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随忆之乡间小路

王立武

<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褚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立武</p> <p class="ql-block">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经典名言。大凡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都会记住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路,便是当年筚路蓝缕、择水而居、开疆拓荒的先辈们踏足出来的。这些小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小镇的“中心”——大石桥、石板路。这些路或宽或窄,或直或曲,或沙石或泥巴,或有名或无名。用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乡间小路”。</p> <p class="ql-block">  小镇原本最主要的一条路,当属是沿扁担河大石桥向南平坦延展的青石板路。整条路的路面都是用石头铺成的:中间竖着并排铺着两溜长条块的青石,横的是相对短一点杂色块石,铺筑的非常紧实。而且针对江南水乡雨水多的特点,下水做的特别好。印象中不管雨水多大,小镇的石板路面似乎从未有过严重积水的。</p><p class="ql-block"> 石板路笔直的,长约三四百米,宽约莫十米。这便是小镇人挂在嘴上的“街上”。因为有些年头了,人走车轧,石板磨的发亮光溜的。</p><p class="ql-block"> 石板路的两边,错落着几十栋紧挨着的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和青砖黛瓦石灰白墙的平房,一派江南水乡特有的色彩和味道。这些都是当年的公社政府、供销社、农具厂、银行、邮电局、文化站、学校等小镇上的“公家单位”,一直到马驿街。</p> <p class="ql-block">  据老一辈人讲,石板路沿街的一些老建筑,像带天井一进二层砖木结构小楼的食品公司、临街门面有几十扇门板的供销社日杂门市部等,都是过去小镇上的地主兼工商业大户的宅子和店铺,解放后没收充了公。</p><p class="ql-block"> 这段不太长的石板街上,中间夹杂着几条小巷,往东或西延伸到背街而居的小镇人家,光影中行人匆匆,飘散着炊烟袅袅……</p><p class="ql-block"> 这条石板路,自然成了小镇的主路,名副其实的小镇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天的石桥路上,来来去去上班的,上学的,采买家用的,做点小买卖的,闲聊吹牛的,络绎不绝。一代一代的小镇人,踏着这条青石板路,走过了春华秋实,走过了风雨清欢,演绎着小镇的烟火人生。</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这条主路,小镇还有两条“辅路”,便是以大石桥为中轴线,沿着扁担河两岸河埂所展开的东西向的两条路,小镇人俗称之为“桥南”“桥北”。在公路桥和铁路桥之间河的两岸,散落着小镇的居民自建的砖木平房或土墙草屋,是小镇主要的民宅集聚区。</p><p class="ql-block"> 这两条路,实际上就是先人前们辈肩挑手扛垒起的扁担河两岸河堤。向东可至四垾、红旗、年陡牌坊等地。向西则可抵红光、东梁、新桥秦河等地。河堤实际上成了进出小镇“街上”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春和日丽抑或秋阳高照的日子里,走在扁担河大埂上,土质软而有些弹性。放眼望去,茵茵河坡下面,静静的扁担河,水光漾漾,鹭鸟飞掠,水草丛丛,清澈见底。风轻轻吹来,混合着泥土昧、无名杂草野花的清香的特殊味道飘散四溢,沁人心脾。偶见在河滩上吃草的老牛、一群从河水里朴楞着翅膀戏水的鹅鸭、戴着草帽端着渔竿的背影、几条“腰子盆”小船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道水波……一片祥和的自然美景,真的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小镇“街上”这几条当年的主路,如同汉字“干”的形状,沿河而成,简捷紧凑。直来直去的,不像有些江南水乡小镇道路那样,七弯八拐蜿蜒曲折。</p><p class="ql-block"> 除了主路,小镇范围内还有几条“大路”不能不提及。一条是“向东路”,一条是从红星接待站到砖瓦厂的大路。这二条路都与芜宁公路相连接,是小镇道路的骨架,让小镇深处的交通“活”了起来。在修路架桥方面,小镇人还是很有智慧的。</p><p class="ql-block"> “向东路”,就是从紧邻“街上”的向阳大队到东梁山的一条东西向的笔直的大路,至少有五六米宽。是用“大片石”掺和着泥沙铺成的,虽比不了柏油马路,但绝对是那些“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传统泥巴路的“升级版”。这个路名起的好,响亮!非常契合当年的政治氛围。</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把向阳、红光、东梁、双闸几个村串了起来,从小镇可直抵长江岸边的东粱山(天门山)。这几个村当年应该是相对富庶且人口比较多的,做“手艺”的也不少,每天路上疾步行走的、骑自行车的、“突突突”夹着柴油烟味的手扶拖拉机,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的。朝迎日升,暮沐余晖,可谓是小镇的“金光大道”。</p> <p class="ql-block">  通向砖瓦厂的那条大道有无路名,我已想不起来。这条路从芜宁公路当年红极一时的“红星接待站”路口往南,直抵龙头山。越过龙头山西麓,可到当年芜湖的大型企业集聚的四褐山主城区。这条路大概也有七八里长,是一条土石相杂的大路。</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砖瓦厂可是个“热点”,是小镇唯一的建材单位,烧制的红砖红瓦,供应本地老百姓告别茅草屋,建个砖砌瓦盖的“大瓦房”新家之需。而当年的运输工具,除了人力板车外,基本上就是手扶拖拉机。所以这条路上跑的都是来自小镇四面八方运砖瓦的拖拉机,路被碾压的全是深深的又不规则的车辙,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全是水凼子。直到过了砖瓦厂附近的大清塘水泥桥,路才好走一些。</p><p class="ql-block"> 对这条路的印象,似乎没有对向东路好,可能是与路况有关。后来名闻遐迩的小镇乡镇企业的翘楚“金属压延厂”,也就是现在的楚江集团,在这条路边的大清塘旁建成后,对这条路进行了大修升级,大大改善了通行条件。此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小镇更多的路,都是一些小道,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显放射状遍及小镇四周。如去张各村油坊,就要从马驿街的尽头沿着一条一米多宽的河埂,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便可到达。下雨刮风的日子,不太敢走这条路,因为两边都是河面,泥路又滑,打个伞真担心被卷入河中。所以母亲一再叮咛下雨天不许往那条路去。</p><p class="ql-block"> 沿着去油坊的路,再往前经过一座名叫“浪木桥”的窄窄的石桥,可到大圣铺、师专、和平那一带。小时候在夏季“双抢”季节,经常可以看到一队队人马,扁担挑着颤颤悠悠的圆圆的稻箩,里面装满刚刚从田里收上来、晒干扬净橙黄色的稻子,肩上搭条毛巾,不时擦着脸上豆大的汗珠上。他们一路负重,嘴里还哼着自编的号子,从这条路上走向石板路、大石桥。他们是赶着去镇上的粮站交公粮。打小心里就觉得他们特有力气!也觉得他们特别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  我经常从公社后面一条七弯八拐的小路,经过镇东,翻过铁路,往东经过几条田埂,到红旗大队的围子村去钓鱼。那边没什么机耕路,都是田间小路,我们称之为“田埂”,四通八达。虽不太好走,但有点好处,就是钓鱼时,一旦被看塘的村民发现,要赶来没收钓具时,能迅速作“鸟兽散”逃之夭夭……</p><p class="ql-block"> 乡间小路中,还有一种奇特的小路,叫“板埂”,就是比田埂略宽一点,路不规整,一般都沿着河塘边上,“板埂”上稀稀疏疏长着一些无人修理、弯弯曲曲的杂树像楝树、刺槐树之类的,还有些蒿草。</p><p class="ql-block"> “板埂”的存在,既方便了村民们日常扛着农具、挑着秧苗、牵牛扶犁走在田间地头,更兼有防止田里水土流失之功能。窄窄的“板埂”上,还有人见缝插针“点”着蚕豆、栽点辣椒等作物。从地里多刨点食物,甚至可换几个小钱零用。小镇的农民多么勤劳,对脚下的土地又是何等的珍惜呀!</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乡间小路”多的无法可数。每条路都承载着小镇人生活的希望和梦想。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一代一代人接续走着,走的沉稳,走的踏实,走的自信。渐渐的,乡间小路成为了康庄大道。</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走出小镇的我们,对城里宽敞整洁的大马路、花树成行的林荫大道羡慕不已。如今心中却念想着小镇那一条条乡间小路和走在路上风雨兼程的你我。因为在这些路上,我们走过了昨天,走进了春天。我明白,那些路是我们与小镇相连的根,相守的魂,是心灵安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路变宽了,变靓了。路在延伸,生活也在延伸……</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为网络下载,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昵称:王立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97662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8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