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号:6974282 昵称:青春如草 <p class="ql-block"> 书柜第三层的阳光总裹着层旧时光的温软,那里码着些被岁月浸出包浆的书刊。最上头那本《老狐狸米卢》购于2001年,书脊已磨得发毛,扉页里还夹着张褪了色的世界杯赛程表,边角蜷曲如陈年的心事。往下压着国家二级足球裁判复习资料,大二啃书的日夜仍清晰如昨——全校首批通过的八人里有我一个,那时眉梢总挑着点学霸的小得意。</p> <p class="ql-block"> 少年的心事都藏在书页的褶皱里。大学足球队的合影压在杂志堆下,照片里的我们笑得傻气,背后黑板写着“要带一支队伍,踢得比校队还疯”。那时当守门员,对外只说反应快、身手灵,哪好意思承认是懒,不爱跑遍全场?可穿上队服的瞬间,脚下的草皮仿佛真的在发光,连风里都飘着雀跃的碎金。</p> <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故事,封存在一本红色封面的联赛秩序册里。刚工作时学校条件简陋,像样的体育器材都凑不齐。我带着孩子们凑钱买足球,每人一块,我添上二十,又寻了几根木杆埋在操场当球门。每天下午,男生女生追着球跑成一阵风,我站在球门前当“皇帝”,看他们进球时蹦得老高,欢呼声响得能惊飞树梢的鸟,那快乐纯粹得像操场边掠过的风,带着青草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秩序册里夹着张折叠的报名表:2018年九年级162班十名队员,八年级172班两名。去年十月的比赛画面总在翻书时涌来:康绍辉踢进制胜球时扬起的下巴,王彭杨扑出点球后攥紧的拳头,还有杨泽在后卫线上狂奔的背影,衣角都带着风。这群只集训了一周的孩子闯进半决赛,教育股的李股长打趣我“啥都能进四强”,可没说出口的是,没能捧起冠军奖杯,成了我心口的朱砂痣。</p> <p class="ql-block"> 直到2019年双十一那天,3:0赢了决赛。庆功宴的照片沾着点油渍,孩子们举着奖杯笑得眯起眼,我站在中间,腰杆挺得笔直。那天恰逢小儿子生日,累得在办公室蜷了一夜,心里却甜得像浸了蜜——冠军教头的梦,总算圆了。</p> <p class="ql-block"> 书柜最深处藏着件洗得发白的裁判服,袖口还留着草渍,像没褪尽的赛场印记。有时深夜翻开米卢的书,泥土操场上的木杆球门会浮出来,凑钱买的足球在记忆里滚成一团光,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晃得人眼热。如今器材室的足球堆成了小山,可下午的活动课总被课业填满,再没见过谁追着球跑过整个操场,把影子拉得老长。</p> <p class="ql-block"> 但我还是常翻这些书,给新来的学生讲战术,看他们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就像书柜里的书总会蒙尘,却总有人愿意拂去灰痕,在字里行间找到奔跑的力量。毕竟,那些关于少年与足球的故事,早被岁月酿成了酒,封在书页深处,越陈越香,一翻开,就漫出满室滚烫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