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溪土楼群,方圆有天地

周隆和

3月12日,休假,第二次游玩初溪土楼。其实,去年9月21日徒步穿越锅子岽的时候,穿初溪村匆匆而过,未曾真正游览,更没有进土楼观赏。只在临近离开初溪村的时候,登上观景台一览,便匆匆赶路。这回不一样,“西藏老乡”前来,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在西藏林芝地区邮电局工作时的同事前来,我们这些邮电老同事,都习惯称自己是“西藏老乡”,有朋自远方来,土楼行自然不亦乐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坑土楼景区外围村庄看到的土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坑土楼景区外围村庄看到的土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坑土楼景区外围村庄看到的土楼</h3> 湖坑土楼观赏太多次了,加上没有携带身份证,购票遇到麻烦,于是让老同事跟随一个有导游的小团队游览。这样一来,老同事在核心区观赏,我就在外围的村庄观赏,说实在的,在外围的土楼村穿来穿去,看着小一点、有人居住,或者改成民宿、或者破损一点的土楼,头一次,甚感有别样风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初溪村的小溪</h3> 十一点来钟,我们俩分别观赏完湖坑土楼,想着吃午饭尚早,于是从湖坑土楼游客服务中心驱车前往初溪土楼,打算途中路边找点就餐。车不断向前,没有能找到合适的就餐地点,抵达初溪土楼游客服务中心已过饭点了,但初溪游客服务中心没有就餐的地方,只好在售票大厅过检票通道,沿着溪边栈道,逆流而上,走向初溪村。 应该是下过雨的缘故,栈道到处湿漉漉的,有的路面仍然流淌着涓涓流水。走着走着,一座廊映入眼帘,我们过廊桥,继而顺着柏油大道溪边的人行道继续平缓向上。走着走着,初溪土楼露出了冰山一角,而且越接近村口,映入眼帘的土楼越来越多。走到村口的第一家民宿,终于找到了吃饭的地方。走进民宿,只有一位阿姨,为了我们的午餐,顿时忙碌起来,其实就是两碗简单的瘦肉清汤面。我们俩尚在等待煮面的时候,急匆匆进来一位年轻帅哥,说是借一把雨伞接人,然后回来还伞吃饭。<br>在我们聚精会神吃面的时候,冒雨进来一群跟我们一样要吃饭的游客。七八个人的团队到来,整个客栈顿时热闹了起来,瞧着一位阿姨忙不过来,为了尽快有饭吃,便自己直接下场,弄刀掌勺,三下五除二弄了六七个菜,正当他们美美开吃的时候,天空已经放晴,看来大山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br> 我们稍作休息,便沿着柏油路直接向观景台进发,然后沿着石砌路拾阶而上。从158级的台阶看,观景台高出游客休息中心的大坪,应该在50米左右。当我们登临观景台,居高临下俯瞰土楼村的时候,一幅美丽的土楼村画卷徐徐向我们展开,涓涓溪流,自北向南;圆形、方形土楼沿溪而建,倒映水中,组合成典型的“三菜一汤”——三座圆形土楼和一座方形土楼;继而依山而筑,不断升高,大大小小的土楼,以黄土原色为主的土楼,林茨毕节,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其中一座外墙粉刷成白色的圆形土楼,位于村中央附近,特别显目;继续向上,是绿色的梯田,应该是烟叶;最后面是山花浪漫苍翠的大山,界限分明,把整个山村围裹得严严实实。土楼规模之大,土楼密集之程度,让人啧啧称赞,不愧为大山里的土楼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余庆楼原门痕迹</p> 远观土楼村之后,便下山,过溪桥,上到最靠近溪边的圆土楼——余庆楼,进入大门,一位中年女主人热情地招待我们坐下喝茶。粗略观看了一下,整栋四层土楼应该改成了民宿,据女主人介绍,余庆楼原名叫贵安楼,当年因风水不好,才改门改名,大门左边过去一点用石头垒砌封堵原大门痕迹和楼名的印记,了然其上。余庆楼的基础都是用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垒砌而成,高达一米左右,余庆楼的石砌楼基,有的地方因为外层石头掉落,坑坑洼洼,看上去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但女主人告诉我们,不用担心,已经几百年了,非常牢固的。石基和土墙咬合处是杉木的树皮,应该是利用杉树皮的柔韧性起到强筋抗震的作用。大门左侧后的位置是一排圆弧型杂物间,是用方形土砖垒砌而成。<br>品尝完土楼茶、土楼烟,便出门沿着屋檐左拐,继而沿着石阶上到庚庆楼。庚庆楼外墙很独特,高出方形石头大门门楣上方同一高度的墙面,是一层显目木板强筋,应该用于增强整体牵拉力和承受力。<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夯墙用的墙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制作方形土砖成型工具/磨盘</p> 经庚庆楼侧旁,直接走向其左边相邻的集庆楼。进入集庆楼,人头攒动,看来遇到了旅游团队,于是就跟在导游身后,边走边聆听导游的讲解。原来进入大门,右边的一楼设了一个“永定土楼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从土楼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客家土楼的界定、为什么要建圆土楼、圆土楼的六大功能、圆土楼的建筑工艺等方面,介绍了土楼的前世今生,并陈列了完整的土楼建筑材料制作工具和墙面夯筑工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楼走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集庆楼</p> 尾随旅游团队走出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两处间隔一定距离,在五个石砌台阶上面铺设的木楼梯,方向从内向外。当听到导游讲解才明白,集庆楼每户一梯制,一户一梯直上四楼,但每层又是相通的,是一幢名副其实的“集资建房”。二楼、三楼的楼梯有的横向之字形向上、有的和一层楼梯方向相同。据介绍集庆楼总共有72部独立楼梯,对应着72个独立单元,让人难以置信,真是不可思议。二层及以上楼道宽度不是同宽,在户与户相连处,有意做了缩小处理,甚至设置了凸出的隔板。上到四楼,居高临下,集庆楼内的圆形大坪里,还建造了内外两重单层建筑,中央是上下厅方形建筑,应该是议事、会客等重要场所;外围是圆环形单层建筑;集庆楼四层外墙还错落有三间连在一起的木结构阳台,原来观景,二来晾晒,三来遇有外来袭扰的时候观望“敌情”。集庆楼是一个圆套圆再套方的土楼,是我看过的所有土楼中最独特的一座土楼,充分利用了主楼内部空间,同时切合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让人大开眼界。<br>据介绍,集庆楼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19年,占地2826平方米,房间、楼梯、隔墙全部用杉木材料构建,不用一根铁钉,全靠卯榫衔接,与厚度近2米的生土墙一起经历了600年出头的风霜雪雨,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结构最特殊的圆土楼。<br>因时间关系,我们经绳庆楼便原路返回游客服务中心。然后驱车打道回府。<br>第二次到初溪土楼,因时间关系,仅较深入地了解了集庆楼的特点。但初溪土楼群应该是土楼群最集中、最密集、规模最大的一个群落,既有圆土楼,又有方土楼;既有始建于1419年的古老土楼,又有1979年建成的最年轻土楼,最年轻圆形的“善庆楼”不大,但唯一粉刷成白色的外墙,特别显眼。据介绍,初溪土楼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引溪穿村而过;现存36座土楼,其中圆形5座、方形31座;每栋土楼的名字都有一个“庆”字,蕴含传承寓意;每栋土楼仅设单门,体现了聚族而居又兼顾私密性的智慧;初溪土楼群,真乃方圆自有天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