下。这天走的路最长,我们走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弯又一弯。经过了段家山、梁纸场、粗糠坝、腊八斤,终于在下午4点过到了石滓公社。……</p><p class="ql-block">我们廵回宣讲活动的最后一站是我的老家一一烟竹公社。我们在烟竹小学的学校里讲,我讲得是学雷锋、树新风的故事《让座》受到了广大师生和青年社员的欢迎。……</p><p class="ql-block">这次的革命故事宣讲活动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在这里我得到了兰老师和张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为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走出大山,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那时的我,穿着一身深绿色制服,胸前贴着红色的出席证。站在讲台上,讲述那些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我仿佛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与那些英勇的灵魂同行。</p><p class="ql-block"> 1975年11月我参加了荥经县百里堰修建民兵基建团,我在汉村区建设连除了参加劳动还担任了汉村区连团支部宣传委员。在修建百里堰期间,我们起早贪黑,冒着雪花,顶着寒冷的寒风日以继夜的劳动,堰一天比一天长。</p><p class="ql-block"> 1976年春因我要照顾奶奶,我回到了家乡参加大队青年突击队开田改土。同年被选为大队团支部副书记,76年8月我原本被推荐上大学,却因故被人顶替,未能成行。虽然心中有遗憾,但我没有气馁,依旧努力生活,继续在乡间默默耕耘。</p><p class="ql-block"> 76年底被选为大队团支部书记,1977年3月我被公社推荐为汉村中学的民办教师,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77年的阳春3月,刚20出头的我正在田里干活突然接到了公社的通知:下午到公社去,公社郑书记找你有事。吃过午饭,我有点紧张,有点焦灼,有点胆怯地踏上了去公社的路,到了公社郑书记笑呵呵的说“小洪,经学校提名,大队和公社研究决定叫你到公社学校当教师(民办),具体事宜你去找汉村中学的邵校长” 。……</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个半月县中学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由于我的刻苦和努力,顺利通过考试和试讲,于是我结业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我就成了一名普通农村中学的民办教师。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望着我的学生思绪万千:他们会喜欢我么?我能把他们教好么,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么? 毕竟我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专业人士啊!我只不过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啊!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那看起来只有三尺的讲台。心里却在想我终于站在了这个神圣的地方,站在了过去的对立面,将要完成讲台下到讲台上的转换了。和所有新老师一样,初为人师我们都激动不已,望着我曾经在这里读书的校园。带着那份刚踏上工作岗位年轻人所特有的热情与憧憬,我暗下决心要教好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希望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带着这样的心情,开始了我的教学事业。 </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第一天来报道,听到“老师,好”这几个字突然真正感觉到自己的担子不轻,一下子从老师的学生,变成了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看着一张张活泼可爱的小脸,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我感到了压力同时也有了动力。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带着彷徨而又紧张的心情进入了教室,在学生响亮的“老师,好”的叫声中,我内心的紧张立刻被一种责任感和兴奋所代替了,望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初中年代,和小朋友们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教好,做一个好的经验丰富的舵手带领着他们去畅游。我也相信凭自己对这分事业的热爱,我一定能开辟出我的一片天地。 </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几节课下来我就深切体会到为人师者光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经验是多么的重要,这些都要靠平时的积累,去借鉴,学习优秀教师的方法。从此,我每天一有空就去听我的班主任吴老师的课,数学老师贺倡若的课,每次听完课我都深刻感受到我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也使我认识到教师仅有学历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语文老师,肩上的担子也许更加重了一些,因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思想教育,即所谓的“文以载道” 。平时在办公室里,年长的老师时常会传授我一些教学经验,告诉我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对他们一定要严厉。果然没过几天,我就领教了他们的不好管是怎样的,第一次布置作业,一个班竟然有二十多个人没写日记,有的学生竟然理直气壮地跟我说他们没有写作业的习惯。那堂课我大发雷霆,也给了他们小小的惩罚。事后我也静下心来好好反省了自己,也是自己太大意了,正如一些老师说的: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老师都要尽可能的多想到,要给学生定规矩,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不按时完成等我会把他们单独叫到办公室,用表扬好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他们说一些鼓励的话语,有几个很调皮的学生主动的向我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同样的事,这也是做教师很大的安慰。做老师的,关注细节也很重要,不能忽视了任何一个学生。一次课间操的时候,一个小男孩他叫刘仕军(后来考入雅安师范校,毕业后分配到我任教的学校:荥经龙仓沟学校),怯生生的对我说:洪老师,能问你一个问题吗?我说当然能。结果他的问题让我始料不及,他问我,老师您怎么从来不提问我问题啊。天哪,这是我多么大的一个失误啊,我当时就向他道了歉,告诉他是老师的疏忽。试想如果他没有勇气向我“质问”,时间长了不知会对他造成多摸大的伤害。我告诉学生他们在我心中的位置都是一样的,老师决不会扔下哪个学生不管,我爱他们每个人,他们都是最棒的。我看到了学生脸上满意的笑容,我也深刻感受到一个老师的言教对学生有形无形中会产生多摸大的影响。有时侯仅是一句鼓励的话语或是善意的眼神,就能给学生传递一种鼓励的信息,给他们带来自信和力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注,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把这种爱转化为对学习的热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 </p><p class="ql-block"> 初为人师的日子,苦乐参半,有时觉得很辛苦,可每当我站在神圣而庄严的讲台上,面对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种满足感、一种职业的优越感、一种无尽的愉悦又会取而代之。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我也仍然坚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愿倾其所有换来桃李芬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换来很大的回报。 </p><p class="ql-block"> 初为人师,学会了坚强,包容,爱;初为人师,感受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初为人师,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艰难;初为人师,感受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初为人师,收获了快乐,收获了仁爱,收获了幸福,收获了成长。 </p><p class="ql-block"> 初为人师,使我爱上了这个光荣清贫的职业, 也使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待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地:荥经县烟竹莲花村近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