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赫尔辛基不足一天的行程中,用脚步丈量着这座“波罗的海女儿”的脉搏。从海上要塞芬兰堡的历史回响,到仰望修缮中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在西贝柳斯公园聆听自然乐章,感受颂歌中央图书馆的未来气息。目之所及,静默教堂的安宁、Amos Rex博物馆的创意屋顶,皆是匆匆一瞥的珍藏。</p> <p class="ql-block">芬兰堡,位于赫尔辛基南部海湾内的索梅林纳群岛6个相连的岛屿上,这6座小岛串联起了“海上军事史诗”。18世纪中叶(1748年)的芬兰还是瑞典王国的一部分。为防御俄罗斯帝国的扩张,瑞典在此开建了这座海上要塞,名为“瑞典堡”。经历了芬兰、瑞典和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的多次战争,直至1917年芬兰独立,瑞典堡回归芬兰,改名“芬兰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易其主的堡垒人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军事防御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芬兰堡已不在是军事基地,而是“活的历史博物馆”,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自然的独特社区。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厚重的城墙、古老的炮台、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教堂。犹如</span>翻开了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每块砖石似乎都在讲述近300年的沧桑故事。</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安放在庭院中的芬兰堡创始人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的纪念碑,用一个骑士头盔雕像来缅怀,仿若一位刚卸下戎装的战士,枕着波罗的海的海风无声地诉说着芬兰堡的热血传奇。</p> <p class="ql-block">走过庭院,在显著位置悬挂着LGBTQ+的旗帜,彰显了芬兰社会对跨性别群体的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国王门是芬兰堡的象征,1753年~1754年间为瑞典国王阅兵而建。</p> <p class="ql-block">路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芬兰堡最高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仿佛时空穿越到18世纪的军营,<span style="font-size:18px;">管风琴的旋律在石砌的穹顶下缓缓地回荡</span>!</p> <p class="ql-block">岛上有常住居民,有学校、图书馆和艺术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岩石古堡间,触摸着冰冷的炮管,钻进幽深的隧道……在感受厚重历史同时,也享受着绿草如茵,植物繁茂的岛屿风光。</p> <p class="ql-block">参议院广场,赫尔辛基最核心的历史地标之一,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芬兰还处于沙俄统治的自治大公国时期</span>。广场周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着权力与精神的新古典主义</span>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府宫、大教堂、大学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观庄重典雅的</span>芬兰政府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散发着学术气息的</span>赫尔辛基大学主楼。</p> <p class="ql-block">宏伟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中心位置</span>。大教堂的外墙通体洁白,也称为白教堂。</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是路德派教堂。路德派,是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新教的派别,以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为依据,故亦称为信义教。</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矗立着帝国时代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雕像,底座的小雕像,代表着法律、和平和光明。亚历山大二世身着戎装,一手握剑,一手向前伸展,似乎正在作一场精彩的演讲。亚历山大二世雕像建于1894年,当时是为了纪念他对芬兰独立自治的支持。雕像得以保存至今,体现了芬兰对历史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芬兰国家图书馆与大教堂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邂逅了芬兰国家先进武器的展示活动。雷达装置、导弹发射车等装备,陈列在古老的石板广场上。身着军装的军人正与络绎不绝的民众游客交谈,氛围和谐融洽。</p> <p class="ql-block">岩石教堂,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岩石广场,是世界上唯一的从一整块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教堂,完成于1969年。站在教堂外,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和通往教堂的隧道,没有教堂标配的的尖顶和钟楼。</p> <p class="ql-block">原来该建筑是将整块岩石往下挖掘,将教堂镶嵌在其中。教堂内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加过多修饰,</span>保留了岩石粗糙的壁面。顶部覆盖着一个醒目的铜制穹顶,由180根放射状混凝土梁支撑,通过墙体玻璃,引入自然光。地面部分看起来也相当低调,几乎与岩石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管风琴的设计也呼应了岩石的刻痕,使得粗糙的岩壁成为了绝佳的音箱。</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建筑与信仰完美地融合,营造出质朴而强大的精神空间。</span>既原始又现代,既粗犷又宁静,既低调又震撼,它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最本质的岩石与光感。</p> <p class="ql-block">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毗邻波罗的海海岸的西贝柳斯公园是为纪念芬兰国宝级艺术家“让·西贝柳斯”而建。西贝柳斯的代表作《芬兰颂》在沙俄统治时期,成为唤醒芬兰民族的文化旗帜。抽象的管风琴雕塑,由600余根不锈钢管组成。独特的设计理念,体现了芬兰人拥抱创新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西贝柳斯铸铁头像雕塑,它的小型复制品被作为国礼送到联合国大厦永久展出。</p> <p class="ql-block">公园绿树环绕,静谧开阔。</p> <p class="ql-block">宛如天然乐章的西贝柳斯公园不仅是一处纪念地,更是芬兰人将音乐铸入灵魂的永恒见证。<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绿荫中似乎听到了钢管</span>在风中低鸣,《芬兰颂》的不屈旋律在森林与湖泊间回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木桶”是</span>赫尔辛基的诺亚方舟“静默教堂”,它在芬兰众多教堂中造型最独特、最醒目,最不像教堂却恰恰是教堂的现代建筑。教堂外部建筑用木材围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肌理的</span>木纹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一个静谧的港湾,</span>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可以走近教堂。</p> <p class="ql-block">Amos Rex艺术博物馆是赫尔辛基极具创造性的建筑。“地下洞穴,地上波浪”,博物馆主体展厅藏于这片波浪广场之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起伏波浪正是地下无柱展厅的屋顶结构。</span>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在地面作短暂停留。</p> <p class="ql-block">Amos Rex艺术博物馆展示的并非一个静态建筑外壳,而是一片被激活的、充满欢声笑语的起伏大地,孩子们在它的“浪峰”与“波谷”间穿梭滑行,成人们借助它的坡度体验爆发力和速度。这片看似简单的建筑,却将地下的艺术能量转化成地面上触手可及的生活瞬间。</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市中心的曼纳海姆广场,其名源于芬兰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领袖曼纳海姆。他在担任芬兰总统期间,带领芬兰国家走出二战困境,<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视为芬兰独立与坚韧精神的化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矗立在广场上</span>身着戎装、骑马凝视前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曼纳海姆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场上的颂歌中央图书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是为庆祝芬兰独立100周年而建。其外观犹如一艘停泊在广场上的木制轮船。</p> <p class="ql-block">芬兰在1928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是北欧国家中最早的一个。在芬兰,80%的国民使用公立图书馆,平均每位芬兰人每年造访图书馆超过10次、平均借出书籍、杂志等20来本。可见,图书馆在芬兰国民的生活中是举足轻重的。</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内部温馨、开放,极具感染力,因为它不是传统图书馆只是藏书阅读的地方,而更像是一个面向民众的“城市客厅”。让不同形式的“相聚”在这座开放的建筑里自然舒展。这个创意也是在规划之前广泛收集市民对图书馆的愿望而形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楼是人流涌动的快节奏空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整排国际象棋对弈场,</span>一对父子正沉浸在一场无声的智力较量中。时间仿佛在这小小的棋盘上放缓了脚步,为父子二人无声的思维碰撞而停留。</p> <p class="ql-block">芬兰议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芬兰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芬兰音乐厅。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交响乐团,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贝柳斯音乐学院</span>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无处不在的城市雕塑。</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的创新理念无缝地融入了生活,体现了其永不过时的、可持续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文化。</p> <p class="ql-block">乌斯别斯基大教堂是北欧最大的东正教教堂(现为路德教)。是俄罗斯帝国时期对芬兰统治的最显著历史印记,它见证了芬兰作为沙俄大公国的岁月。远观卡塔亚诺卡半岛上的乌斯别斯基大教堂,深红色的砖墙厚重沉稳,镀金洋葱头穹顶在阳光照射下闪眼夺目。遗憾的是在赫尔辛基的时间太有限了,没能进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斯别斯基大教堂,错过了对</span>路德教堂宗教氛围的感官体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开赫尔辛基,前往塔林。站在游船的甲板上,</span>仿佛翻阅一部融合自然、历史与建筑美学的立体画册。<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鸥鸣叫着在空中盘旋,</span>海风携带着自由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芬兰堡在绿树掩映下赫然显现。</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踞于参议院广场之上,如</span>圣洁的守护者,静静俯瞰着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巨大的摩天轮</span>“芬兰之眼”,成为了现代赫尔辛基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红砖金顶的乌斯别斯基大教堂,以其浓郁的俄罗斯风情震撼眼球。</p> <p class="ql-block">紧邻总统府的“渔人码头”,是感受生活气息的绝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远眺芬兰湾大桥。</p> <p class="ql-block">海面波光粼粼,帆影点点。</p> <p class="ql-block">两岸分布着奥兰岛、玛丽港等岛屿,碧水与北欧小屋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匆匆短暂的停留,不足以读懂一座城,但这座融合古典与现代、宁静与活力的北欧都城,连同无垠的海景,却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