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名人是在一定范围内有高知名度的人。信阳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涵盖政治、军事、文学、革命等领域,信阳的孙叔敖、息夫人、司马光、邓颖超、许世友等代表性人物,不仅在信阳和河南有高知名度,而且在全国有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也是重要方面。新县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之一,走出了包括许世友、李德生等杰出将领,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和将军的摇篮。作为鄂豫皖苏区核心区域,培养出349位开国将帅,是中原通向江南的战略要冲。 </p> <p class="ql-block">名人是人才中的人才。近年来,信阳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搭建名人平台,为名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如:信阳的招飞。</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信阳市在空军招飞中以47名录取学员(含46名男生、1名女生)的成绩第12次位居全国地级市榜首,其中罗山高中女生梁诗祎以660分成为全国同批女飞行学员第一名。北部战区空军向信阳市委赠送锦旗,并宣布6名学员入围清华北大双学籍飞行员计划</p><p class="ql-block">输送总量遥遥领先:信阳市今年不仅亮点突出,且整体全面发展,各县区均有飞行员录取;为国家输送飞行人才的底蕴深厚,自2003年空军在信阳市启动招飞以来,累计已向部队输送457名优秀飞行人才。信阳这片将星璀璨的革命老区,始终流淌着拥军爱民的热血。</p><p class="ql-block">多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国防意识和大局观念,将支持空军建设置于重要位置,持续完善招飞工作机制,着力提升选拔与输送质量,使“信阳招飞”成为一张闪耀全国的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信阳名人众多。有的对历史和现实,有的对中国或国外都有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古代名人</p><p class="ql-block">孙叔敖(前630年-前593年),芈姓,蒍氏,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邑(今河南淮滨期思镇)人,楚国名相,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p><p class="ql-block">孙叔敖约楚庄王八年(前606年),孙叔敖在期思、雩娄,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是一期思雩娄灌区。庄王十五年(前599年)孙叔敖拜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国与晋国大战于邲,其辅助庄王指挥战斗突然进军,晋军措手不及,仓皇而逃,楚国因此役而建立霸权。庄王二一年(前593年),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p><p class="ql-block">孙叔敖不但政治业绩突出,还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做出了贡献,重视农业、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劝导百姓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上山采伐竹木,春夏多水季节通过河道运出去卖掉,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利于国家富足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其还是杰出的军事家,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p> <p class="ql-block">息夫人(生卒年不详),妫(guī)姓,陈氏,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为陈国君主陈庄公之女,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p><p class="ql-block">息妫省亲时(一说出嫁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危难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为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楚堵敖和楚成王。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在楚国别都穰邑(今邓州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修桃花洞。山上古柏森森,山下庙宇楼榭,山旁泉水潺潺,为之绝胜。</p><p class="ql-block">在河南的土地上,息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被尊为“平安神”,如今依然是息县的地域形象名片。</p><p class="ql-block">息夫人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一说:因为出生那天桃花都开了,所以叫“桃花夫人”)。死后葬于桃花夫人庙,又称桃花庙。如今息县依然有桃花庙。</p><p class="ql-block">三年不言’典故。</p><p class="ql-block">息夫人入楚宫三年生下两子(楚堵敖、楚成王),但始终拒绝主动与楚文王对话,仅言:“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此言行被后世文人视为贞洁与家国情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55]),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2]。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晋安平王司马孚后代。</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通志》八卷,上呈宋英宗,颇受重视。英宗命设局续修,后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熙宁初年,司马光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不听,授他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回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他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在为相八个月后,于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后配享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又从祀历代帝王庙。</p><p class="ql-block">司马光学识渊博,在史学、哲学、经学、文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在文学上,他明确反对辞藻堆砌,提倡“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司马光为人忠直严谨,低调淡泊,留下了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等逸事,为世人乐道。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p> <p class="ql-block">春申君黄歇(?—前238年),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以辩才、治国才能和礼贤下士闻名,与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封地为淮北十二县及吴地(今上海、苏州一带)。</p> <p class="ql-block">生平与政治成就</p><p class="ql-block">早期经历:黄歇为楚国人,其家族源自黄国(今河南潢川),后迁至楚国江夏。游学博闻,善辩,受楚顷襄王赏识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昭王与楚结盟。</p><p class="ql-block">质秦与拥立楚王:随太子熊完质秦十年,设计助其逃归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因功拜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p><p class="ql-block">人物特点与结局</p><p class="ql-block">门客三千:以礼贤下士著称,与战国四公子齐名。</p><p class="ql-block">悲剧结局: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奔丧时被李园伏杀,全家遇害。</p><p class="ql-block">军事与外交:</p><p class="ql-block">前257年率楚军救赵解邯郸之围;</p><p class="ql-block">前255年灭鲁国,提升楚国威望。</p><p class="ql-block">治水与开发:封地吴地期间兴修水利,上海“申城”“黄浦江”等名称与其相关</p> <p class="ql-block">费祎[fèi yī](?—253年),字文伟,罗山县人、(一说今湖北孝昌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四相之一。</p><p class="ql-block">费祎少时父母便去世,前往依靠族父费伯仁,后以游学生身份入蜀。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后,费祎和董允同为舍人。刘禅即位后,任费祎为黄门侍郎。费祎深受诸葛亮重用。授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返国后,晋升为侍中、丞相参军。</p><p class="ql-block">建兴八年(230年),费祎随诸葛亮北征,转任中护军,后迁升为司马。魏延和杨仪交恶,因费祎从中协调,故使不致影响军机大事。诸葛亮死后,费祎任后军师,不久便代替蒋琬出任尚书令。蒋琬病重时,推荐费祎升任大将军,并录尚书事。延熙七年(244年),魏军攻击蜀国,费祎率军赴援,击退魏军,被封成乡侯。延熙十一年(248年),费祎驻扎汉中前线,并同时有效遥控成都军政大事。</p><p class="ql-block">延熙十五年(252年),费祎正式开府,成为众臣之首。次年(253年),在宴会中酒醉,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死。著作有《嘲吴群臣》一首等。</p> <p class="ql-block">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爵南郑侯。</p><p class="ql-block">魏延初率部曲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备称汉中王,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镇守汉中。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封爵都亭侯。此后跟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军大破魏将郭淮、费曜。建兴九年(231年),魏延率军大败魏军,获得甲首三千级。</p><p class="ql-block">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不愿受长史杨仪约束,在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离心而落败,最终被杀,并被灭族</p> <p class="ql-block">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归德将军陈政之子。</p><p class="ql-block">博览经书,贯通文史,自学兵法,服习骑射。仪凤二年(677年),承继父职,授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永隆二年(681年),授左玉钤卫中郎将、岭南道行军总管。迁正议大夫,漳州刺史,成为漳州历史上的首位刺史。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推动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实现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p><p class="ql-block">景云二年,加号怀化大将军,讨伐潮州贼寇,战死沙场,追赠临漳郡侯,谥号忠毅。成为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尊号“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p> <p class="ql-block">闽太祖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1],字信通、详卿,号白马三郎,[52]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p><p class="ql-block">王审知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随军转战福建。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带兵攻取泉州,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下基础。景福初年,攻下福州,逐步统一福建。[3]乾宁四年(897年),兄长王潮去世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加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受封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出任中书令,册封闽王。在位之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p><p class="ql-block">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次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赠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凭借治理福建发展的贡献,后世尊称“开闽尊王”“开闽圣王”“忠惠尊王”。宋太祖赐匾尊封其为“八闽人祖”。</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固始县人,出生于鈤本,族谱记载,其祖籍光州固始,有收复台弯的不世之功,为中华之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文化科技名人</p><p class="ql-block">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金牛山飨堂村)人。</p> <p class="ql-block">何景明自幼聪慧,8岁时能诗古文。何景明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因上书指控奸宦刘瑾,被免官。正德十二年(1516年),升吏部员外郎。次年,改任陕西提学副使。后因劳累呕血,引疾归家。于正德十六年(1520年)病故。</p> <p class="ql-block">何景明与李梦阳、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何景明为人志操耿介,鄙视荣利,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齐称文坛领袖,倡导复古,其旨在以复古求革新,对永乐、成化间台阁体平庸诗风的终结,晚明文学要求个性解放意向的开启起了重要作用。亦著有《大复集》。</p> <p class="ql-block">胡煦</p><p class="ql-block">河南光山籍清代儒学家</p><p class="ql-block">胡煦(1655-1736年),字沧晓,号紫弦。河南光山县南向店乡老虎山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善写文章。常潜心钻研《周易》,造诣颇深。经引荐,自陈所学于康熙,后屡被召见,见卦爻中疑义,命画图以讲解,甚得康熙赏识,夸其为“真苦心读书人”,随即被提升为南书房检讨官。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擢升为鸿胪寺卿。</p> <p class="ql-block">胡煦学术成就</p><p class="ql-block">易学研究:代表作《周易函书》50卷,系统阐述太极、河图洛书理论,被学界认为“原图部分独具心得”。其易学思想曾与李光地论辩而声名鹊起,并参与编纂《周易折中》。</p><p class="ql-block">其他著作:涵盖经学、占卜等领域,如《卜法详考》《篝灯约旨》等共158卷,部分因思想与统治阶层冲突未刊行。</p><p class="ql-block">其子胡季堂(1729年-1800年),字升夫,号云坡,清朝大臣,历任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以清廉著称并首劾和珅二十条大罪,谥号“庄敏”。</p> <p class="ql-block">丁振铎——罗山县人。1871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官、监察御史、京畿道台、布政使、云南和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后任民国总统府参政、审计院院长兼大总统高级顾问。</p> <p class="ql-block">吴其浚——固始县人,清嘉庆二十二年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纂,江西、湖北学政,兵部侍郎,写成《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为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p> <p class="ql-block">马祖常(1279~1338年),字伯庸,元代色目人,著名诗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至元四年(1338年)卒,年六十,赠摅忠宣宪协正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护军、魏郡公,谥“文贞”。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宋士杰是明代成化年间信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的著名讼师,以正义耿直、为民伸冤的事迹闻名,其故事被改编为京剧《四进士》等戏曲作品。</p><p class="ql-block">宋士杰(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嘉靖年间),本名宋士杰,别名宋世杰,明代信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人。他出身贫寒,曾任刑房书吏,因性格耿直、常代百姓写状伸冤而被革职,后开设饭店为生。其最著名的事迹是揭露嘉靖年间一桩涉及官员贪腐的冤案,帮助民女杨素贞讨回公道,此案牵涉四位进士官员(毛朋、田伦、顾读、刘题),最终三人被惩处。</p> <p class="ql-block">苏昆生——固始县人,明末著名歌唱家,人称“南曲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革命和建设时期名人</p><p class="ql-block">邓颖超(1904年2月4日-1992年7月11日),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广西南宁[1],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p><p class="ql-block">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p> <p class="ql-block">李德生(1916年4月-2011年5月8日),河南省新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193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许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许仕友,字汉禹,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1],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22日于南京病逝。</p> <p class="ql-block">张国清,男,汉族,1964年8月生,河南罗山人,1985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现任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国务院安委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万海峰(1920年9月-2023年3月31日),汉族,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万河村人,1933年7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上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政委。历经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31日上午,万海峰上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p> <p class="ql-block">尤太忠(1918年12月25日—1998年7月24日),光山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p><p class="ql-block">1931年,尤太忠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副营长、营长,第386旅17团副团长,曾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任高平县抗日游击队大队长(游击团长),后任太岳军区八路军129师386旅17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17旅副旅长、1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2军34师师长,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师长,先后指挥所部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返回中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副军长、军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8月,当选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1977年8月,当选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9月,当选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11月,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尤太忠作战勇猛,立下不朽功勋,是赫赫有名的二野六纵“三剑客”之一。1998年7月2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p> <p class="ql-block">吴焕先(1907年7月28日-1935年8月21日)是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生平概述</p><p class="ql-block">吴焕先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原属湖北省黄安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五军的主要创建者。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牺牲,年仅28岁。</p> <p class="ql-block">林伯襄(1878-1956),字襄,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河南信阳商城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首任校长,被誉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生平与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林伯襄1878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一个书香家庭,自幼熟读经史。1903年在家乡创办明强学堂,倡导新学。1905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学习,接触维新思想,后返乡继续执教并推动教育改革。</p><p class="ql-block">教育贡献</p><p class="ql-block">创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林伯襄在开封贡院旧址创办该校(河南大学前身),任首任校长,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广聘名师,培养了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推动留学教育:任职期间,他积极选派学生赴欧美学习先进科技,奠定了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后续从政与晚年:1922年后历任河南省教育厅科长、教育款产管理处处长等职。1949年后任河南省政协委员、省文教厅副厅长,1956年11月26日逝世。</p> <p class="ql-block">思想与影响</p><p class="ql-block">林伯襄强调教育救国,提倡实用科学,其办学理念对河南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影响深远。他率先剪辫明志,展现了坚定的革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张培震,男,1955年12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淮滨县,地震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张培震于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震专业;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1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2013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张培震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p> <p class="ql-block">赵浩生(1920—2012)是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专栏作家、联合国注册记者,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及中国多所高校名誉教授,以新闻工作和中美文化交流贡献著称。</p><p class="ql-block">个人背景</p><p class="ql-block">赵浩生1920年出生于河南息县,9岁离家至开封求学,1938年回息县任教并投身抗日宣传。他通晓中、英、日三国语言,自称是“中国的儿子,日本的女婿,美国的公民”,家庭背景多元:夫人为日本人,子女分别与菲律宾、泰国人联姻。</p> <p class="ql-block">职业经历</p><p class="ql-block">新闻事业:</p><p class="ql-block">1938年起任记者,曾报道国共重庆谈判,1948年赴日任《东南日报》驻日特派员。12</p><p class="ql-block">1952年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1960年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教授。2</p><p class="ql-block">学术与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1973年首次回国后,在北大、复旦等十余所高校讲学,组织耶鲁教授访华团,推动中美学术交流。</p><p class="ql-block">撰写《中国归来答客难》等著作,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发展。</p><p class="ql-block">商业活动:1986年弃教从商,创办企业并担任顾问,促进中美经济合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