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走过泥泞,方知路之艰险,登临高处,才阅风景无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日的一个周末,来探访擂鼓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探访擂鼓山的念头,源自想写一下潍坊火车站(详见后面的拙作《走胶济线看火车站之潍坊车站(2025-18)》),它就是在擂鼓山上劈山而建,初步了解了一下擂鼓山,发现她挺有故事,所以就先看看擂鼓山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擂鼓山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城区,是当时的一座天然屏障,海拔140米,在周围较为突出,曾被誉为“一邑文星”。</span></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潍县城坞图中,标注了擂鼓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胶济铁路开通后,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后来擂鼓山粮库在此建设,大量取土用于工程建设,使得山体不断被破坏。经过长期的挖掘和开发,这座山逐渐消失不见,曾经的山体地貌也不复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山已经消失,但为了保留这座山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在相关建议推动下,2012年潍城区相关领导批示拟建擂鼓山街道等。后来新辟了擂鼓山街,东起青年路,西至月河路,以此纪念曾经的擂鼓山。不过在后续一段时间内,存在路牌标注和交通指示牌、公交站牌标注不一致的情况,路牌标注为擂鼓山街,而交通指示牌和公交站牌标注为高家街。</span></p> <p class="ql-block">乾隆版《潍县志▪ 疆域图》擂鼓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的擂鼓山,山不大,但很有气势,三峰矗立,有笔架山之称。清乾隆版潍县《四境疆域图》上,擂鼓山与南石埠、凤云雷雨坛在城南赫然而立。</span></p> <p class="ql-block">潍坊市博物馆藏唐义葬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擂鼓山的来历,有这样一个说法:在五十年代修粮库时,在擂鼓山区域曾经发现过一座古代墓穴,出土文物中有一块墓志铭,镌文《义葬墓志铭并序》,记载了一件唐代宋公义葬的史实。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兖、郓、青、密等州也成为了叛军跟朝廷争夺的目标。一直到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兵败自缢身亡,安史之乱结束,战祸终算告一段落。潍县地区唐时属北海郡北海县,作为青州与密州、莱州之间的中间节点,战火带来的灾难不可谓不惨烈。除了战争直接造成的平民罹难,又因战祸导致生产秩序混乱,庄稼弃耕,田地荒芜,粮库空虚,逃荒路上饿死的更是尸如乱麻,随之而来的还有瘟疫横行,死难无数。战后,北海县来了一位宋姓县令,倡议把杂乱的尸骨收殓。宋公选择在北海县城以南的一处高固之地作为义冢,这里东临白狼水,西望青山,被认为是一处理想的安葬之所。从开春一直忙到冬天,终于把所有的尸骨归葬于这处大墓穴内,让孤魂得安。办理这件是事情的花费,包括衣冠服饰、车马牛羊、什物器玩等各类丧葬品,都是宋公自掏腰包,并不加重士民的负担。这是唐广德元年(763年)的事情。或曰这处埋葬了众多尸骨的高固之地,逐渐成了百姓口中的“累骨山”,意即累累白骨,堆积为山。后来演称为“雷鼓山”,再至后来又变作“擂鼓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个说法,说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乱兵临北海郡,孔融惊慌不已,求援平原相刘备,刘备率关羽、张飞增援。张飞粗中有细,选中城南高地,擂鼓呐喊,大败黄巾军。因此,此山取名“擂鼓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年间,山阴下建有“中山林”;有陈氏墓田、于氏墓田;有两座石塔,还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山体东西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解放初期测量海拔高度为101米。站在山上,整个潍县城一览无遗。老人们说,山比城墙高,淹了潍县城,淹不了擂鼓山。还有的说,站在铁路上,看擂鼓山主峰,必须要仰头来看。山体是由玄武岩构成,岩石呈黑褐色,有的带有气孔。自汉代潍县在此建治后,城垣、河堤、房屋用石,除石灰石、花岗岩外,其他全部是用擂鼓山之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擂鼓山一带,是南关周边的制高点。历年的战事里,都是交战双方的必争之地。潍县战役时期,守城的“国民党军”自吹自擂,鼓舞志气,说:“北宫,白攻!南宫,难攻!擂鼓助威,金城难破!”擂鼓山也是他们的一大据点。当然,结局大家都知道,用不了多久潍县战役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乾隆《潍县志》记擂鼓山为“雷鼓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乾隆版《潍县志》载:“雷鼓山,在城南二里许。堪舆家言城南形势,此山为一邑文星。邑令郑板桥于文昌阁修三山笔锋以应之”。擂鼓山往东延伸至白狼河畔,形成一峰,名曰南石埠。《潍县志》又载:“南石埠,从西山发脉,蜿蜒而来结聚。城邑科甲仕宦发祥皆由此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堪舆家说擂鼓山是“一邑文星”,南石埠是“城邑科甲仕宦”之源,这虽然是堪舆家之言,但从不迷信的郑板桥大人在这里却按照堪舆家之说去办了。郑大人是用“文昌崇拜”去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藉以推动一邑科举的兴旺发达。他按照擂鼓山的样子,仿做一笔架山,立于文昌阁下;他重修文昌阁,新增官亭三楹于阁后;新建魁星楼于阁前,塑一魁星,手擎朱笔,遥指西南。并在城下修葺一泉眼,名曰“发科泉”;他在护城河上新建长桥,名曰“状元桥”;亲撰《重修文昌阁》碑文,碑文中告诫学子们:崇拜文昌帝君,就要作好学问,修炼好品行,不要做那种表里不一、磕了头就离去的混账之人。那种为了中饱私囊、肆意妄为之人,文昌帝君是不允许的!郑板桥之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用这种传统的形式,宣传并实施了他的一整套计划。郑板桥为了潍邑文凤的嬗变,呕心沥血,用心良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语说,“上苍不负有心人”“心诚石头也能开花”。郑板桥倡办的“文昌崇拜”之举,在潍邑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清乾隆前的一百多年中,潍县只出了3名进士,其余78名进士皆出在郑板桥宰潍后的一百多年中。建了状元桥,到了光绪年间一条胡同里出了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结束了潍县从来没出个状元的窘境。(详见下一篇拙作《寻古记之状元胡同(2025—17)》)</span></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夜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此,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在《重修文昌阁、魁星楼并石桥碑记》说:文昌阁建于国初,顺治、乾隆十五年重修。阁前添建魁星楼,城下复建一桥,题曰“状元桥”,时板桥先生宰于此,旧闻谓先生卜形势而建造也。潍县科名甲东郡,人文称极盛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光绪十二年进士陈恒庆著《谏书稀庵笔记》中对郑板桥在潍邑大搞文星崇拜、培植各处风脉同样做了充分的肯定,曰:潍自明至清乾隆,三百余年来,未有翰林。乾隆末,郑板桥宰潍,以城南护城河入白狼河之处,人多病涉,乃相度地势,导引风脉,筑一长桥。桥成,名之曰“状元桥”。父老窃笑曰:“贤宰厚爱吾潍耳,蕞尔一小县,僻在海滨,翰林迄未得见,焉能盼得状元?”然自板桥培植各处风脉以后,科名渐盛,竟出两状元,此外翰林十八人。谣出人口,诚动天心,天人相应,可知矣。</span></p> <p class="ql-block">1903年潍县火车站建在擂鼓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2年,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时,炸掉擂鼓山的两座山头,将山体东西方向削去一半,建起了潍县火车站与胶济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建设中的擂鼓山粮库(2007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政府将擂鼓山的主峰炸掉,建起了擂鼓山粮库。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2007年5月擂鼓山粮库拆除,一个现代化的小区拔地而起。</span></p> <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擂鼓山在潍坊的历史文化中具有一定地位。它曾是潍坊城区周边显著的地理标识,见证了潍坊地区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其名称的留存,无论是在街道命名上,还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提醒着人们不忘城市的历史和根脉。</span></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和资料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文中不当之处,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