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印记1974,我的海门二小

晨洸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4年春天,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悦宏小学,从乡下回到了县城,在海门镇第二小学四(3)班开始插班学习。此时,母亲已结束县“五七干校”的劳动学习,到海门镇房地产管理所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门镇第二小学是海门县的知名小学,前身可追溯到1913年(民国二年)的海门县甲乙种师范讲习所附属小学。该校数度兴衰,于1956年9月正式复办为海门师范附属小学,并附设幼儿园,座落在海门师范学校北部,作为海门师范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1962年迁址于停办的海门师范学校西部校舍,改名为海门县第二实验小学。文革期间,该校改名为海门县海门镇第二小学。1978年海门师范学校复办,该校重新复名为海门师范附属小学。</p> <p class="ql-block">↑第二小学的前身,“海门县甲乙种师范讲习所附属小学”于1913年创办。“海师附小”校徽,背景是把少年儿童比作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小学的前身海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2年更名为“海门二小”(海门县第二实验小学)。 “海门二小”校徽,红星照耀下翻开的书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小学地形图,橙色标记中,我记忆中的三排教室,一排办公室,两块操场,特别地温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门二小四(3)班,是因海南公社的小学撤销一个班并到第二小学而设立的新班级,班上记得名字的有俞同学、陈同学、龚同学、赵同学、姜同学等,我的同桌是陆同学,一个善良的农村女孩。班主任前后分别有陈忠老师、盛老师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忠是海门二小知名的语文老师,课讲得特别好,不过四十的年纪,中等个子,可偏偏一站上讲台,却有凛然山岳的气势。他戴一副细框的眼镜,目光透过镜片投来时,好像能穿透我们薄纸一样的心思,班上几个调皮的学生很是怕他。他讲课的声音铿锵得落在每处角落中:“文章立意要新!”、“此句狗屁不通!”。他讲课每到精彩处,会适时抖露出机灵风趣的言语,引得一片笑声,而他嘴角仅浮出淡淡的一痕微笑,稍纵即逝,于是我们连忙又敛住了神色。同学们调皮捣蛋时,只要有人喊一声“陈老师来了”,立马一切恢复平静。我语文成绩在班上拔尖,作文写得不错,深得陈老师喜欢,因此也不太怕他。有一次陈忠老师跟我说,我的一篇作文写得不错,他修改后已推荐给省里某个活动的约稿,即将编进某出版物出版,书名是某某,我特别兴奋,居然经常去海门新华书店,看那本书有没有陈列发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海门二小同年级同学陈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俞同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在我们一个班,四年级时因海南公社的小学撤销有一个班并到我们学校,她作为学生干部被‘支边’调到了3班,与外地转来的陈同学成了同班同学。俞同学和我是海门‘小红花’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文艺骨干,经常在一起排练节目和演出,记得一起表演过电影《青松岭》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二重唱,还表演过批林批孔的‘拿起笔作刀枪’歌舞节目。”俞同学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陈同学和另一个陈同学转学到了3班,给大家一个很大的惊喜,他们二个成绩太好了,一下子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性提高了,原来我自以为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他们的到来让我有了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小红花”在人民剧场演出,让我当群众演员,陈伟同学、俞同学等在前面演出,我们在后面排着队合唱,挥动小花。“小红花”的周洪珍老师,个子不高,笑起来很甜,给我们化妆,演出后还在边上的饭店,奖励我们一人一碗面条作为夜宵,我很是兴奋。我还记得学校组织我们春游,从海门镇一直步行到青龙港码头,虽然很累,但我特别高兴。小时候从海门到上海的姨妈家,总是从青龙港乘轮船前往,船上的人声鼎沸和上海黄浦江排列的万吨巨轮,使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青龙港的波涛拍打着我童年的梦想,如同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深深烙印在心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龙港的波涛拍打着我童年的梦想,如同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太好意思的是,曾经在课桌上划过那条象征着“楚河汉界”的三八线,与同桌陆同学斗嘴,她总是显示出包容和忍让。当然,我在学习上经常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她解答难题,每次看到她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心里都充满了自豪。那些纯真的时光,如同青龙港的波涛,激荡着友谊的浪花,虽已远去,却依然在记忆深处泛起层层涟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特别后悔的是,有一次与龚同学吵架,用不敬的语言说了她,一直想道歉又没放下面子。后来她初中去了县中,高中又回到海门中学高一(6)学习,可惜身体不好少年早逝,当时我非常痛惜。若干年后,高中张同学回忆到:“龚同学是高一(六)班的,是我班的学习委员,学习很好,长相秀气,戴个眼镜,具有学霸的气质,个人认为她的学习成绩年级应排第二(仅次于刘同学)。她在高一第一学期末因患急性脑炎离开了我们,班主任李正华老师带领我班同学去她家悼念,现在还很怀念她”。每当想起龚同学,心中会涌起一股愧疚与怀念,她的离去,如同一颗熟悉的星星在夜空中悄然陨落,留下无尽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我从海门二小毕业升入了海门中学初中,从此再也没有进过那个寄托过我无数童年梦想的校园。1978年,海门二小又恢复为海门师范附属小学。1990年,从相关报道中看到,陈忠老师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我感到特别高兴。十年前的国庆节,我回家探望父亲时,专门来到海门师范附属小学的校门口,尽管无法进入校园,但还是想找到当年的印记。别人告诉我整个校园已没有当年的建筑痕迹,但站在那陌生的校门口,心中涌动的情感依然强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校园虽变,但那段纯真的岁月却永远刻在心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那陌生的校门口,心中涌动的情感依然强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年从海门新闻里看到海师附小建校110周年的报道:自1913年建校以来,海师附小走过了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附小师生始终肩负播撒真理、开启心智、传承文明、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在生动火热的教育实践中凝聚和形成了凸显“金钥匙开启智慧人生”的办学主张,形成了“诚以立德 恒以致远”的校训,打造了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金钥匙课程”等品牌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