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8 威尼斯、佛罗伦萨

妙海🌈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威尼托大区的首府,被誉为“水城”“亚得里亚海的女王”,以其独特的水上城市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它坐落在亚得里亚海西北岸的潟湖中,由118个小岛通过177条运河和401座桥梁连接而成,总面积414平方公里,而主城区仅7.8平方公里。没有汽车,水上巴士和贡多拉是仅有的交通工具。<br><br>公元 5 世纪,为躲避蛮族入侵,罗马难民迁至潟湖岛屿,以渔业和盐业为生。 10世纪建立威尼斯共和国,1571年击败奥斯曼帝国后,其海上霸权达到顶峰。但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导致贸易地位下降,1797年被拿破仑征服,并入意大利王国。因“非凡的建筑杰作”和文艺复兴艺术成就,1987年威尼斯及其潟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游览威尼斯,必须乘船到达,途中也是从海上观赏威尼斯的机会。这是圣玛利亚·德拉·维吉塔西奥内教堂(也称杰苏亚蒂教堂),威尼斯晚期巴洛克风格(18世纪初),标志性特征是巨大的白色大理石立面、中央圆顶、对称双钟楼、科林斯式立柱与山墙雕塑,供奉圣母玛利亚,纪念“圣母访问圣伊丽莎白”的宗教故事。 安康圣母圣殿,为感谢圣母终结黑死病建于1631-1687年。中央大圆顶+两侧小圆顶的布局,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经典代表。建筑师巴尔达萨雷·隆盖纳时年32岁,倾注50年心血,临终未见竣工。每年11月21日“健康节”期间,当地人会搭浮桥跨运河徒步前往朝圣,延续400年传统。<br> 从船上拍摄圣马可广场,可以见到圣马可国家图书馆、圣马可钟楼、圣马可大教堂和总督宫。<br> 下船之后,在码头上见到一面圣马可飞狮旗迎风招展,这是威尼斯城市的独特标识。有意思的是,旗杆下绑了个花圈,这在当地是一种节庆装饰,与我国的含义不同。绿白红彩带是意大利国旗颜色,分别对应基督教神学美德希望、信仰、慈善;意大利人戏称代表美食三要素—— 罗勒(烹饪香料)、马苏里拉芝士、番茄。 码头上陆续出发的贡多拉游船。贡多拉起源可追溯至11世纪,造型独特,是威尼斯重要的旅游符号。游客乘坐它穿梭于狭窄的运河间,可体验水城独特的浪漫氛围。船夫通常站在船尾,用一支长长的单桨划行,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和考试才能胜任。<br> 我们的贡多拉开始出发,再次经过安康圣母圣殿。 这次距离较近,可见主穹顶顶端并非传统十字架,而是圣母玛利亚铜像,这在威尼斯教堂中极为罕见。圣殿屋顶和每一面墙的壁龛,可见布满天使、圣徒雕像。 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坐落于圣乔治马焦雷岛,由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帕拉第奥设计(前一集对他有所介绍)。1566年奠基,1610年完工(帕拉迪奥逝世后由弟子完成)。这是又一帕拉迪奥主义代表作,完美诠释几何比例与古典秩序的融合。<br> 贡多拉进入威尼斯的“街道”,两边的居民真的是“枕水而居”,门槛之下紧挨着海水。可以想象,一旦海平面稍有上升,威尼斯将是什么景象。事实上海平面上升已经导致洪水频发,1900年淹水10次/年,2000年上升至100次/年。<br> 1966年洪水后启动“摩西计划”防洪工程,1987年开始论证,2003年正式动工,原计划2011年完工,由于腐败丑闻、成本超支、技术挑战等因素,完工时间一再推迟,预算也从最初的42亿欧元飙升至约60亿欧元。2018年洪水时因闸门未完工致全城77%被淹,圣马可广场水深1.6米。<br> 如今防洪工程已部分运行,但2025年完工仍非终极答案。截至2023年,78个黄色可移动闸门在潮汐超过1.3米时自动升起,但系统因长期拖延已显“过时”。原预计每年启动5次,实际两年内启动了49 次。此外,频繁启动闸门可能影响潟湖生态,考虑将通过人工充氧维持水质。<br> 威尼斯还面临另一个挑战,高生活成本与游客拥挤迫使本地居民迁离,城市空心化加剧。<br> 当地导游介绍,这座塔楼由于地基下沉,已经有些倾斜。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摩西计划”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无法完全应对更频繁的极端洪水。为了长期解决,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更激进的方案:向地下含水层注水以抬升威尼斯地基。 叹息桥,连接着法院与监狱,死囚在接受审判后,经此桥被送往死牢。他们透过小窗看最后一眼外面的世界,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而发出叹息 ,由此得名。 里亚托桥是威尼斯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桥梁之一,桥上人山人海,据说小偷也多,身在桥上无甚可看。不过从这里看威尼斯“街道”感觉大不一样,相比之下乘贡多拉看到的只是小巷,这里的大运河才是威尼斯的“主街”。<br> <p class="ql-block">你一定注意到威尼斯的海水里立着许多木桩,为什么?原来这正是威尼斯在水上屹立千年的核心生存智慧。古人将数百万根木桩打入5米深的潟湖底,密集桩网构成地基。木桩顶端铺设横向+纵向双层木板,再覆盖石块,分散建筑荷载,避免不均匀沉降。木桩的弹性变形能力可缓冲潮汐冲击,配合轻量化砖石建筑(限高三层),使房屋能随水流轻微摆动而不倒塌。</p>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纪念碑,纪念1866年威尼斯回归意大利王国(此前被奥地利统治近70年),1887年10月揭幕。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任国王,在意大利统一进程中曾扮演关键角色。雕像主体呈现骑马挥剑的骑士形象,姿态威严;下部戴冠女性和飞狮分别代表意大利和威尼斯。<br>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始建于9世纪,被拿破仑赞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画面自左至右分别是:圣马可国家图书馆,圣马可钟楼,报时钟楼(旧行政官邸大楼东段),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宫。圣马可钟楼,高98.6米,是威尼斯至高点。眼前所见其实只是小广场,在钟楼西侧(左面)还有个大3倍的大广场,我后来登上钟楼才发现。可惜下来后接着有团队其他安排,最后忘了去,又留下个遗憾。<br> 小广场的入口有两根巨大的黄岗岩石柱,建于12 世纪,最初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官方城门。西侧(右面)的圣狄奥多是威尼斯早期守护神(拜占庭时期的军人圣徒),雕像身披罗马铠甲、手持长矛脚踏鳄鱼(或龙),象征战胜邪恶。东侧的飞狮是圣徒马可的化身,自828年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偷运圣马可遗骨回城后,飞狮取代圣狄奥多成为威尼斯主守护神,并成为威尼斯共和国国徽。<br><div><br></div><div>有意思的是,对飞狮雕塑的青铜样本进行同位素分析,发现其金属成分与中国长江中下游铜矿高度匹配;飞狮形象也与唐代镇墓兽的狰狞造型高度一致,飞狮头部有被切割鹿角的残留,耳朵被磨圆,符合“切除镇墓兽鹿角以模拟狮子”的推测。<br></div> 总督宫,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中枢与权力象征,始建于9世纪,历经千年演变,现为艺术博物馆。拿破仑时期(1797-1815)改为行政中心,曾被称为拿破仑行宫。宪章门是其标志性门户,繁复精美的雕刻令人印象深刻,门楣雕刻圣马可飞狮与跪姿总督福斯卡里像,象征神权与政权合一。1987年“威尼斯及其潟湖”整体列入名录,总督宫为核心遗产点。<br> 以“头重脚轻”的颠覆性设计闻名,融合哥特、拜占庭与伊斯兰艺术。底层56根柱支撑尖拱廊,二层71个四叶饰镂空尖拱窗,顶层实墙配小窗。墙面上白色与玫瑰色大理石拼成菱形几何图案,灵感源自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清真寺。<br> 内部有欧洲最大的厅室之一(54×25×15 米),天花板覆盖丁托列托巨幅壁画《天堂》(22×7 米),描绘千余人物在“宇宙漩涡”中飞升,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巅峰之作。还有镀金阶梯,仅“金书”记载的200个贵族家庭可通行,象征威尼斯的精英政治。梯顶连接总督公寓,装饰戈贝兰挂毯与东方瓷器。可惜我们没有入内安排。<br> 圣马可国家图书馆,位于小广场西侧,是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瑰宝,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图书馆的雏形源于1468年,1923 年成为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古籍珍本。是欧洲首批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比大英图书馆早200年。<br> 圣马可大教堂,位于大小广场交汇处,被誉为“金色大教堂”,是拜占庭、哥特、伊斯兰与文艺复兴艺术的集大成者。公元828年,两名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港秘密运回圣徒马可遗骨, 832 年建成第一座教堂安放圣髑。1063-1094年重建成现今规模,后成为天主教威尼斯总教区主座教堂。<br> 正立面宽51.8米,装饰80余根大理石柱;五座罗马式拱门镶嵌拜占庭式浮雕,顶部尖塔与东方元素(如阿拉伯式花窗)并存;拱门上方五幅黄金马赛克讲述圣马可生平事迹。内部核心珍宝包括黄金祭坛屏风、马赛克镶嵌画(超8000㎡)、青铜驷马像等,其中许多来自1204 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洗劫君士坦丁堡所获。 我们乘电梯登上圣马可钟楼,鸟瞰水城特色风光。威尼斯建筑几乎都是红瓦屋顶,在蓝天碧海映衬下格外醒目。近处大教堂五座巨型洋葱顶穹窿,灵感来自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风格的核心体现。<br> 居高临下看到的总督宫,更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总督宫平面布局呈U字形,屋顶的小塔形装饰整齐排列,为宫殿增添几分华丽。潟湖上船只来往,船尾的水纹被一路拖曳,在平静的水面上划出蜿蜒的白色轨迹。 圣马可小广场人群熙攘,两个石柱巍然矗立。潟湖上船只驶过,划开银亮尾迹;远处圣乔治马焦雷岛的教堂钟楼刺破天际,白墙红砖在碧海蓝天间分外醒目,水城的历史厚重与灵动气韵在此交融。<br> 在鸟瞰视角画面里,我再次与安康圣母圣殿相遇,它位于三面环水的独立半岛上,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在周围建筑中鹤立鸡群,显得体量巨大。据悉其直径30米高60米的穹顶远超圣马可大教堂,为威尼斯之最。 眼前就是大广场,通常所说“圣马可广场”主要是指它。1177年,为迎接教宗亚历山大三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会晤,在原有小广场基础上扩建出这个三倍大的大广场,东西长170米,东宽80米、西宽55米。其南北分别为新旧行政官邸,西面是为围合两者而建的拿破仑翼楼,作为私人舞厅。<br>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首府,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被誉为“意大利文化首都”和“西方雅典”。始建于公元前59年,14世纪发展为欧洲最大工商业与金融中心。15-16世纪,佛罗伦萨在美第奇家族的统治下成为欧洲艺术与思想革命中心。这个仅3万人口的小城涌现了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伽利略等巨匠,推动人文主义思潮席卷欧洲。<br> 圣十字圣殿,是意大利最宏伟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世界最大方济各会教堂,始建于1294年。但丁、米开朗基罗、伽利略等72位意大利巨匠安葬于此,因此被誉为“意大利的先贤祠” 。<br> 实际上,但丁虽出生于佛罗伦萨,在这里的却只有衣冠冢。但丁早年参与政治,1302年判处终身流放,1318 年受拉文纳领主邀请定居,在此完成《神曲》收尾。1321年因疟疾去世,拉文纳人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将其遗骨安葬于圣方济各教堂,还在历史中多次秘密转移以保护遗骨。随着《神曲》声名远播,佛罗伦萨曾两次尝试接回遗骨,均被拒绝。作为妥协,拉文纳允许佛罗伦萨为但丁墓提供长明灯油,象征其对流放行为的永恒忏悔,这一传统延续至今。1829年,佛罗伦萨在圣十字教堂内设立但丁衣冠冢。<br> 但丁纪念碑,是故乡对这位“意大利语之父”的迟来致敬。意大利雕塑家恩里科・帕齐1865年为纪念但丁诞辰 600 周年创作,由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揭幕。但丁眉头深锁,背对圣十字圣殿(暗喻被故乡放逐),目光远眺东方(拉文纳方向)。1865年揭幕时,民众谴责“让但丁背对教堂是对诗人的二次流放”。帕齐回应:“他从未原谅佛罗伦萨,这姿态才是真实的但丁。”<br>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标志性杰作,也是佛罗伦萨的精神象征。始建于1296年,工程跨越近两个世纪(1296-1436年),是佛罗伦萨行会推翻贵族统治后建立的“共和政体纪念碑”,旨在彰显市民财富与人文精神。19 世纪重建正立面(哥特复兴风格),才形成如今 “白、绿、粉大理石拼贴” 的外观。教堂包括主教堂、钟楼和洗礼堂三部分;主教堂长160米,宽95米,总面积8300㎡,可容纳3万人。 1418年,工匠出身的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赢得穹顶设计竞赛。他借鉴古罗马拱券技术,创新提出双层壳结构(内外穹顶中空)和鱼骨式砌法(自下而上无需脚手架),耗时16年(1420-1436)建成这个内径42.2米、高107米的世界最大砖砌穹顶。米开朗基罗曾感叹:“我可建更大穹顶,却永不能及此美”。 乔托钟楼,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由文艺复兴先驱艺术家乔托设计,融合哥特式风格与早期文艺复兴美学,是佛罗伦萨天际线的标志性建筑。钟楼高 84.7 米,是14世纪欧洲最高建筑之一,其多边形扶壁结构和三色大理石拼贴成为佛罗伦萨哥特式的标杆,影响了后续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 主教堂正立面是19世纪新哥特式美学的巅峰之作,其繁复的装饰融合了宗教象征、历史人物与佛罗伦萨的城市精神。<div><br></div><div>上层三角楣顶端是上帝与天使群像,俯视人间,象征神权至高。紧接着下面是10位文艺复兴巨匠,包括布鲁内莱斯基(穹顶设计者)、米开朗基罗、但丁、达·芬奇等,将艺术与科学精英提升至“世俗圣徒”地位。中层中央神龛是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两侧排列12门徒,形成《最后的晚餐》式构图,强化救赎主题。底层中央大门门楣浮雕是《圣母加冕》,两侧壁龛圣徒像分别是圣彼得和圣约翰。</div> 圣若望洗礼堂东面镀金青铜门,由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家洛伦佐·吉贝尔蒂耗时27年,于1452年完成,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其精湛工艺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被誉为“用金属写成的圣经”。1508 年,米开朗基罗目睹东门后惊叹:“若天堂真有门,必是这般模样”,由此得名 “天堂之门”。<br> 单扇门高565厘米,两扇门共10块浮雕嵌板,以多场景连续叙事描绘《旧约》故事,超过100个雕像,个个表情生动,毫发毕现,衣褶纹理细腻。镀金表面在光线折射下形成“金色薄雾”,被神圣氛围笼罩。<br> 由于有铁栏杆保护,游客只能拍摄局部。而且游客看到的是高精度复制品,真品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展出。<br> 佛罗伦萨领主广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历史与政治心脏,被誉为“露天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268年,教皇党击败皇帝党后拆毁对手宅邸,以锯齿状市政厅(旧宫)为核心构建政治中心。94 米塔楼顶端的百合花旗(佛罗伦萨象征)与美第奇家族徽章的更迭,见证着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反复拉锯。<br> 19 世纪末,广场从马厩与市集转型为艺术圣地,复制品取代易损原件,成为全球游客的朝圣地。<br> 科西莫一世骑马青铜像,科西莫一世是美第奇王朝的开创者(16 世纪),也是托斯卡纳大公国第一代大公,兼具银行家、政治家与艺术赞助人身份。其统治时期,以政治智慧与资本推动文艺复兴,让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文化标杆;他赞助布鲁内莱斯基、米开朗基罗等巨匠,重塑城市面貌,死后获 “建国之父” 赞誉。 《海神喷泉》,是美第奇家族权力野心与文艺复兴艺术碰撞的产物,虽历经争议,仍成为佛罗伦萨的精神符号。1565 年,为庆祝美第奇家族弗朗切斯科一世与奥地利公主约翰娜的婚礼,科西莫一世下令建造,作为 “家族荣耀” 的视觉宣言。中央的海神尼普顿面容直接模仿科西莫一世,是美第奇将自身与 “神权” 绑定、强化统治合法性的手段;手持三叉戟,暗喻美第奇对海洋贸易的掌控。喷泉底座被铁链锁住的斯库拉与卡律布狄斯,象征被驯服的敌对势力。<br> 《大卫》,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01-1504,是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巅峰象征,也是佛罗伦萨的城市灵魂符号。高3.96米(连基座5.5米),重约6吨。大卫是《旧约》中以色列少年英雄,以投石击败巨人歌利亚,成为国王。作品捕捉的是“战斗前的瞬间”,大卫左手握投石带,右手垂落握石,头部左转凝视远方,肌肉紧绷,静中蓄动。<br><br>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堪比解剖学家,作品通过理想化男性躯体,宣告人类挣脱中世纪束缚,彰显改造世界的力量;落成时置于佛罗伦萨市政厅(旧宫)门前,成为共和精神象征,市民视其为“抵御外敌的英雄化身”。<br> 《赫拉克勒斯与卡科斯》,文艺复兴雕塑家巴乔·班迪内利受美第奇家族委托,历时9年于1534年完成,呼应家族 “征服混乱、重建秩序” 的政治野心(彼时美第奇刚复辟,终结共和制)。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之子,以“十二项功绩”闻名;卡库斯是喷火的邪恶巨人,偷窃赫拉克勒斯的牛群。雕像落成时强行放置于《大卫》原址(旧宫门前左侧),引发市民抗议,最终迁至右侧(现位)。<br> 《皮洛斯强掠波吕克塞娜》,意大利雕塑家费迪于1865年创作。希腊英雄阿喀琉斯战死后,其子皮洛斯继承父业征战特洛伊。特洛伊城破后,阿喀琉斯显灵,要求国王献祭最小女儿波吕克塞娜,皮洛斯执行“强掠”,左侧是悲痛的母亲,下方是战死的特洛伊王子。皮洛斯继承阿喀琉斯的“英雄血统”,却以暴力完成 “父命”,暗喻“英雄神话”背后的血腥与矛盾。<br> 《墨涅拉俄斯扶着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原作约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时期)。阿喀琉斯因与统帅阿伽门农决裂,拒绝参战。帕特罗克洛斯为扭转战局,穿阿喀琉斯的战甲冲锋,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斩杀。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冒死从战场抢回挚友遗体,雕塑定格他抱住帕特罗克洛斯悲痛欲绝的瞬间。这件雕塑既是古典神话的视觉注脚,也是美第奇家族借彰显品味与权力的文化霸权符号。<br> 《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文艺复兴后期巨匠詹波隆那创作于1594-1599年。赫拉克勒斯完成 “十二项功绩” 后,携妻子得伊阿尼拉渡河。半人马涅索斯佯装帮忙,实则欲劫走得伊阿尼拉。作品表现赫拉克勒斯制服涅索斯的瞬间,象征美第奇家族“直接掌控、驯服混乱”的政治诉求。<br><br> 《强掳萨宾妇女》,詹博洛尼亚创作的文艺复兴晚期杰作(1581-1583 年)。罗马初建时男性过剩,国王罗慕路斯设局,在节日庆典上令士兵强掳萨宾部落的年轻女性,引发两族战争。最终萨宾妇女怀抱婴儿调停,促成两族融合。暴力场景被“完美人体”赋予美学价值,暗喻“美与暴力共生”,既是文艺复兴对人性复杂的思考,也是美第奇“权力即美学”的宣言。<br> 《珀耳修斯与美杜莎的首级》,本韦努托・切利尼耗时9年(1545-1554)创作的青铜雕塑。珀耳修斯(宙斯私生子)受命斩杀美杜莎(蛇发女妖,目光能石化众生)。他借助哈迪斯的隐身帽、赫尔墨斯的飞鞋、雅典娜的青铜盾,成功割下女妖头颅,雕塑定格“高举头颅、脚踩尸体”的胜利瞬间。这一神话模板被美第奇家族挪用为政治符号,珀耳修斯的胜利暗喻 “理性与勇气征服混沌”。作品高3.2 米,重逾吨,被誉为“文艺复兴最复杂的青铜雕塑”。<br> 韦奇奥宫,又称旧宫,始建于1299年,1322年竣工,是佛罗伦萨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一座浓缩了城市政治、艺术与权力的活态博物馆。十四世纪是佛罗伦萨市政厅所在地;1540-1565年成为美第奇家族宫殿,科西莫一世将其更名“旧宫”;1865-187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议会大厦。现在,是现代市政厅兼博物馆。<br> 内部五百人大厅长 54 米,宽 23 米,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大的厅堂,也是美第奇家族彰显权力的象征。瓦萨里团队耗时18年完成的壁画《马西亚诺之战》覆盖墙面,描绘科西莫一世的军事胜利,宣扬家族统治合法性。<br> 安娜・玛丽亚・路易莎・德・美第奇(1667-1743),是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直系后裔,具有值得介绍的重要地位。1737 年其父亲科西莫三世去世,托斯卡纳大公国统治权归于哈布斯堡 - 洛林家族。她在晚年最重要的贡献是与新统治者达成协议,将美第奇家族积累的大量艺术珍品、藏书、手稿等遗产捐赠给佛罗伦萨,并规定这些财富“永远不得离开这座城市”。于是,统治佛罗伦萨近300年的美第奇家族直系血脉终结后,她的遗产保护行动让家族的文化遗产永久流传,被后世铭记。 佛罗伦萨老桥,是佛罗伦萨的地标性建筑,横跨阿诺河最窄处,始建于1345年,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中世纪石造封闭拱肩圆弧拱桥,创下中世纪大跨度石拱桥纪录,其“商业 + 交通”的复合功能模式成为欧洲城市桥梁的典范。相传但丁在此邂逅初恋贝雅特丽齐,这段柏拉图式爱情催生了《新生》与《神曲》。尽管相遇地点有争议,但老桥的“爱情圣地”形象已深入人心,桥上一度挂满情侣锁。<br> 米开朗基罗广场,是佛罗伦萨的象征性观景点,位于阿诺河南岸的山丘上,这里以全景视野和艺术纪念性闻名于世。它是1865-1871年佛罗伦萨担任意大利首都期间城市现代化计划的核心项目,旨在将佛罗伦萨重塑为与巴黎媲美的欧洲大都市。中央高5.5米的《大卫》青铜雕像面朝城市外的托斯卡纳丘陵,据说四周有《日》《夜》《黎明》《黄昏》4件青铜雕塑复制品,可惜我没见到。<br> 广场海拔104米,可360度俯瞰佛罗伦萨,被《孤独星球》评为“全球十大浪漫日落观赏地”之一。目光越过眼前山丘的绿树和不远处的阿诺河,佛罗伦萨的大片红屋顶建筑与远处的青色山峦相互呼应,以不同节奏连绵起伏。圣母百花大教堂如同大海中的航船,直挂云帆劈风斩浪。 旧宫94米高的塔楼,在眼前所有建筑中鹤立鸡群。 从这个视角,才见到圣十字圣殿全貌。与正立面类似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浅色调成鲜明对比,其余部分原来是赭石色砖墙,屋顶颜色更深。14座多边形小礼拜堂如锯齿般环绕主体结构,为圣方济各会建筑的典型特征。哥特式尖顶方塔高78米,独立于教堂右侧。<br> 远眺老桥,它与圣三一桥等古桥一起横跨老城南北两岸,串联起乌菲兹美术馆、皮蒂宫、圣母百花大教堂等文化地标,构成佛罗伦萨的空间骨架。<br> 佛罗伦萨古城墙,见证了从罗马聚落、中世纪城邦到文艺复兴之都的蜕变。公元前1世纪 - 5世纪,罗马人已在这里修筑军事防御墙。12世纪起,佛罗伦萨羊毛贸易崛起,人口暴增,至1250 年城墙跨越阿诺河延伸至南岸,城区面积扩大数倍。13 世纪末,第三期城墙完工,跨阿诺河两岸,串联4座桥梁(含老桥),还修建两座核心要塞。如今留存约30%的古城墙遗迹,定义了文艺复兴核心区的空间轮廓。<br> <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Pura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mjhmhe"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1 英国(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qely7r"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2 英国(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t5v7dw"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3 荷兰、法国“北方首都”里尔</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xb95uc"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4 巴黎(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1h3gat"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5 巴黎(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404izx"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6 瑞士</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86tl55"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7 瓦杜兹、茵斯布鲁克、维琴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fjhien"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9 梵蒂冈、罗马(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