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梅梓祥 梅梓祥书屋</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音乐:铁道兵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2025年08月08日 20:11 北京</p><p class="ql-block">2025年08月08日20:16天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映铁道兵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的纪录片《“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上)》明天在央视播出。</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离天最近的铁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铁道兵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开赴雪域高原,且三上三下,在装备、技术还落后的条件下,克服高寒缺氧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拼身家性命地战斗,终于完成第一期建设工程,千年荒凉的戈壁大漠响起幸福的汽笛。</p><p class="ql-block">记载创业者的作品很多很多。电影《青藏线》,民族舞剧《天路》,歌曲《天路》;还有铁道兵当年编辑、出版的图书,演出的文艺节目,现在老兵在网络媒体发表的回忆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去年11月,曾在铁道兵十师服役,后来调入火箭军大学的袁武学战友一行13人重走青藏铁路,惊见1960年铁道兵十师修建、后来下马,之后改变线路而废弃的雪水河隧道的岩壁上,当年的建设者留下了豪言壮语、万千柔情的文字,他们写美篇发表。我读过,被深深地震撼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至1961年,西藏平叛,又遇“三年自然灾害”,铁道兵十师完成军事专用线清绿铁路,回师征战青藏线。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荒无人烟,飞沙走石,高寒缺氧,最痛苦的莫过于须臾不能缺的空气、水——都极其“珍稀”:河水水质不符合饮用标准,海拔3400的雪山河隧道,三班倒作业,有的超期服役老战士十年八年不曾回家,饿肚子,抢时间,争速度,从事超强体力的隧道掘进……于是,他们用油漆,在岩壁上写下数以百计的誓言、情怀之文字:馍馍、水、空气。妈,我爱您;儿子,爸爸好想你。坚持到底,绝不放弃;赶英超美,人定胜天;祖国万岁……</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铁道兵部队,这就是中国军人,这就是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写公众号发表。今日头条,观察者网,铁道兵文化网等平台纷纷转载;《解放军报》编辑连呼“灵魂震荡”,跃跃欲试欲跟踪调查。</p><p class="ql-block">央视军史频道编导曹珍红第一时间留言:我向领导报告!</p><p class="ql-block">短短几个月,立项,审批,拍摄,播放!感谢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最是情深,始终关注和平年代牺牲最大的铁道兵部队。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出师高原,拍摄铁道兵,讲述铁道兵不畏艰险、挑战极限、勇于奉献、爱国爱家的道德情操、崇高精神。这是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国家永远都需要的品质与精神。</p><p class="ql-block">值此纪录片播出之际,致敬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组编导曹珍红、主持人王室翺等全体成员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感谢青藏铁路公司吴道洁、中铁二十局徐志等同志受单位之托,对纪录片拍摄所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还有王珍、贾珍战友 “兵马未动、‘红景天’先备”的体贴,多次给我便携式氧气罐、让我“超支”吸氧的摄影师小潘朋友……</p><p class="ql-block">今天,许多铁道兵战友、非铁道兵人士,获悉纪录片播放,及时制作视频、转发海报和文章,老兵向您:立正、敬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说起铁道兵,我总是容易动感情,心里知道太多;一口气接不上一口气,缺氧之故,想想当年打隧道的前辈,怎不让人为之动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