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收藏的旧连环画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一个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人,虽然有过十年寒窗苦,但没有上过全日制大学,所以文凭也不是很高,至多只是一个自修的专科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偏偏我这种类型的人,居然还与书结下了难分难舍的缘分。从少年、青年,到中年、晚年,为了让自己有书看,我有过偷书、借书、买书、藏书和写书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籍便是我成长的加油站和精神乐园。在求知的人生途中,我虽无斐然成绩,但也可圈可点。自以为,我一生虽无万贯家财,但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获得,离不开我一直对书有着执着的喜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收藏的全套三国演义连环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书的最初认识,是从启蒙读小学时开始的,之前对书的概念是模糊的。因为家里穷和当时对幼儿教育薄弱的社会环境,童年时的我,除了只有少的可怜的几件玩具外,没有一本小人书可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少年时代,十二三岁的我渐渐开化后,开始显露出爱看书的兴趣。可那时想得到一本书,比登天还难。我们家穷,买不起书,我只能利用放假或星期天,到县城书摊上看“画书”解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购买的1989年版《辞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画书”就是连环画。那时候,县城有好几处摆在街角的小书摊,供人临时租看。两个长板凳支起一块门板,那上面摆满了被翻阅过无数次的各种“画书”,任人挑选翻阅。挑选好书得先交费,看一本薄一点的书一分钱,厚一点的书则要二至三分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摊主在一旁守着,专门备有看书人就座的十多个小凳子,书看完了得交还摊主。来看书的人多是小学生,也有年纪稍大的人。我喜欢专挑《西游记》等行侠仗义之类的“画书”看,每次挑选好一本书后,就安静地坐在小凳子上,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一坐就是大半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购买的《辞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实在抵挡不住一本好看的画书对我的诱惑。趁摊主未注意,我将那本小人书掖进裤袋,偷偷溜走了。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偷书”。为此,我差不多后悔了一生。后来,每每想起这件很不光彩的事,我就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所说的一句经典台词,来宽慰自己:“读书人窃书不算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的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真是太贫乏了。在书摊上租“画书”看,算是最向往最惬意的。父亲不会给我零花钱用,我只好留意“捡”家里遗落的硬币,一分两分不嫌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1 9 9 1年《借书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看书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到了文革初期,我开始饶有兴趣地读大部头的书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少年时光,几乎都是在充满神秘气息的陈家祠堂里度过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家祠堂门前有一个堰塘,名叫龚家堰。堰旁有一户龚姓土砖瓦房人家。比我大两岁的龚五娃子,便是这户人家的幺儿子。因为他家有许多书籍,还有禁书,我特别喜欢接近他。当然他待我也不错,常常借书给我看。不过他每次特别向我交待,看完后一定要归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借来的《烈火金刚》、《水浒》、《武十回》、《孤坟鬼影》等小说,爱不释手。只要放学一回到家,我就抱着书,带着一把木椅子,坐在屋后阳沟边看书。晚上睡觉前,我总爱半躺在床上,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书至深夜才入睡。有时候上厕所解大便时,我会带着书,全然不顾屎臭,也要津津有味地看一阵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借书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一本差不多两寸厚的评书《武十回》,我仔细看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归还。那书中的情节,被当时的我记得滚瓜烂熟。龚五娃子上有两个哥哥,一个退伍后当了教师,后来成了本市电力系统的干部;一个在省城就读华中理工学院,后来成了本县改市后的首任市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正是在阅读中,渐渐打开自己的眼光和增加胆识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宣传报道剪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初,我十五岁上初中了。这年的3月2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中苏边境的中国领土珍宝岛,我们的边防军与苏联军队发生了冲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战争的来临。我那时因想了解珍宝岛战事,开始关注和阅读报纸了。一次,我写了一篇对珍宝岛事件的感想作文。班主任读后特别赏识,还推荐给同学们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宣传报道剪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成了老师经常推崇的学生。学校在校门外的院墙边,办起大字报专栏。班主任找我写批判文章,并用毛笔抄写大字报。甚至有一回,我还被学校推荐为代课老师,为小学一年级代课一周。那时候,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写日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5月5日,我写下了生平第一篇关于劳动的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一生中,从初中到高中,从上山下乡到参加兴建县磷肥厂,再到从警生涯,断断续续共写了数十万字数的日记。无论生活怎样艰苦,工作怎样坎坷,我都能保持自觉写日记的习惯,这让我的文字书写能力与日俱增。这为我的日后工作长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宣传报道剪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元旦刚过,我被隶属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国营向阳仪器厂(简称向阳厂,后改称国营华中精密仪器厂)正式招工,从此成为一名三线兵工企业职工,并被安排在该厂运输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刚进厂不久,运输处领导见我有些文化,字也写的不错,选任我为工会宣传委员,并把车间大门口的宣传墙报和向厂广播室投稿的任务,交给我去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运输处共工作了十五年。起初我被安排做了五年的汽车修理工。为了帮助自己学习业务,我从县城书店买来有关汽车修理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修理技术理论,在小本本上记下修理的知识,使我的修理技术长进很快。一般的汽车三级保养我能独自胜任。经考核,我被评为二级汽车修理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部分宣传报道获奖证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工资收入,我开始买书和借书看了。我在厂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利用业余时间借阅了《高老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世界名著。我还坚持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先后每月在厂区邮政所征订了《啄木鸟》、《知音》、《书法》等杂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向阳厂当了五年的汽修工,工作之余极少有文化娱乐活动可参加。唯独看看书、写写钢笔字,倒是自己能坚持做的。向阳厂地处山沟,每到夜晚格外寂静。那时我住在厂里靠山边的单身宿舍楼,每晚十一二点入睡前,我总是躺在床上,在翻阅书页之中不知不觉地安然入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成了汽车驾驶员,因为经常起早贪晚奔波在运输线上,一连六七年时间,我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看书了,只好暂时放弃了看书的爱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宣传报道获奖通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人之父后,我迫切的感到,不能让当年发生在我身上的尴尬情景,在我的儿子身上重现。儿子刚刚上小学,我就为他买了60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和全套《十万个为什么》书籍,还根据儿子喜好,买了其他有益的课外书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4月,我从向阳厂调入地方宜都公安机关,先在交警大队秘书股工作。从此,我从一名汽车驾驶员,摇身一变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笔杆子。身份的转变,让我倍感压力。为了让自己胜任工作,我自我加压边干边学,努力向内行人学习,向书本学习,不断掌握业务知识,从而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征文获奖证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工作和生活渐渐趋于规律了。于是我又重拾自己的爱好。在当时的县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开始借书,利用阅读打发业余时光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星期天休息时,我也会时常光顾现县城最大的新华书店和街上的书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警笛》杂志用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春天的一天,我到市新华书店闲逛,看中了一部价值85元的1989年版缩印本的《辞海》。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识文断字的水平,便于我得心应手地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我早就想买一本上档次的文字工具书啦。但85元的价格,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这几乎占了我月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我决意买下这部书,于是瞒着老婆,从我弟弟手中借来85元 ,将这部书从书店买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获奖证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事后,我的擅自举动,还是被老婆发现了,免不了挨了一顿斥责。但说归说,老婆并没有因此深究我,次月就将借款如数归还给了弟弟。这部书,伴随了我十二年多的文秘工作,让我从中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宜都交警工作信息极少见诸报端,在大队领导鼓励下,我开始尝试给报刊杂志投稿。我撰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盗车犯难过大桥关”,终于被《湖北交通安全报》登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担纲主编的公安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我一发不可收拾,不时向《宜都报》、《宜昌交通安全报》、《三峡日报》、《湖北交通安全报》、《警笛》、《平安行》、《中国交通安全报》、《人民公安报》等报刊杂志投稿,后来发展到向“湖北宜都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等网络媒体投稿,累计在新闻媒体登载各类稿件400余篇,先后被省、市交警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美篇》印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从一名普通驾驶员,成了一个人们认可的笔杆子。这归功于我从儿时起,逐渐养成的爱看书、勤动笔的习惯。在交警大队催人奋进的氛围中,我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初,我被安排到市公安局办公室任副主任。从此,我的写作任务更加繁重起来。全局的工作方案、工作简报、工作总结、专题信息、工作调研及领导讲话等公文写作,都必须经我起草、校对或修改后,再报局领导审核通过即付印。四年的局办公室工作,我差不多起草、校对和修改了数百万字的公文。因为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美篇》及自传出版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初,我调入局政治处任副主任。我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负责收集、整理、撰写全局集体及个人立功受奖先进事迹和材料。同时还负责编辑民警读本、配合开展各类民警文化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4年3月14日,市公安局党委把我从政治处,抽调到局史志编纂专班,将编纂宜都首部公安志的艰巨任务,交给我具体负责,并由我担任史志编纂专班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撰写史志起于2002年3月,一直由局警令处负责。两年来,因不见成效,加上人事变化、人员减少,专班力量显得很弱,眼看离上级要求完成史志撰写的期限越来越近,局领导有些着急,于是不得不重新调整人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部分日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撰宜都首部公安志,取事从解放初期到2000年,跨越时间达五十余年。我感到最大的困难是:基础差、起点低和史料不全,加之所有编撰同志均未从事过史志工作,不具备修志的经验和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在2001年办公室的工作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心怀忐忑地接受了这项棘手任务。事前,我用心学习了上级公安机关拟定的公安志篇目和有关编写史志的原则、方法及技巧等知识书籍。在明确史料收集的方向后,采取细化分工、各负其责和协调配合,带领三名在职和退休老同志,每天在局档案室辛苦查阅大量发黄的档案资料。在充分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再参考各级公安机关的志书、《宜都县志》及大量公安业务书籍,然后着手按篇目编写。为了获取经验,我还带领几个老同志,到秭归等地公安机关求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部分书籍收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作为实际主编者,担负着组织编撰和编写主要篇目的双重任务。整天伏案查阅、写作,忍受接触泛黄史料时所带来的异味难闻、皮肤发痒等不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工作效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编写公安志过程中,又接到市史志办下达的新任务,于是我组织史志办把一直拖着未完成的《宜都市志续编(公安章节)》,进行整理打印,经反复修改校对后按时上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撰写史志已是古稀之年的张老,曾是原公安局副局长,是宜都公安的“活档案”。我常常请教他,获益匪浅。他这样夸道,因为我的加入,史志工作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晒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参与史志写作的三位老同志齐心协力下,2005年1月,经三易其稿,终于形成60万字的本局史志初稿。后经时任局长、政委以及退休原局长等传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后,我又潜心投入艰苦而全面的删繁就简、提炼加工和反复校对的工作中。我把收集来的各种修改意见、质疑问题一一记在笔记本里,逐一查证落实,最终形成50万字的《宜都公安志》样本。我还对志书的封面设计、插页图片、市领导书名题字等,进行了精心组织和编排,并多次到印刷厂编辑排版电脑上比对、调整效果。同时为志书撰写了后记,为当时的市委书记代写了志书的序,为时任局长的作序进行了修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终,经市史志办审核,报市文化管理部门批准核发准印证及书号,《宜都公安志》得以付梓。我为按时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为宜都公安工作,做成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电脑上写回忆录。我的日记,便是我的回忆录的素材。我用了一年时间,写完十三万多字的回忆录,并印刷成书,算是给自己的人生作了一个心满意足的交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1994年阅读藏书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我在公安机关文秘岗位工作二十多年,亲自撰写和核稿的各类公文、工作简报信息、专题材料、新闻宣传报道稿件等,字数差不多达到千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退休后,我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笔,继续追求笔耕带来的快乐。我利用智能手机上网加入《美篇》,并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在不苛求自己的前提下,我时不时会在《美篇》发表自己的作品。自成为《美篇》作者七年以来,截止今年8月初,我已经发表252篇文章和视频作品,阅读量达138万,其中有加精作品6 6篇,被《美篇》精选一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篇》是我自先后成为QQ、新浪、微信、抖音玩家后,最令我喜欢涉入的互联网社交和创作的平台之一。它成了我退休后,继续笔耕和享受心情愉悦的精神园地。2024年以来,在我出资下,《美篇》印品,为我精制出书三本,总字数20余万。我的晚年生活,因此非常充实。我的书缘,再次得到延伸和升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令我欣慰的是,截止现在,我共购买和收藏了各类书籍近五百册,其中有文学类、纪实性类、工具类等等。我可以信手拈来一本喜欢看的书,尽兴地阅读,再也不是那个当年穷得偷书的少年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天生性格使然,我一生中从不热衷于抛头露面和社交,更对嗜酒和赌博不良习气深恶痛绝。除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我在业余时间里,唯独喜欢独处,安静地看书阅读或者写作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在别人看来,我似乎与他人有点格格不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想来,如果在小时候,我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培养,或许在日后的成长中,会在写作、书法、绘画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虽然我的先天潜质,在后来得到了一定发展和展示,也被同事们认为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这是在为生存的打拼中,靠走野路子一点一点地自学积攒而来的,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和培训,更无高人的刻意提携,离我理想中的境地相差甚远。我就像一个自生自灭的无名小草,全靠自身运气,受到阳光雨露的恩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但我仍感激自己,能与书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回忆我的过往,每遇挫折、迷茫和无助的时候,我之所以都能做到无所畏惧,认定目标,坚定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这不能不说,书的陪伴与引导,不可或缺。我坚信,有书的陪伴,我的晚年岁月,一定会走得更稳健,更洒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