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成圆 《富锦杭州知青史》漫笔

吴卫平

<p class="ql-block"> (四)</p> <p class="ql-block">  所谓历史,从来不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一些具体的人与事、许多失去的生活痕迹。它们或许会随着一代人的远去而渐渐模糊,但只要有人记得、有人讲述,就永远是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2012年7月,我回到插队的胜利村,算起来已近四十年。最触目的是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当年知青干过的踩格子、铲地、割地、打场等农活早已绝迹,生产队的牛车马车被机械化取代,田野里跑着拖拉机、收割机;那口挑了多年水的井消失了,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亮了电灯,农户家里装了电话,年轻人手里攥着手机;大田里全种上了水稻,饭桌上是香糯的大米饭,一日三顿苞米碴子的日子成为过去式。</p><p class="ql-block"> 我跟几位年轻村干部聊起当年的农活,他们听了直咂舌,眼里满是怀疑:“那咋可能呢?”如今农忙时,几百垧、上千亩地只需半个月就能打理完,忙完便开着自家小车回富锦城里的房子住。</p> <p class="ql-block">  回想往事,那些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已随岁月淡去,却在知青心里刻下挥之不去的印记——我们也成了那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在无边无际的黑土地上耕耘,凌晨太阳初升下地,夜晚伴月色收工,工具只有锄头与镰刀。春寒里种地踩格子,烈日下割小麦,大雪中收大豆,“三九天”打场……这些场景全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生活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十几人围一张小炕桌嚼苞米碴子、啃苞米饼,就着墨水瓶做的小油灯聊天、写信,在村口焦灼地盼乡邮员到来。这些画面,随着知青离去成了幻影。所以我提议,把这段已渐淹没的历史载入知青史。</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插队知青回家探亲乘车不买票是常事,我们叫“逃票”。知青们聚在一起总爱聊起逃票经历,有惊心动魄的瞬间,有难以言说的辛酸与无奈。许多人曾写下相关文章,这些文字是那段艰难岁月的见证,在时代记忆里不应被轻易抹去。</p><p class="ql-block"> “逃票”是否该写入知青史向来有争议。有人觉得不光彩,甚至直指其“违法”,担忧抹黑知青群体。但回溯那段岁月便知,“逃票”往往与知青窘迫的经济状况和思念亲人的迫切愿望紧密相连,是特定历史环境催生出的特殊经历。若纳入史册,核心在于客观呈现——不刻意美化,不简单否定,而是透过现象挖掘背后的现实困境,折射彼时的社会状况与知青真实的生存状态。</p> <p class="ql-block">  知青教师、知青赤脚医生,以及知青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在知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深植于农村三代人记忆中最难忘的片段。</p><p class="ql-block"> 当年,富锦富民中学的知青教师怀着满腔热忱,竭力为学生推开知识的大门。他们不只是传授书本学问,更带来外界的新鲜理念与多元文化,师生间相互牵挂、彼此温暖,既有知识的薪火相传,更有深厚情感的交融共鸣。</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6日,富锦举办的感恩知青教师座谈会上,当年的学子们真情流露,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谊,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成为值得永远珍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原富民中学知青教师学生座谈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知青婚姻是上山下乡运动中一个特殊现象,也是知青史不可或缺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新闻媒介曾大力宣传鼓励知青在农村结婚安家。1970年,是否坚持晚婚被提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早婚被定性为破坏知青接受再教育;1973年,周恩来明确提出知青应提倡晚婚与计划生育;1974年后,官方政策转向积极支持知青结婚,初衷在于缓解知青的思乡情绪、遏制回城风潮。</p> <p class="ql-block">  收集“知青婚姻”事例时,有人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头林公社原杭州知青朱某,在富锦头林中学当老师时与当地一位小学女教师相恋结婚,育有一女。后来朱某考试入大学,毕业后为留在上海工作,与妻子商量办了“假离婚”,说好在上海落户后就复婚。可他如愿留沪后,总以工作忙推脱,不再提复婚,连信也渐渐断了。妻子安顿好女儿赶到上海,找到他住处时,邻居说他正准备打家具结婚。妻子想不通,回旅馆后服毒自亡。朱某得知消息,自知有愧,卧轨自杀。</p> <p class="ql-block">  我听完既痛心又惊讶,最终却舍弃了这个故事。那个年代,许多知青因个体命运的期望与婚姻的包袱感到无奈,类似从约定到背弃、从期许到离散的故事有多个版本。 </p><p class="ql-block"> 朱某与前妻因一段失信约定而殒命的悲剧,终究是对生命的亵渎。然而,它也折射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知青群体在现实抉择、情感坚守与人性考验中的复杂境遇,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人们对历史与人性的深思,让那段岁月的悲欢离合更显真切沉重。</p> <p class="ql-block">  从生产方式的迭代到生活场景的变迁,从“逃票”背后的生存困窘到师生情谊的历久弥新,再到婚姻故事里的人性挣扎。这些看似细碎的片段,实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也珍藏着个体命运的独特回想。当我们打捞这些正在淡去的痕迹,不仅是为了留存一段不可复制的过往,更是为了在人与时代的交织中,读懂历史的温度与重量;在每一个被铭记的生命故事中,在那些欢笑与泪水中,在那些坚守与抉择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毕竟,历史的底色,从来都是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