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p><p class="ql-block"> 大家下午好!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教育系统已经摸爬滚打29年了。感谢局党委和继教中心,能够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关于教育的话题和我自己的一些经历、感悟。</p> <p class="ql-block">一、我是谁</p><p class="ql-block"> 1988和1989年,唐县镇华宝小学,我读五六年级的时候,万国卿老师,教着我的语文;曾友志老师,教着我的数学。万老师,是有才华的。他在课堂上对我们说过《成语词典》他是依次通读并熟记于心的。他还说,适时穿插了成语的文章,是有味道的,就像我们的家长炒菜时加入了酱油让菜变了色、入了味,否则就是如同嚼蜡,枯燥无味的。万老师偶尔也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教室里当着同学们的面念上一念。这时,我便觉得无限的光荣与自豪。我对作文的兴趣,是万老师给予的。中专的时候,我们相互邮寄了几封书信,在信中,万老师依旧是鼓励我多积累,写作文的时候,多用成语,多用经典的句子。他也鼓励我多看看书,他在信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当时,我是不大明白的,也不大爱看书,只爱打篮球、玩乐器。后来,我在书上看到散文大家刘白羽说过:“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只可惜,我明白这些道理时,已经是从教多年以后了,白白浪费掉了许多的光阴。</p><p class="ql-block"> 而曾老师,用了一种全新的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他将全班分成十个组,每个组六个人,设小组长一名、计分员一名。每堂新授课,他讲10分钟,当堂检测15分钟,小组相互批改5分钟,小组长纠错、讨论5至10分钟,全对的不用参与讨论,可以出教室自由活动。这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课的兴趣。当然,这样的合作有时候也有“隐患”,比如每个周末晚上老师们参加例会的时候,我们在合作的时候讨论的声音过大,不排除有的小组在说笑话的嫌疑,学校的校长会责令曾老师在我们教室后面的窗户边来制止,他先将窗户敲打两下,说道:“小伙子们,声音小一点,校长批评我了。”然后,他就笑眯眯地去开会去了。</p><p class="ql-block"> 1996年8月,我中专毕业后重回我的母校华宝小学任教,担任语文学科教学任务。很快,我就发现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教学方式依旧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式的,教案来源于《备课手册》,无论从教多少年,大家都是一味抄写,而且一篇教案必须达到400字。1998年我开始在课堂上尝试用曾老师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这就意味着《备课手册》用处不大了,我就开始尝试自己写教案,师生逐渐适应并喜欢上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到2007年8月我担任校长职务。</p> <p class="ql-block">二、我要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 在校长的岗位上,我一共去了三所学校,唐县镇砂子小学、唐县镇小学和唐县镇中心学校,历时16年。</p><p class="ql-block"> 在砂子小学的五年半的时光里,我只能用“坚守”两个字来描述。在这里,我要感谢唐县镇小学的李海兵校长,那时我们一起在砂子小学坚守着,我们用自己的钱来垫付学校的水电费,长达五年多。2009年,新教育的风吹到了随县大地,我也从2009年开始看看书、动动笔,书的范围不广泛,主要是鲁迅的、巴金的、朱自清的;写的文字也很浅显,品味也不高。但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观察与思考,还有就是一旦有了灵感,就要及时记录下来的习惯。我的第一篇文章《鲜花与纽扣》在《随州日报》上的发表,也是在2009年,最早的发现者是唐县镇第二中学的代锋华校长,当时,他比我还要高兴。</p><p class="ql-block"> 在唐县镇小学工作的7年里,我始终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因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成就幸福,用美好才能成就美好。一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的举手投足之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关注教师?我想,一个校长,就是要有敢于说“我先来!”这三个字的勇气! </p><p class="ql-block"> 课堂改革,怎么办?校长讲课,中心学校分管教学的贾荣明校长找到了我,要听听我的想法,我说:“我先来!”我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了;然后用了将近一个周的时间,开始教学设计;紧接着找视频、找图片,做PPT,又花去了三天多的时间。这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自信,还有一线老师们的尊重和信任!也有我对一线教师讲公开课时的种种付出的感同身受!我坚信,今后的评课,他们不再会对我再有一丝的怀疑,我们的课改之路,也不会再遥远。</p><p class="ql-block"> 书香文化的建设,怎么办?我先来!师生共读共写,是书香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一个校长,你不读、不写,又如何引领教师去读去写?2016年的3月的一个雨天,触景生情,我在QQ空间动笔写下了一篇散文《四季的雨》,唐县镇第二小学的段勇校长是第一个评论的:“写的太好了,又上了一个档次,现在雨还在下,要不要陪你一起去雨中散步呢?”</p><p class="ql-block"> “三情教育”,怎么办?我先来!我在教师会上承诺过,只要是我们的文艺联欢会,我都参加,而且保证形式不同;只要是篮球赛,我都参加,而且保证,至少要进一个球;只要是教职工的生日,当天早上我都会发去祝福的短信......</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认为“让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又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愿景,不应该只是悬挂在墙壁上,更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成为我们每个当校长的共同的教育理想,更需要我们当校长的用心、用情去经营,去思考,去践行......</p> <p class="ql-block">三、为了谁</p><p class="ql-block"> 2023年的元月,我来到了厉山,不在一线担任校长职务了,坦白地说,当时我有很强烈的失落感,感觉没有了阵地,没有了归属感。同时,这一年,也是我“215”名校长培训和“领航工程”培训结束的一年,因为疫情的反复,这两个培训一共耗时十年,为我们培训的都是同一个人:郑杰。郑杰说:“校长专业成长标准是衡量校长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的重要依据,”这十年,他一直围绕校长的“领导力、影响力、执行力”去展开的。在我们的结业仪式上他还说:“要明确合格校长需具备六项核心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p><p class="ql-block"> 来到厉山,也将近三年了。这三年,在厉山镇教育党总支书记雷德军同志“守好门、扫好地、教好书”的“三好”目标引领下,我们咬紧牙关、负重前行。雷书记是一位有大情怀、大智慧,情绪特别稳定的人。这三年我们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他总是处变不惊、泰然自若,这些都是值得我敬佩和学习的;这三年,我们几乎每周都坐在一起,探讨随县的教育,我们厉山的教育,虽然这个话题并不轻松,但我们一致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队伍,那就是校长队伍,校长队伍的专业成长对厉山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开展了每周一次的“校长论坛”活动,上一周你做了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什么,很容易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未必所有的校长都讲得明白。每一个校长发言之后,都有教育总支的同志及时点评。这对学校的管理很起作用。比如说,学校都在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社团种类繁多,那么为什么要开展社团活动?这实际上是为助推学校的育人目标实现服务的,这就涉及到了学校文化体系建设问题。学校育人目标确定了,如何实现?这就靠课改,课改的关键是课堂和课程,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而课堂和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要靠教师。谈到教师,就涉及到管理问题。黄冈的启黄中学,在我们跟岗的12天里,我们发现是将制度与人文关怀运用得最好的学校,他们的领导层,个个超负荷运转,都是身兼数职,是领导,也是班主任,更是课任教师。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幸福指数和积极性都很高。我们和启黄中学的丰必文校长有过一次短暂的相聚与交谈,谈到学校制度,他说,制度是冰冷的,人性是温暖的。我们学校不过分强调制度,而更注重温度。要让老师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这样的温度。他们就会愿意跟着我们走,跟着我们干。所以,启黄中学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启黄中学有着怎样的学生?操场上,我们发现,他们生龙活虎、阳光自信;课堂上,他们求知若渴、神采飞扬;研学的路上,他们启智润心、激情四射,收获满满;《临皋听风》校刊上,他们用文字记录学习和生活的点滴,用情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写作成为了他们青春中最靓丽的风景线.......2024年10月17日上午,朱文玲副校长讲述了启黄中学独特的德育密码——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实施德育目标的重要的、有效的载体,参与、体验是他们成长路上非常重要的一课。</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三年,在我们的“校长论坛”上,我们也常常会谈到王岗小学的跳绳,“小跳绳、大文章!”春种秋收,岁月丰成,可谓是硕果累累。但背后的付出,却鲜为人知,在教练刘常浩老师因为觉得太累、太忙而有所动摇的时候,我们印制了我们的跳绳校本教材和评价机制,也及时成立了我们全镇的跳绳名师工作室。有了教材,有了队伍,就有了传承,有了责任,也有了成就感。刘常浩老师的情绪也很稳定了。</p><p class="ql-block"> 这三年,在中心学校校长这个岗位上,我在适应、在探索、在实践:我们的教育是应该让每一个校长都成长,让每一所学校都发展,让每一名师生都幸福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因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当校长以教育家精神扎根实践、学校以文化滋养生命、师生以成长定义幸福,教育便真正成为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成全。</p> <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29年的教育生活仿佛是“弹指一挥间。”随县的教育人,都在且行且思: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万老师和曾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重回华宝教书的时候,我从学生的身份转换成了一名语文教师,每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们会赠送许多明信片给我,我整整装满了一个纸箱子,这种感觉对于我,是幸福的;16年的校长生涯,我始终将教师放在第一位,在我调离唐县镇中心学校的时候,因为厉山这边迎接检查,没有回到唐县镇中心学校和代兵武校长进行交接,但我收到了60多条老师们祝福的微信、手机短信、QQ信息,在那一瞬间,我觉得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是值得的;来到厉山的这三年,局党委始终对我是关怀的,雷书记对我也是包容的,他常说我们是“黄金搭档”,厉山的校长们,对我是支持的、尊重的,这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来说,心中是备感温暖的,这份温暖将激励我在“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为了谁?”这个永恒的追问中风雨兼程,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的聆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八月七日于随县县委党校会议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