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日值班,门诊送来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因“牙痛伴右侧颌面部肿胀2天”被收住院。刚入院时,他坚决拒绝一切检查,态度强硬。我和他的儿子反复沟通,说明病情的严重性,他才勉强同意抽血化验和其他基础检查。</p><p class="ql-block"> 检查结果出来后,我们邀请了口腔科会诊,最终确诊为“牙槽脓肿”,建议尽快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和治疗。没想到患者听后情绪激动,嘴里嘟囔着:“我是贫困户,我只想挂点消炎药,凭啥让我做这么多检查?”</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无奈的是,他的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异常升高,降钙素原也是危急值,C反应蛋白直接超出检测上限。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说:“我就是上火了,又不是什么大病,凭啥说是细菌感染?”</p><p class="ql-block"> 经过6天的治疗,患者症状完全缓解,牙不疼了,脸也不肿了。今天出院,去医保结账时,我告诉他总共花费不到两千,因起付线600元,自费部分只有200多元。他却一脸不满:“我是贫困户,凭啥还要我出200多?”</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36岁的儿子。本以为年轻人会明事理,谁知他和父亲如出一辙,对医疗流程充满敌意,对政策理解也严重偏差。面对我们的解释,父子俩始终抱着“我穷我有理”的态度,让人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不禁在想:这究竟是生活困顿的“真贫困户”,还是披着贫困外衣的“耍无赖”?医疗资源本就紧张,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除了治病,是不是也该想想如何“治心”?</p>