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曾到过成都杜甫草堂,如今只剩下了一座茅草亭的模糊记忆。</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年龄,也许是经历,再次走进杜甫草堂,却像走过了杜甫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唐朝中期(公元760年),为躲避“安史之乱”,诗人杜甫带着家人流落到成都,受好友的资助,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建起了属于他的诗意栖居——杜甫草堂。</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杜甫度过了颠沛流离的后半生中最舒适安稳的四年,写下240多首诗歌,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千年,最初的草堂早已消逝不见,现在的草堂,是宋元明清历代在原址的基础上,根据记录进行的重建,修缮和扩建,比当年的草堂大了许多,但那些风骨,那些诗意,那些故事依然如初。</p> 杜甫草堂 <p class="ql-block"> 走进草堂,就走进了一千两百多年前杜甫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草堂里小桥流水,竹木成荫,古朴典雅的回廊和房屋掩映其间,有着别样的清幽秀丽。</p> <p class="ql-block"> 诗史堂,因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地反映了 “安史之乱” 前后的唐朝社会现实,被后世称为 “诗史”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少陵草堂碑亭,据说是清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拜谒草堂时,被杜甫的诗歌和人格魅力深深打动,挥毫写下了 “少陵草堂” 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大雅堂,里面有国内面积最大的大型彩釉镶嵌壁画,描绘了杜甫坎坷而诗意的人生。此外,还有李白、王维、苏轼…等12位历代大诗人的风采,都以雕塑的形式在这里得到呈现。</p> <p class="ql-block"> 唐代遗迹陈列馆,是2001年底修建地下管道时,意外发现的唐代遗址。</p><p class="ql-block"> 这里出土的文物,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证实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袭重建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茅屋故居,是根据杜甫诗歌中的描写和记录修建的杜甫故居。茅草为顶,泥巴和竹木做墙,屋内摆放着简单的桌椅和床铺。屋外花草繁茂,竹木成荫。</p><p class="ql-block"> 站在茅屋前久久凝视,仿佛回到了杜甫生活的那些岁月。</p> 浪漫自信的青年杜甫 <p class="ql-block">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祖籍湖北襄阳,其曾祖父,祖父,父辈中都有为官之人。他的父亲时任司马,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宽裕。</p> <p class="ql-block"> 在“诗是吾家事”的家族传统中长大的杜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青春时期浪漫自信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在血缘上,杜甫还是唐太宗的第六代后人,这也奠定了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 十九岁时,杜甫开始漫游四方,三十岁那年,他遇到了心中的挚爱,从此相伴一生。</p> <p class="ql-block"> 三十二岁时,杜甫漫游到河南开封一带,遇到了四十三岁的李白,两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在一起把酒论诗,纵马打猎。当时和他们在一起打猎的,还有写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人高适和一帮有着同样诗情和兴趣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 于是,在苍茫旷野间,不时回荡着两个大诗人和朋友们策马扬鞭,纵情欢笑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李白和杜甫从秋天玩到冬天。分手后的第二年春天,两人又在山东见面,分别后的再次重逢已是秋天。当又一个冬天来临时,已是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别离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参加了两次科考,都被落榜,这给他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后来,在允州担任县令的父亲离世,使他完全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日渐窘迫。</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切,使杜甫褪去了青春年少的浪漫自信,逐渐认识到世事的艰难困苦。</p> <p class="ql-block"> 后来,杜甫在长安某得了掌管兵器的职务,这对于失意中的杜甫多少有些安慰。</p> 颠派流离的中年杜甫 <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给底层的劳动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杜甫就是其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躲避战乱,杜甫携家人四处流亡,在把家人安顿在陕西鄜州后,他独自去追随朝廷,在途中不幸落入了叛军手里。</p><p class="ql-block"> 在俘虏营的中秋之夜,他写下了《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道出了对远方妻子的无尽思念。</p> <p class="ql-block"> 八个多月后的夏天,在茂盛草木的隐蔽下,杜甫终于逃离了叛军营地,投奔了唐肃宗,并某得了一个八品官职,同时也和杳无音信的家人在战火纷飞中重聚。</p><p class="ql-block"> 看到家里的穷困,妻儿的凄苦,杜甫羞愧而心酸,但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情和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 三个多月后,杜甫带着家人从鄜州返回长安,继续在朝廷担任左拾遗,开始参与国家事务。</p><p class="ql-block"> 四十七岁时,杜甫因受前朝宰相房琯的牵连,被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无任何实权的八品官职。这次被贬对杜甫走上仕途以实现报国之志的理想是一次全面的打击。</p> <p class="ql-block"> 从天宝十四年(755)到大历五年(770)的十五年间,杜甫一直在官场奋斗,但因为安史之乱,加上关中大旱,使杜甫既无法拿到奉粮,也无法报效国家,这使得一生追求自由的杜甫毅然决定离开官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杜甫辞官后,带着一家人从饥荒肆掠的长安来到了秦州(现甘肃天水),又去往了离秦州两百六十多里的小城——同谷。</p><p class="ql-block"> 这些偏远的地方远离战乱,物价低廉,还能不时得到当地朋友的一些资助。但朋友们的生活也不富裕,加上地理环境的恶劣,杜甫一家常常饥寒交迫,衣食无着。</p><p class="ql-block"> 于是,杜甫只能再次逃离,决定去往一个新的地方——成都。</p> 成都草堂里的杜甫 <p class="ql-block"> 来到成都这一年,杜甫已经四十八岁了。</p><p class="ql-block"> 初到成都时,杜甫一家住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寺。因为有好友,彭州刺史,也是大诗人的高适和裴冕等人的帮助,杜甫的生活比之前轻松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但在草堂寺寄居只是暂时,杜甫一家还得有自己的住房,这对当时囊中羞涩的杜甫来说只能是梦想。</p><p class="ql-block"> 从杜甫的诗歌中可看到,当时在成都的亲朋好友给了他很多帮助,东家一点银两,西家一些绵竹,南边一些家什,北边几颗果树,历时两年,杜甫的草堂终于建成了!这让十多年来一直流浪的杜甫终于有了一处可以安顿下来的家。</p> <p class="ql-block"> 杜甫在这座茅草屋的周围种满了桃树、李树、松树、桑树,还养了鸡鸭,让这个简陋的居室周围四季常青,鸡鸭成群,安稳而诗意。</p> <p class="ql-block"> 和邻居们的融洽相处,也给了他更多精神上的愉悦。</p><p class="ql-block"> 他常与北边的邻居王县令一起喝酒作诗,与南边的邻居朱山人促膝长谈,受邀到远一些的邻居黄四娘和其它农夫家去品尝春酒,沿途还能看到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风景。这些,都被他写进了《北邻》、《南邻》等诗里。</p> <p class="ql-block"> 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诗句中可看到,舒适的生活让杜甫暂时忘却了生活的困苦,能够抬起头来看花看草,看树看鸟,看蝴蝶翻飞,看燕莺啼鸣,看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在成都草堂,杜甫虽然相较于之前艰辛困苦的生活相对安稳舒适,但物质生活还是极度贫乏,在天灾人祸面前更是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读书时就能背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看到,在怒号的秋风中,杜甫草堂的茅草被卷走,屋里在漏雨,棉被冷如冰,顽皮的孩童还乘机抢走他的茅草,而年老体衰的自己却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种情况下,杜甫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悲苦,而是“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杜甫,一个即使冻毙于风雪,也想着为他人抱薪取暖的大诗人,他以他的人格魅力、仁者情怀和史诗般的伟大诗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p> <p class="ql-block"> 在成都,杜甫除了偶尔受邀写一些应景的文字获得少量的稿酬而外,没有其它的收入,仅靠着裴冕、高适、严武等高官朋友的帮助,过着较为舒适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受当时担任成都尹的严武的邀请,到成都严武的幕府中做了参谋。这是他辞官五年后又一次回到官府。</p><p class="ql-block"> 但严格呆板的官府生活,难以参政的参谋职位,和同僚意见的不合,都让杜甫想离开官府回到草堂。</p> 永远归去的暮年杜甫 <p class="ql-block"> 765年,不到四十岁的严武暴病而死,使杜甫失去了在四川的依靠,加上弟弟从山东来到成都看望他,更激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他终于下定决心,于五月份买船南下,离开了他生活近四年的成都,想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地方——长安。</p> <p class="ql-block"> 回长安的途中,杜甫因肺病和风痹症发作,不得不在云安滞留养病。</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杜甫一家继续东行,先后到过夔州、江陵、湖北公安、湖南岳阳、衡州,一心想回到他阔别多年的故乡洛阳,也想回到他人生理想的起点长安。</p><p class="ql-block"> 只是,此时五十九岁的杜甫已身心疲惫,疾病缠身,无法再走完剩下的路程了。</p><p class="ql-block"> 漂泊了半生的诗人杜甫,终于丢下了他的妻儿,兄弟还有朋友,病死在洞庭湖的那条旧船上。</p> <p class="ql-block"> 一代诗圣就这样静静的离去了,一生苦难的他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篇,这些诗篇给多少身处黑暗的人带来了光明,让多少陷入困苦的人看到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损毁一空。</p><p class="ql-block"> 感谢历代对杜甫草堂进行修缮、重建和保护的每一个人,让这位漂泊半生的大诗人有了一处永远的避风港,也让我们有了一个纪念杜甫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今日的草堂,虽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但行走其间,仍能感受到“舍南舍北皆春水”的浓浓诗意。</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些诗词碑刻,读着上面的千古名句,仿佛已跨越时空,去注视他的目光和泪水,去感受他的欢喜和忧伤。</p> <p class="ql-block"> 时光可以改变一切,<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草堂变样,让</span>诗人远去,却永远无法抹灭这里所承载的文化和诗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