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马武寨避暑第一期

陆虎

<p class="ql-block">马武寨村全貌</p> <p class="ql-block"> ”夏有三伏,热在中伏”。7月30日正式进入中伏,郑州热度不减,31日郑州市最高气温35.4℃,但空气相对湿度大,体感闷热。8月1日起,郑州热度再次加码,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郑州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8月1日至6日,郑州市最高气温维持在37℃以上,其中2天最高气温在40℃。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中伏高温打卡日历来看(7月30日至8月8日),中伏期间,郑州高温将仅缺席一天(8月8日)。截至到7月30日,郑州今年以来高温日数已达42天,今后六天高温持续,高温日数或打破全年高温日数最多纪录(2022年46天)。</p> <p class="ql-block">  周日马武寨发来信息,周一有空房三间,连续一个多月了,马武寨一房难求,连不带卫生间的房子也租不到,果断让把房留着,开启马武寨避暑季。</p> <p class="ql-block">马武寨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  8月4日中午一行7人上午在薄壁镇采购了排骨、猪蹄、大肉、湿面条、西瓜🍉等食材,中午到达马武寨,下车后凉意扑面而来,开始乘凉模式。午餐大米熬菜配上牛肚、鸡胗、肝,小酌一杯暑气顿无。</p> <p class="ql-block">枫林红叶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  下午没有安排活动,乘凉打牌。晚餐后夜游马武寨,村内本就狭窄的道路停满了车辆,大多是豫A豫V车牌,大小农家都是客满,还有村内施工改建工程,马武寨避暑纳凉休闲溜腿圣地指日可待。</p> <p class="ql-block">马武寨夜景</p> <p class="ql-block">  马武寨,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独特地位的村落,其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相互交织,共同铸就了西汉末年至王莽新政时期那段动荡岁月的非凡篇章。在这片土地上,马武将军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拥兵自立,创立了“马武京寨”。这一壮举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故事与传奇,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从而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马武文化。</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停车位(拴马)</p> <p class="ql-block">村中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如意</p> <p class="ql-block">  从地理角度看,马武寨周围地势险要,山峰环绕,宛如营垒。宏观上,它西、北面与太行山主脉相连,东、南面则俯瞰华北平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兵法上被称为“争地”。微观上,马武寨的南北通道都设有一道天然山口,东西方向则各有一条峡谷,整体地形宛如“南北有天门,东西自险川”。根据这样的地势特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设置了一道天然关隘作为寨门,再辅以必要的寨墙,便形成了“马武京寨”的宏伟轮廓。</p> <p class="ql-block">村西山</p> <p class="ql-block">村东山脉</p> <p class="ql-block">杆棚洼村</p> <p class="ql-block">妈妈山</p> <p class="ql-block">远眺诸神观</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马武寨村中,依然可以见到金銮殿、梳妆楼、望景楼等地名,以及万岁山、轿顶山等山名,这些地名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见证了马武京寨的辉煌。原马武京寨的四个寨门遗迹犹存,虽然有些地方的寨墙已残缺不全,但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马武寨的独特风味不仅停留在口头,它传承着每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述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文化的遗址与传说故事在这里交织,谱写着马武寨的辉煌和神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此地游览探寻马武寨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向村民了解古建历史</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路</p> <p class="ql-block">村中民宿</p> <p class="ql-block">村口</p> <p class="ql-block">村貌</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农家</p> <p class="ql-block">  8月5日再上马武寨窟窿山。窟窿山,坐落于马武寨村的西北方,其窟窿通透东西,山势绵延南北。窟窿之外,河谷纵横交错,幽深莫测,四周群峰耸立,层峦叠嶂。远眺之处,古郊河河谷宛如被利刃劈开,直通天际,景象壮观。</p> <p class="ql-block">马武寨窟窿山</p> <p class="ql-block">无兄弟不登山</p> <p class="ql-block"> 仙虎山,坐落于马武寨村的西北方,其地貌从东往西看,宛若一只威猛的老虎驮着一个幼童。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在王莽与马武的争斗中,王莽的军师曾化身为虎,企图偷走马武的儿子。然而,马武的军师迅速化身为大力神龟,挡住了去路,两者长时间对峙,最终都化为了山石。</p> <p class="ql-block">老虎背孩</p> <p class="ql-block">  8月6日登诸神观窟窿山。相传诸神观是庄子在此召集诸路神仙进行讲经论道之地,是神仙驿站,为诸神游玩的活动场所。也是马武的出生成长学艺之地,距今已有2300多年,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风景优美,有自然景观窟窿山和通往驴友圣地抱犊村(庄子抱犊上山隐居地之一)的褡裢梯、圪栏梯。</p> <p class="ql-block">诸神观窟窿山</p> <p class="ql-block">鸠山</p>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窟窿山的名字并不罕见。然而,诸神观窟窿山,却以其独特的“天眼”奇观和原始的自然风貌,在众多窟窿山中独树一帜,散发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这里的一孔穿山,不仅是一道壮观的自然景观,更是一段从神话到自然的奇妙旅程。</p> <p class="ql-block">  独特的“天眼”奇观,窟窿山体上的那个窟窿宛如一面明镜,熠熠生辉。然而,当你身临其境,置身于窟窿山脚下时,那窟窿却又似乎“隐匿”了起来,恰如古诗中所言:“不识窟窿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攀上悬崖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即刻展现在你眼前。在高达三十层楼的悬崖之巅,竟然镶嵌着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窟窿。它穿透了整个山体,从西北至东南走向,高耸巍峨,气势磅礴。东南侧的入口轮廓酷似山西省的地形图,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窟窿内部风速迅猛,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风道。置身其中,西北的寒风呼啸而过,冷气逼人。可以想象,在冬春大风肆虐的季节里,这股强大的风力足以将人吹下山崖,险象环生。诸神观窟窿山,窟窿洞高约15米左右宽6米。</p> <p class="ql-block">  下午探寻绵羊洞,诸神观绵羊洞在二仙庙的河谷里,作为马武寨大峡谷的起始,展现着壮阔的自然景观。河谷两岸,左侧矗立着巍峨的望景楼,右侧则是一座精致的梳妆楼,与二仙庙相映成趣。沿着峡谷深入,仅需十里之遥,便可见到坐落于抱犊村的皇姑寺。绵羊洞洞口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崖半空位置,洞口狭小,不宜发现,当地村民用一根直径二十厘米的树干搭在悬崖上,进出洞口比较危险,不建议恐高者探洞。洞深约25米,高约15米,面积约50平方左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系统发育完整,洞内钟乳石、石笋等喀斯特景观丰富多样。这些溶洞群的形成与当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密切相关,经过千万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p> <p class="ql-block">  二仙庙,又称奶奶庙或大庙,是这一地区规模最为宏大的敬奉二仙的庙宇。其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庙内珍藏的大清光绪年间重修碑记及大清道光年间的石碑,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庙外,一棵历经400多年风霜的古松树依旧苍劲挺拔,其枝叶随风轻舞,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二仙庙(奶奶庙)</p> <p class="ql-block">  8月7日游览磨河水库。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其重要性对过去有"涸陵干川"之称的陵川不言而喻。磨河供水工程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上世纪70年代举全县干部群众之力量修建的磨河提水工程,主要设施有县境东南大山深处的小磨河提水站、直达县城的渠道和渡槽、县城南关的长征水池;二是2008年开工建设的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主要设施有大磨河水源工程、大磨河提水泵站、小磨河二泵站、县城十万方调节池,三是2014年开工兴建的磨河水库,磨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61.9平方公里、库容240万立方米,主要设施有一座高54.9米、长112米堆石混凝土枢纽大坝,一条1公里上坝道路,一座装机430kw取水泵站。</p> <p class="ql-block">  磨河提水工程从1970年10月开工,1975年7月全线通水,经历了5个冬春。5年中,陵川人民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和一些简陋的机械设备,在崇山峻岭中,打通长达6000多米的隧洞17个,架设起3座大渡槽,5个大倒虹,50多处桥闸涵洞,修筑了长35000多米的盘山砌石水渠,绕过70多座山头,跨过40条沟河,连接了30多个蓄水池塘,从东到西形成了横贯东半县的水利大动脉。工程总投工220万个,动用土石方总量50多万立米。磨河提水工程的胜利建成是陵川历史上千古一举的大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本地区长期缺水的历史状况,把当时20多万陵川人民"征服磨河水,造福为人民"的理想变成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磨河提水工程从1970年10月开工,1975年7月全线通水,经历了5个冬春。5年中,陵川人民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和一些简陋的机械设备,在崇山峻岭中,打通长达6000多米的隧洞17个,架设起3座大渡槽,5个大倒虹,50多处桥闸涵洞,修筑了长35000多米的盘山砌石水渠,绕过70多座山头,跨过40条沟河,连接了30多个蓄水池塘,从东到西形成了横贯东半县的水利大动脉。工程总投工220万个,动用土石方总量50多万立米。磨河提水工程的胜利建成是陵川历史上千古一举的大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本地区长期缺水的历史状况,把当时20多万陵川人民"征服磨河水,造福为人民"的理想变成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返回,晚六点平安归来。感谢同行兄弟姊妹们陪伴,马上开始马武寨避暑第二季。</p> <p class="ql-block">诸神观</p> <p class="ql-block">如意</p> <p class="ql-block">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