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p><p class="ql-block">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p> <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一</p><p class="ql-block">记录:海韵</p><p class="ql-block">首席四哥:</p><p class="ql-block">1、清官难断家务事:自禹以后君位为世袭制,国事亦是家事,夫子也许是碰到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鼻祖。</p><p class="ql-block">2、冉有为什么会提出“夫子为卫君乎?”这样的问题:夫子周游列国是国了恢复礼,实现其政治抱负,在卫国前多国看到夫子的治国之道,然各国士大夫各为其利夫子并没有得到推荐重用,到了各卫国卫出公有意重用夫子礼遇有加,平常心于公于私于情夫子都有支持卫出公理由,旁人、弟子都想知道夫子的立场。</p><p class="ql-block">3、且看三向情商在线的人是怎样交流的?</p><p class="ql-block">冉有心存疑虑:“夫子为卫君乎?”</p><p class="ql-block">子贡入,不让夫子为难(旁敲侧击):“伯夷、叔齐何人也?”</p><p class="ql-block">夫子(我知道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古之贤人也。”</p><p class="ql-block">子贡 :“怨乎?”</p><p class="ql-block">夫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p><p class="ql-block">子贡出:“夫子不为也。”</p><p class="ql-block">子贡懂夫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的弦外之音:我追求的是仁德,他们对我好与不好有何关系,他们如果是仁德的,无需我的支持事情自然向好而生;他们如果是不仁德,那也不在意我的支持,我何需做出表态。</p><p class="ql-block">子贡懂夫子关键在于:知过去(行为标准),明现在(环境及时局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见未来(看到未来应做出的决策,只需确认及谋求时机,事件之后冉有回鲁之后夫子也回鲁向学)...... 此处省略了几个关于环境变化带来当事人对事件判断影响的故事和关于把坏话说成好话的高智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4、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好,事儿和事儿的遇见也好,我们所说的天道也好,时机也好,人生就是一个大的列车时刻表,列车时刻表和铁路一样,总有一个并线的时候,总有一个时刻,出去的时候不会与其他的车发生碰撞,哪怕这两辆车只差几秒钟,都能划过去完美的奔向自己的目的地。所以时机,就是你总能掌握到那个时间间隔,你插入或者你遁出,对事情没有影响,而让原本的每一件事都沿着自己该走的去向去到自己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在一段成功的关系里面,总有一个高手或者都是高手,无论什么情况都有一方承接(包括救场),聊天总是愉快的进行下去。而在这段对话里面,原有的提问,子贡的问询,夫子的回答,这是三个高手之间像一个精准的立刻时刻表完,会让这件事达成了最好的软着陆的方式。在生活中,你有俯瞰这个世界的能力,就是你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你能承接多少,你能主导多少,最重要的是你知道事情该去向哪里,这才是决定了我们行为、语言和做所有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你只要自己心里清楚的话,你永远都知道你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师:</p><p class="ql-block">1、讲话艺术非常重要,文字和语言比一把刀和枪子弹还要厉害,子弹还要射出去,人家还看到你在打我了,刀也是看到你拿着刀来刺杀我了,但是文字和语言的那种力量,杀人的力量真的是于无形。讲话有艺术,很矛盾的事情都可以轻描淡写的去把它化解掉,这也是这一节我们学习的要点。</p><p class="ql-block">2、信任是良好关系的根基,子贡不愧是外交官,一个会聊天的人,这么大一件事情,一入一出,借问老师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来判断老师的决定,三言两话把问题解决了,看是简单,实则不简单,不问老师具体的问题,就知道老师的决定,这就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一个信任!</p><p class="ql-block">3、其实我们的读书会大家在一起也一样,大家也是非常的单纯和纯洁,就是对我们的读书会的每个人相互之间的一个信任。假如有人告诉我四哥去干嘛干嘛不道德的事,我肯定不会相信的,因为我们在一起六年了,我知道她的为人,我信任她一个道理,想都不用去想的。</p> <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二</p><p class="ql-block">珞姐:</p><p class="ql-block">1、两个故事:伯夷、叔齐兄弟让权之争;蒯聩、卫出公之父夺权之争。总结就是父命和国命之争,忠孝之争。</p><p class="ql-block">2、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没有国哪有家,如果要做选择,中国人骨子里是忠大于孝,无论何时,大多时候都是舍身为国。</p><p class="ql-block">3、《论语•子路》之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强调“名正”是治国的基础,名实相符才能建立合理的秩序。这就是孔子为什么两不相帮,一个不忠一个不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意:</p><p class="ql-block">1、理解译文 冉有问:“老师会支持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子贡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圣贤呀!”子贡说:“他们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有什么怨悔的呢?”子贡出来,说:“老师不支持卫君。”</p><p class="ql-block">2、子项真是高情商,不给老师出难题,不直接问卫国之事,而是通过历史人物旁敲侧击,既保全了孔子的立场,又获得了明确答案。</p><p class="ql-block">3、说话是一门艺术,好言好语不仅温暖鼓励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上次给一个读书会提建议言词太直接,自己过后非常后悔,连续做了好几个晚上的恶心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韵:</p><p class="ql-block">1、冉有与子贡的不同:冉有心存疑虑善于提问,子贡信心笃定善于求证。心存疑虑,人之常情,国际环境形势复杂,老师的政治抱负之前在多国受阻,今在卫国子执政时得到礼遇,然而却发生“父子争权”之事,老师会支持哪一方呢?这是个难题。个人观点,子贡心中偏向于有老师离开卫国的答案的,只是要再求证一下(因为事件之后冉有回了鲁国,不久夫子和学生门也都离开卫国回了鲁国),于是有了子项与夫子的对话。</p><p class="ql-block">2、子项高情商的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圣贤呀!”,子贡双问:“他们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有什么怨悔的呢?”,弦外之音:子贡说 “老师,卫国 “父子之争”,我们是不是要象伯夷、叔齐那样离开呢?”,孔子说“正合我意呀!”,子贡说“老师不会后悔吧?”,孔子说“我追求的是仁道,他们的做法已经违背了仁道,我我离开有什么后悔的呢。” 一字不提卫国 “父子之争”之事,不提受卫国执政者辄的礼遇,不让夫子直接回答问题,避免了万一双方所想不一致的尴尬。</p><p class="ql-block">3、夫子的回答是明确的:夫子称赞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求仁得仁”,表明夫子推崇“让国”的仁德,反对争夺权力破坏礼法,间接否定了卫出公父子相争的行为,子贡由此得出“夫子不为也”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6日</p> <p class="ql-block">区师兄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 ,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 怨乎? ”曰: “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p><p class="ql-block">1)夫子是有智慧之圣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处于内乱的卫国,国家没有推行仁义的基础,圣人也无法改变什么,所以不为也</p><p class="ql-block">2)明白求仁得仁,无怨的道理。圣人告诉我们,追求仁德并确立为人生价值观的话,坚守信念,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从小的方面说,我们每天可能都面临很多的选择,如果没有立下志向,那么我们每一天可能都会过得迷迷糊糊茫茫然。若能立下志向,代表着自己有思考,我思故我在。立下志向,才会有行动的方向,才有试错的机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目标。</p><p class="ql-block">3)子贡的问话技巧是值得学习的。子贡在夫子帮助下,成为成功的政治人物、富商及教书育人老师。他的通达事理,显示出与明师在一起的重要性。明师难求的现代,所以要时时与经典在一起,与同频的人一起,与经典对话,从中悟出自己的金刚经。</p> <p class="ql-block">末学小孔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冉有问子贡说:夫子想成为卫国的国君吗?意思是说“夫子想谋权篡位吗?</p><p class="ql-block">因为孔子在卫国待的时间比较久,孔子还和南子见过面,冉有问子贡孔子是不是想谋权篡位啊。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p><p class="ql-block">入,曰:意思是进去问了。</p><p class="ql-block">“伯夷、叔齐何人也?”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两个人非常有名,小孩都知道,他问孔子这两人啥人? 孔子说贤人啊。孔子心中想,你既然问我,我就答你。</p><p class="ql-block">怨乎?这两人有恩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曰:求仁得仁,又何怨?</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得到了仁义的美名,死得其所嘛</p><p class="ql-block">出,曰:夫子不为也.”</p><p class="ql-block">子贡出来说,孔子不会去干这事。子贡说话很有艺术,他没有直接问孔子您想成为卫君么?这样问是向老师发难。如果是子路可能会直接这样问,因子路说话不经大脑。子贡不会,因为子贡擅长外交,会外交辞令。</p><p class="ql-block">他问孔子伯夷叔齐这两人,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做的很好啊,子贡问的意思他们会不会因为没有当国君而怨恨呢? 孔子说不会,他们干了他们想干的事,实现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求仁得仁,做人的目的达到了。</p><p class="ql-block">夫子,不为也</p><p class="ql-block">夫子怎么可能为了当国君而去</p> <p class="ql-block">“末学小孔,孔子第七十五代后人,心怀敬仰,致力于传播儒学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之“一杯茶中的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由品茗、读书,修心正,修念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关注点赞,送花哦,让我知道你看了,谢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