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祭祀首园 ‍ 华夏视觉盛宴 ‍ —太原晋祠博物馆

陈锡源

<p class="ql-block"> 晋阳(太原古称)之胜,全在晋祠。晋祠博物馆,诸神之威,三晋之美,人间之巧,皆汇于晋祠。其为三晋(山西省)文化瑰宝,文脉千年之圣殿。</p><p class="ql-block"> 我国现存最早皇家祭祀园林,位于太原城郊悬翁山麓。始建于三千年前西周,为纪念西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其肇始于西周,孕育于北朝,发展于隋唐,扩展于明清 ,晋文化之源头,是一部记载三晋历史的“线装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祠之现代美,诚于历史文化积淀、自然共处,而散发之浓郁人文气息使然。</p><p class="ql-block"> 自北魏始,北齐、随、唐,宋.元、明、清各朝,均对晋祠扩建修缮。其建筑、园林、壁画、雕塑、碑刻精湛艺术,是中华璀璨文化和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唐代至明清历代文人墨客、官绅名仕,如李白、欧阳修,范中俺等流连于晋祠,不吝笔墨,题诗作赋,咏物言志,表达对晋祠敬畏与赞美,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经典辞赋题咏。</p><p class="ql-block"> 公元617年,李世民父子于晋阳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称帝后屡游晋祠,648年留下1030字的《晋祠之铭并序》,堪称国宝级文物珍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集宋、金、元、明、清历代园林艺术、雕塑、壁画、木构建筑、壁画之精华,犹以古建三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最为著名,属中华国宝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集约载体,百余座建筑、百余尊雕塑,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展示了中华人高明的建筑哲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博物馆之主殿,宋代早期建筑代表作,建成距今880年 。殿前8根木雕盘龙柱是宋代原物,我国现存最早且唯一木雕盘龙柱。</p><p class="ql-block"> 北宋木结构代表作,我国现存最早带围廊宫殿,檐柱盘龙雕刻为宋构孤例。</p> <p class="ql-block">  子乔寺,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王氏始祖太史晋所建,尊称太原王氏祖庙。今为海内外王氏后裔寻根祭祖核心场所。</p><p class="ql-block"> 祠内供奉太子晋塑像,四壁绘24幅连环壁画,陈列历代王氏名人画像及族谱。</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晋祠核心景观。其名怪异,源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意寓泉水青春永驻。伴有柳氏坐瓮而得此泉传说。</p><p class="ql-block"> 水温恒定,泉水清澈如玉,泉畔附独特长生萍,四季长青。唐代大诗人李白以“晋祠流水如碧玉”赞誉此泉。</p> <p class="ql-block">  水系亭台连殿宇,鱼沼飞梁映碧空。</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建于北宋,建造技术领先欧洲800年,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十字形石桥,亦是我国桥梁史上独特之实物遗存, 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之“古代立交桥雏形”</p> <p class="ql-block">  献殿,金代重建的祭祀享堂,以木构梁展现辽金建筑风格。是研究古代祀祠建筑和工艺演变之重要实物,是古代建筑智慧与奇迹之结晶。</p> <p class="ql-block"> 木雕盘龙柱,为我国现存最早构造物,建于北宋。盘龙柱采用榫卯结构与柱体拼接,历经千年沧桑仍保存完好,龙体鳞片、须发、角爪等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盘龙柱,寓诸神之威,展现宗教与权力之交织。</p><p class="ql-block"> 玻璃斗拱托檐角,木雕盘龙叩苍穹。龙柱展现了宋代雕刻高超精湛技艺,是今人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建造工艺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柏苍然立殿前,唐槐翠影共云烟。宋时献殿存遗韵,晋祠悠悠续古缘。</p><p class="ql-block"> 逾三千寿之周柏,披国家一级古树、国重点文保单位光环。</p><p class="ql-block"> 西周植于圣母殿两侧,称之龙凤柏。巨大树干遒劲有力、盖冠蔚然。卧龙柏倾斜45度而千年不倒奇观,显其孤傲、坚毅、高冷容颜。北宋欧阳修提诗“地灵草木得余韵,郁郁古柏含苍烟”,咏赞其历史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位晋祠博物馆中轴线上。中央设明代烧制4米高孔雀蓝釉玻璃阁,原用于摆放祭祠品。</p><p class="ql-block"> 四隅置4尊铁人,具治水护祠功能,体现宋代铸造艺术颠峰价值。</p> <p class="ql-block"> 祠中古桥,岁月之守望者和见证者。连接着往昔与今朝,承载着悠远故事和先贤们情怀。</p><p class="ql-block"> 每座桥似有其独特风姿与韵味,因而诗人们对桥情有独钟而为之泼墨挥毫,或绘其景致之美,或寄托情思之绵,或感慨岁月之悠。</p> <p class="ql-block"> 仕女频笑凝画卷,彩塑霓衫曳宋风。</p><p class="ql-block"> 晋祠圣母殿仕女像彩塑群,堪称北宋宫廷生活百科全书,是我国雕塑史上重要文化遗产。真实反映宋代宫庭制度与生活情态,以衣袂褶皱传送千年宫庭生活细节。</p><p class="ql-block"> 仕女像反映了儒家文化与道教文化之融合,具宗教艺术庄重感,且融入世俗审美元素。为研究古代女性社会𧢲色,提供真实史料。</p> <p class="ql-block"> 匾额,作为中华民俗文化之精品,将传统文化辞赋诗文、书法篡刻、建筑艺术融汇,集字、印、雕、色之大成,是为古建筑之灵魂。</p><p class="ql-block"> 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状况。常见于宫殿、庙宇、宗教场所、庭院建筑处。</p><p class="ql-block"> 晋祠《 难老》《水镜台》《对越》三匾,浓缩了晋祠三千年历史文化精髓,兼具书法艺术价值与哲学内涵。</p> <p class="ql-block"> 晋祠碑廊,4百余通石刻记录古祠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是研究晋文化、中国古建史、宗教文庙之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所撰文碑刻,创于646年。 碑文采用行书体,用笔劲建沉雄,浑圆朴茂,结体阔绰,呈冲和华润气格,行家赞其王羲之《兰亭序》第二;并开创行草入碑先例。</p> <p class="ql-block"> 晋祠倚悬翁山,傍晋水而建,布局持“背山面水”风水理念,中轴线串连建筑群与自然景现,是我国天人合一古园林典范。</p> <p class="ql-block"> 晋祠,跨越三千年历史,承载了晋国后历朝政治、文化、宗教之演变。于此可观古建筑华章气节与风骨 ,鉴赏灿烂中华历史文化风采。</p><p class="ql-block"> 绿树红花映古祠,人间仙境在此寻。千秋万代仰高峰,晋祠精髓永流传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