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探古游(九)‍游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宁静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0日结束了广胜寺的游览,驱车来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洪洞县城,含三代槐树(古槐根、二代槐、三代槐)、移民浮雕、祭祖广场等。</span>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p> <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社会战乱(红巾军起义、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黄河水患、蝗灾、瘟疫)导致中原地区(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人口锐减,田地荒芜。</p><p class="ql-block"> 明朝建立后(1368年),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朱元璋及后来的朱棣推行大规模移民政策,将人口从稠密地区(山西)迁往中原。</p> <p class="ql-block">  山西因地形封闭(太行山、吕梁山屏障),受战乱影响较小,加之风调雨顺,成为当时人口最密集的省份之一。</p><p class="ql-block"> 洪洞县地处晋南平阳府(今临汾市),位于交通要道,官府在此设移民登记点。</p> <p class="ql-block">  广济寺旁的大槐树(汉代古槐)成为集合地。移民在此领取“凭照川资”(路费凭证),被分批迁往18省500余县。</p><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间移民18次。官方记载超百万,实际可能达200万以上。覆盖区域: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后裔遍及全国乃至海外。</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p> <p class="ql-block">槐香桥</p> <p class="ql-block">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  民间有“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流传数百年,成为民族认同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望乡阁是供远方归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免费喝茶休息的地方,环境清幽,布局朴素。</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饮水思源”,就是让各位老乡在这里品家乡水,叙桑梓情,谈谈移民的历史,感念先祖的功德。免费饮茶的传统是从民国三年大槐树迁民遗址建立以来就一直留传下来的,不论资金拮据、不畏酷暑寒冬,这里都有一杯清茶一壶清水等待干里迢迢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来表达老家人对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亲情。以茶待客是一种尊贵的礼仪,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用家乡的水、家乡的茶接待远行归来的老乡更有非凡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干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二代古槐</p> <p class="ql-block">三代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家”字景墙,为景区又“一绝”,特色刻字景观墙,整体高5.8米,长10米,单面青砖,壁上庑殿式顶,顶下为砖雕椽和斗栱。</p><p class="ql-block"> 景墙主体中间“家”字是由我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所题写。老先生为洪洞县杜成村人,那饱含深情的“家”字是他心中莼鲈之思的真实写照。两边篆体“故乡”“故土”,与“家〞字互方映衬,意义深邃。</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是明初移民史的见证者,承载了中华民族迁徙与融合的集体记忆。它从一棵古树升华为文化符号,凝聚了后人对祖先筚路蓝缕的追思,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根”的情结。如今,它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发源地,尤其与明朝初年大规模官方移民(史称“洪武大移民”或“永乐迁民”)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成为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文化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