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民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边防建设,特别是北方边境防卫。一方面因为这里离南京较远,再者刚刚被赶走的蒙古各部落不甘心失败,一直对大明虎视眈眈,也经常到北方边境进行骚扰。</p> <p class="ql-block"> 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就派大将徐达到北边修筑长城,由于国力和自然条件所限,那时修建的边墙主要材料是土石,大部分都是对原来战国时期残存的墙体进行连接维修,因此墙体低矮,没有墩台,那时洪山口周边长城也都是这个样子。徐达监修长城的时候,也对洪山口寨同样进行了加固,修筑了城池。《四镇三关志》也作了记载:“洪山口关(城),洪武年间建。高一丈五尺,周百二一丈二尺”。而蓟镇边墙真正的大规模修筑,则始于隆庆至万历年间,是在戚继光的领导下奠定了边境的防御基础,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长城也就是那时候修建的,后来又经过了多次维修加固。</p> <p class="ql-block">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奉命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在张居正、谭纶支持下镇守北方,抵御蒙古,保障北疆安全。他延长城巡边时发现原有的边墙低矮薄弱,亟需修缮,因此向朝廷提出重修长城的建议。《四镇三关志》明确隆庆三年(1569年)起蓟镇长城(含洪山口段)启动砖石加固工程。戚继光亲自监工修筑长城,把原来的土石改为青砖白灰结构,在长城上修筑了敌楼和烽火台,科学的设计了垛口。戚继光亲自督建的蓟镇长城直到1571年才完工,作为“松棚路”路城的洪山口边墙,除了用青砖加固了长城水门关口及两边城墙外,长城上又修建了44座敌楼。</p> <p class="ql-block"> 长城的修建工程基本竣工后,戚继光又对沿线的关城进行了加固。万历五年(1577年),洪山口古城修建完工,一座砖石结构,雄伟坚固的城池坐落于青山环绕、绿水相伴的长城边。城内文武府衙、庙宇、戏楼焕然一新,三个城门高大威武,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蓟辽总督杨兆书写的门额苍劲有力,特别是北城墙之上的“北极阁”,巍峨耸立,庄严雄伟。城内鹅卵石铺街,石桥架设城中央,城外护城楼稳坐于南、北、东山之上,长城像巨龙蜿蜒于北边的崇山峻岭之中,洪山口古城在护城河环抱之下熠熠生辉,尽显古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 北墙有用时一千二百多人力施工建造的北极阁,楼台基础高12米、周长近100米,下建有三洞,上建双层飞檐房三间,周围穿廊十间,内供奉真武大帝,木质坐像高八米多。</p> <p class="ql-block"> 城内戏楼:面北坐南,总长10余米,宽6米,北台高1.5米,南配房高3.3米,楼北面有东、西二门,南面西面墙顶部各设两大通风孔,直径约1米,门前有4根大木柱,单檐卷棚歇山式,内部为木结构,房北半部为戏台。</p> <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间洪山口古城成了历史上修建最完美,设施最完备,防御性最强的北方边防重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