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 第七章 生活环境的创设 <p class="ql-block">幼儿园是幼儿自主的游戏与生活的场所。生活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广泛而丰富的,不仅包含了如吃饭、盥洗、如厕等必须的生活活动,还涵盖了如观察、探究、阅读等与兴趣、习惯相关的生活活动。</p><p class="ql-block">支持幼儿在生活中的主动学习,离不开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教师从空间着手,充分支持每一位幼儿自主的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独立做,热爱的事坚持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样做👇</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p><p class="ql-block">动线流畅,真实多样,支持幼儿从容生活</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有哪些生活活动?这些活动分别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活动之间有何关系?</p><p class="ql-block">如何调整室内空间布局才能支持幼儿自主、有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打破空间与活动的绑定关系,让各项活动不受局限</span></p><p class="ql-block">创设室内空间时,教师往往容易将空间与特定活动绑定,使某空间的功能固定,某类活动只能在特定空间进行。例如,阅读活动必须在“阅读角”,植物观察也必须在“植物角 ”。如果发现幼儿在其他空间阅读、观察植物,教师就会把他们带到对应的空间中。这种空间与活动的绑定关系,不仅导致室内空间利用率低,还限制了幼儿生活中多样的体验和互动。</p><p class="ql-block">因此,创设支持幼儿自主生活的环境,需要打破空间和活动的绑定关系,让各项活动能够灵活地在不同空间进行,让每个空间承载多种功能和作用。教师需要依据幼儿真实的生活需要,规划大小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的空间。根据幼儿自己对空间选择和利用的习惯,再添置与空间匹配的收纳设施。</p><p class="ql-block">以植物摆放为例,植物并非只能放在“植物角”。相反,教师陪伴幼儿依据植物的习性、植物与生活的关系、植物的审美价值等因素,寻找适合每一盆植物的空间和位置。例如,为了避光,将植物摆放在室内阴凉处;为了使植物获得充足的阳光,将它们摆放在靠近窗户或走廊的位置。摆放植物的过程已经是幼儿探究的过程,空间是支持幼儿探究的条件。教师根据幼儿选择的植物养护地点,放置植物架。有时这些植物架也是幼儿自己用积木和木板搭建的。在整个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幼儿更真实、整合地获得有关植物习性的科学经验,以及有关摆放、装饰等的审美经验。</p><p class="ql-block">以阅读为例,幼儿阅读的空间未必只集中在“阅读角”。幼儿将图书作为感受与探究生活的工具和资源,常常需要“查阅”书籍。教师需要追随幼儿的实际需要灵活布置和调整图书的摆放位置。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班级可以创设多个空间特点不同的阅读环境。例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常常把喜欢的书拿到教室入口处的封闭窗台边盘腿阅读时,就在窗台上投放了绘本,新增了坐垫,让幼儿可以就近获取图书并舒适地沉浸在阅读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注幼儿生活的展开方式,让各项活动互不干扰</span></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幼儿的生活流动起来,教师应关注幼儿生活的展开方式,根据幼儿的行动轨迹进行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幼儿怎样行动,怎样找自己的座位,怎样坐下来,怎样和教师以及同伴一起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教师不关注这些问题,也就无法依据幼儿生活的展开方式来调整空间布局。</p><p class="ql-block">一日生活中幼儿要做、想做的事情很多,如游戏、记录、阅读、喝水、洗手、如厕、用餐、观察养护动植物、各种方式和形式的反思活动等。同一时段内,幼儿总是有先后、有偏好地进行这些活动。为了满足同一时段内不同幼儿有差异的活动需求,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行动路线,才能为所有活动创设一个方便、有序的空间,让幼儿自如地共同生活。</p><p class="ql-block">便利、充足、开放的教室空间,既要方便不同节律的幼儿,也要包容幼儿多样的探索。例如,每次游戏和生活记录前幼儿都需要先拿纸、笔,再走到合适的位置上记录。将纸张和笔放在大部分孩子不绕路、不挡路、不拥堵的位置上,为幼儿记录提供了便利。有时候吃点心的幼儿与做记录的幼儿或游戏的幼儿在活动空间上有交叉,都需要使用桌面空间;有时候保育老师开始给桌面清洁消毒时,个别幼儿还没有完成记录,这就需要教师在不同空间提供是够幼儿使用的桌椅,允许幼儿自己定义空间如何使用。万一某个空同的桌子不够用,幼儿也能灵活利用其他空间完成记录。</p><p class="ql-block">教师从幼儿生活的实际出发,观察幼儿的节律,不断让生活环境为幼儿的生活服务,让幼儿真正作为生活的主体,掌控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生活。</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动线流畅、真实多样的室内生活环境让幼儿能从容地在各个空间进行各类活动,避免活动之间的相互干扰,让幼儿得以充分、尽情地进行各类活动。</p><p class="ql-block">我们当下室内外的空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定活动绑定,例如阅读活动必须在语言区,搭建必须在积木区,虽然我们也在努力尝试区域联动,支持幼儿活动不受限,但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并不明显。</p><p class="ql-block">以下面这段文字中植物摆放为例,我觉得值得借鉴,但借鉴的不仅仅是方法,更要借鉴支持幼儿不受限制探索的心理环境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诚然,打破空间空间与活动的绑定关系之后,还要关注幼儿生活的展开方式,让幼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幼儿怎样行动?怎样找自己的座位?怎样坐下来?怎样和教师以及同伴一起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教师不关注这些问题,也就无法依据幼儿生活的展开方式来调整空间布局。</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p><p class="ql-block">工具多样,就近投放,支持幼儿自主生活</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幼儿自主的生活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p><p class="ql-block">丰富的工具和材料对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有哪些支持作用?</p> <p class="ql-block">种类多样,数量充足,方便幼儿自主生活的工具,充分支持幼儿自主的在生活中感受、发现和创造幼儿。</p><p class="ql-block">幼儿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活动,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在生活中所需的工具材料需要满足幼儿各类生活活动的需要。教师可先观察和整理活动的环节和幼儿的各种兴趣。投放的工具材料不仅包含幼儿饮食、盥洗、如厕等自我管理和服务活动需用到的各种工具和材料,也包含幼儿对环境的观察、感知、欣赏、创作和表达需用到的工具和材料,还包含幼儿管理班级与他人互动时需要的工具和材料。</p><p class="ql-block">同时,教师根据幼儿不断发展的能力和兴趣,及时添置和调整工具材料,时刻追随幼儿对生活的探索与发现。</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样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种类多样,就近投放,支持幼儿自主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让幼儿自主管理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工具材料的支持。从玩具材料的投放经验可以得知,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材料以就近摆放、分类陈列的方式投放,能够支持幼儿与材料主动地、充分地、便利地互动。幼儿自主生活的工具材料投放也遵循相同原则。</p><p class="ql-block">生活材料的投放不仅要做到种类多样、数量充足,同时在陈列位置与摆放方式上也要做到就近和有序分类,支持幼儿随时取用,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例如,在植物附近投放标签、水壶、铲子、放大镜、昆虫观察器、尺子、笔、动植物记录本等支持幼儿观察、养护、记录的工具;在配餐台旁提供纸巾、毛巾,为幼儿提供夹子、勺子、筷子等不同种类的取餐、用餐工具;在午睡室提供匹配幼儿身高的衣帽架、鞋架等。</p><p class="ql-block">此外,在材料的投放上还可以考虑提供不同规格和尺寸的工具,以满足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需求。例如,在尺的投放上提供不同长度的尺,同时有直尺、卷尺等不同的选择;在放大镜的投放上提供手持的款式,也提供立式的款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功能多样,相互关联,支持幼儿探索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工具材料是幼儿探索世界、认识自己、解决问题的钥匙。功能多样、信息丰富、相互关联的工具有利于幼儿形成认知冲突,反思和观察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发现事物的不同侧面,探究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p><p class="ql-block">例如,为幼儿提供不同出水方式的洒水壶、不同结构和造型的计时器、不同大小和材质的花盆或花瓶等都可以支持幼儿多样化地感受生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又比如,为幼儿提供一类信息的多种呈现方式:在屏幕上播放实时天气信息、在墙面上悬挂煤油气温计、在桌面上摆放电子温湿度计等,支持幼儿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互证经验。</p> <p class="ql-block">各年龄段实践方法</p><p class="ql-block">根据各年龄段探索能力和认知需求的差异,教师在创设环境、投放材料时需满足各年龄段的不同需求,并基于观察适时调整。以支持幼儿观察天气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主要感兴趣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工具材料。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环境中呈现的息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p><p class="ql-block">【3-4岁】信息维度不宜过多,简单呈现</p><p class="ql-block">3-4岁幼儿使用的温度计、时钟等工具宜选择信息呈现简约、直观的款式。同一工具、画面上提供的信息维度不宜过多,以免干扰幼儿。如电子温度计或电子屏幕,只需清晰呈现日期、时间、温度等主要信息即可。选择的指针时钟指针长短区别明显,数字书写规范。</p><p class="ql-block">【4-6岁】提供多元信息维度,清晰直接</p><p class="ql-block">4-6岁幼儿使用的温度计、时钟等工具则可增加不同种类,以支持幼儿通过观察不同工具的信息,互证经验。例如,温度计可同时提供电子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不同种类,电子温度计通常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而煤油温度计通常只能精确到1摄氏度,幼儿会自然而然地好奇"为什么气温不一样?";在提供纸质日历的同时也可以提供纸质月历和年历,还可以提供含有农历、节气等信息的日历,给幼儿创造发现的机会。又比如,在电子屏幕上呈现的温度信息可以从提供当日的信息扩展至未来7日的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周温度变化的统计图。</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丰富多样且就近投放的工具材料为幼儿的自主生活提供了支持。在幼儿与这些工具材料的互动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大量工具操作等动作技能发展机会,比如,幼儿使用小铲子和小水壶细心照料植物,或是利用小扫帚和小簸箕清扫地面。在这些过程中,幼儿也体会到极大的自我效能感,体会劳动乐趣,从而培养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这就是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p><p class="ql-block">只要资金到位,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材料还是能实现的。当然,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力观察幼儿,发现幼儿所需,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以支持幼儿进一步发展。</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时刻观察幼儿,关注幼儿所需,进行及时调整、增加工具材料的数量、摆放位置等等。</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p><p class="ql-block">学习机会,点滴渗透,保证发展领域不偏废</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一日生活的环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机会?</p><p class="ql-block">一日生活中的工具与材料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机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点滴积累,在生活中交叉渗透</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的“学”在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幼儿在点滴中发现、学习、探究、反思。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随时随处都可探究、可学习、可感知的环境,将教育目标渗透在环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教师需要做到让同一领域发展目标渗透在不同的生活活动中,实现累积效应。某一领域的发展目标并非仅能通过某一活动达成,而是可以且需要在不同的生活活动中渗透并实现,让幼儿在多个活动反复感知、探索、反思,从而积累经验,实现发展的累积效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生活中的数字与汉字为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的真实生活场景中,交叉渗透常见且常用的数字与汉字,增加幼儿探究与使用的机会,让幼儿在频繁接触、反复尝试中自然习得。例如,个人生活物品如擦手巾、水杯等以姓名、学号区分;餐点环节在电子显示屏上用图片加圆点或汉字、数量提示具体信息;材料收纳柜用图片加汉字或数量的方式指示具体内容;利用日历、时钟、温度计等生活工具潜移默化渗透数字生活信息。这样幼儿就能在丰富的生活环境中和使用案例中,利用他们天生的观和统计能力,逐步观察和总结出数字符号的意义、使用方式,逐步归纳出汉字的读音与字形之间的关系,找到自己识字的办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音乐欣赏为例,在一日生活中的多个时间段,如晨间来园、韵律活动、点心环节、午睡起床时等,教师精心挑选并播放与活动相匹配的歌曲,涵盖古今中外多种风格、多种乐器,每日定时播放,将感知与欣赏音乐的机会和用音乐调节情绪和生活节奏的功能融人一日生活中。这样幼儿就能在大量的亲身体验中,直接感知音乐的风格、节奏、曲调与心情、活动的关系,形成自己的音乐审美。如韵律操环节每日播放5首节奏、律动不同的歌曲,每月根据幼儿的需要更换若干首;户外自主游戏时,各班随时提供音响设备让幼儿自主播放喜欢的歌曲。经过三年幼儿园生活,幼儿反复欣赏、感受的音乐累计可达百余首,凡是反复播放的乐曲,幼儿都会哼会唱,实现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同理,中外名画等优秀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悬挂、张贴以及在电子屏幕上展示等方式在室内外空间中呈现,支持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随时欣赏和讨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协同整合,在生活中整体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同一个生活活动中蕴含的学习机会是丰富的,常常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发展目标。教师在为幼儿创设生活环境时,应当敏锐地识别和关注这些活动中多领域的学习机会,同时提供恰当的环境支持,以促进幼儿全面、均衡、整合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以一日生活中的植物观察为例,幼儿通过看、嗅、听、闻、触摸等多感官通道,不断感知生命形态、自然现象,理解自然世界的多样与独特,积累丰富的博物学经验,建立丰富的认知。与此同时,在持续观察与发现的过程中,幼儿也会经历喜悦、惊奇、悲伤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建立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教师一对一陪伴的过程中学会爱惜资源。在观察、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学会关怀动植物的需求,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一次次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学习观察、提问、假设和验证,产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源源不断地发展广泛的学习兴趣,培养热情投入、主动学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应充分发挥环境中蕴含的多元发展机会,并基于对幼儿表现和状态的观察不断调整,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这要求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合理地安排室内外环境,投放丰富多样的工具材料,本节中也提到了很多实例,我们可以根据园所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调整。</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段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中指出,教师对幼儿学习机会的把握和对幼儿成长的支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并不仅限于认知领域或单一的智育目标,而是关注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幼儿在自主生活中实现五育融合的发展创造条件。</span>让幼儿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惜资源。</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也过多幼儿注重认知领域或智育目标,忽略了五育融合。当下的班本课程实践中我们正在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杨玉霞</p><p class="ql-block">审核:杜方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