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扇场是打场的一道重要工序,它不仅通过风车把谷物中的杂物清除,还要把谷物中的秕子分离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县城东乡(村里人称县城东边的村庄)和其他村庄,多有利用风力扬场的习惯,而溪源村几百年来一直沿用扇车扇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 扇车的作用主要是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和杂质,由车架、外壳、风叶、摇把等构成。工作时将谷物用簸箕端到上边的平台上,转动扇车风叶,平台下边就有风吹过,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比重小的谷壳及轻质杂物被风力吹出,而比重大饱满的谷物直接流在扇车下边。这样,就把糠秕与谷物分开。一般情况下,所有谷物都要扇两遍。</p><p class="ql-block"> 扇车分脚蹬车和手打车两种。脚蹬扇车由一人操作,用右脚踏动扇车摇把,带动风扇转动,双手抖动谷物,使谷物通过风口。手打扇车需要一人用手拨动扇车摇把,带动风扇转动,另一人站在扇车上抖动谷物。脚踏车车身长,但高度没有手打车高,适用于扇第一遍。手打扇车车身比脚踏车短一些,但高度比脚踏车高。由于车身高,被扇的谷物落差大,过风的部位也大,扇出的粮食更加饱秕分明,因此更适于扇第二遍。</p> <p class="ql-block"> 扇场时,要在扇车下边放一条长条板凳,板凳的一面削成薄薄的韧状,扇动扇车,抖动谷物,使谷物从风口通过,调整板凳的位置,使饱满的谷物落在板凳里边,秕子被吹到板凳的外边,杂物则被吹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扇场时,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几个人用簸箕向扇车上面端未扇过的谷物,几个人轮流在扇车上操作。如果是手打扇车,需要一人用手拨动摇把,摇把每转一圈,用手打一下,也有的两只手倒替扇车,称作“猫递爪”。一人站在扇车上操作。为了省力,后来许多手打扇车安装了链条传动装置。我手打车的技术是一流的,不仅双手能扇,还能坐在板凳上扇;一般人扇半个小时就得休息,我可以连续一个多小时不休息。</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拨人,负责扇车下面的工作。一人在扇车下面拿着木耙子,负责把板凳里面饱满的谷物扒在一边,后面几个人将谷物堆成堆;另几个人站在板凳外面,负责秕子、糠皮等杂物的收集。待所有的谷物全部扇完后,还要将扒在一旁的秕子再扇一次,直至把所有饱满的谷物全部收回。</p><p class="ql-block"> 扇好的谷物,用木锨堆成一个圆圆的谷堆,中间还要不停地用扫帚扫去飘过来的杂质。每次夜战扇场都得到晚上11点左右。收工时,还要由贫下中农代表在谷堆上盖上印版(用一块50厘米长,20厘米宽的木板刻上第x生产队,以防止偷盗和破坏)。</p> <p class="ql-block"> 扇场最不舒服的莫过于扇莜麦。莜麦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膜,称作“莜麦毛子”,它非常轻,收场、扇场时便会四处飘落,如果落在脖子、腿腕、手腕等处,便会感到奇痒,十分难受。因此在扇莜麦时,人人都用毛巾,围裙等将脖子、手脚包得严严实实。</p><p class="ql-block"> 最后上场的是玉米。刚开始都是一群人坐在玉米堆上,用改锥、环锥等捅开几行,然后两个玉米对着搓,后来有了柴油机和脱粒机,打玉米变得越发简单了。一开始,搓玉米除了挣工分,玉米轴归个人所有,那可是生火、做饭的好燃料。后来,县里建起了糠醛厂,县里、公社有强制规定,玉米轴必须交到糠醛厂作原料,收购价每1分钱。</p> <p class="ql-block"> 每次扇场过后,经公社和大队批准,就开始给社员分口粮。饲料、籽种、储备粮等用口袋装起来扛到队部仓库的囤子里。至此,场光地净,不久就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由网友长白樵子、南山树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